歷史詳情
歷史
大基山古稱東萊山,位於千年古邑--山東省萊州市城區東5公里,有著四千多年前的岳石文化遺址,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幾次提到“世上名山有八座,有三座在夷蠻之地,有五座在中國,在中國的是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山,是黃帝會神的地方。是全球華人中過、戈、柯、任等十六個姓氏的發祥地。山中的遺址和景點表明:這裡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道教文化發祥地,也是華夏神祇文化的發祥地。過去,史書上對此曾有“秦皇游而忘返,漢武過而樂留”的贊語。景區內一步一景,令人流連忘返的生態景點有二十餘處。
大基山(古稱
東萊山),曾經為中國八大
名山之一,據《
史記》載:“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
華山、
首山、
太室、
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區位
東萊山景區地處山東半島西北部的渤海南岸。景區入口位於S107山東省道107公里路程碑處。由此向西北2公里可上“威海--烏海”高速公路,同方向6公里即是萊州市區。到此瀏覽者水、陸、空交通及食宿條件極為便利。距青島機場130公里、距嶗山155公里、距蓬萊120公里。大基山中道士谷是全國目前師大的山谷道場。今已修復的道都建築有太清宮、昊天觀、三宮殿、萬壽宮、先天觀、白雲庵、黃帝廟、光月庵、二侯祠、聖水祠、霽月樓、戲樓等十餘處。
著名景色
大基名泉
現今,大基山已成為山東省著名的旅遊勝地。大基山景區坐落於萊州市城東10公里處,東接崮山,南連寒同山,海拔476.9米,為萊州市有名的高山之一。大基山,古稱掖山,山體呈半環狀,四周群峰環抱,當中為一深邃圓闊的谷地,僅西南方有一豁口,自成天然門戶。因谷內自古為道家所居,故俗稱道士谷。谷內林豐木繁,古木參天,芳草萋萋,山花野果,清香流溢,因無村居阡陌,纖塵不染,清靜安謐。昔日谷底清泉四涌,溪流縱橫,潺潺流水經年不斷。過去掖縣的八大景之一的“大基名泉”就在谷底東坡原無生殿下的百花叢中。冷冷清泉順著石罅汩汩湧出,不斷滴入小石池中,由池中又緩緩漫出,其水清涼醇厚,甘美爽口,水質極佳,因而譽之為“大基名泉”。這裡山美谷美水美,清幽絕俗,因此自古就有“郡之甲勝”之美譽。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就是好仙樂道者們隱居修真的理想之地。
道士谷
北魏永平年間(公元508-512年)光州刺史鄭道昭就常於公務之暇率僚佐、攜道俗,悠遊山林,在此谷中談經論道,渴飲甘泉。鄭道昭酷愛山川,慕仙樂道,游大基山常常留宿山中,他曾在大基山結廬棲息,特建居所,號曰“白雲鄉青煙里”。在此修身養性談老莊,掃石置壇,祭祀四神,並吟詩揮毫,刻石以記,他在東西南北四峰山巔和山谷中設仙壇五處,同時留下了這許多氣勢恢宏的摩崖石刻。鄭道昭兒子鄭述祖少年時即曾跟隨其父在光州登山臨水,其父“愛山樂道”、悠久游山林的活動和思想對鄭述祖影響很深,五十年後,北齊時期鄭述祖亦任光州刺史再次重遊故地,在大基山亦留有石刻。因此,自北朝開始,鄭道昭父子就與大基山結下了不解之緣。金元之際道教大盛,從北以後歷代這裡為道教的一統天下,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大基山的道士們來說,道士谷這一洞天福地是鄭道昭留給他們的。
文化內蘊
環谷名跡
大基山環谷崖壁散藏著歷代摩崖石刻24處,其中北魏書法家光州刺史鄭道昭父子手書摩崖題刻14處,其餘為金元明清題刻共10處,這些刻石大小不一,多者數百字,少者僅十餘字,主要分布於四面諸峰、南北入谷處及谷之腹心處。其中尤其以位於西山腰的鄭道昭書於延昌元年(公元512年)的《登大基山詩》,又稱《置仙壇詩》著名。北刻石鐫刻於西峰東側山腰的一長方形獨立巨石上。石高約2.90米,寬4.20米,厚約1.5米,狀如枇杷果,故稱“枇杷石”。刻石字高約9厘米,寬約10厘米,共206字,字字剛勁挺拔,筆力雄強,雖歷經千年滄桑,依然字跡清楚可辯,雄偉壯觀,其詩中云:“東峰青煙寺,西嶺白雲堂。朱陽台望遠,玄崖靈色光。四壇周四嶺,中明起前崗。”這幾句詩,具體指明了當年的鄭道昭所設定的各仙壇所在的位置,即:在正東大基山主峰——大基頂,刻有《青煙寺題字》;西峰極頂,鐫有《白雲堂》題字;南端一峰頂,有《朱陽台》題字;東北端一峰,其峰頂狀如蓮花,俗稱“蓮花盆”,其刻石有《玄靈宮》題字,谷底中心,一塊立體三角形狀的石頭上,三在刻有字,一面即為《中明之壇》題刻(另兩面分別為《青煙里》和《歲在壬辰建》題刻)。這也就是刻於谷西南入口處路北側的《大基山銘告》刻石中所說的鄭道昭在大基山“掃石置五處仙壇”(見《銘告》刻石,《銘告》刻石同時奉告人們愛護山上的“松林草木”),這五處仙壇,其實並沒有構置什麼建築物,只是“掃石置壇”而設定祭神的場所,並刻石為記而已,而“三角石”刻石一面,《歲在壬辰建》刻石,則記載了鄭道昭設定仙壇的具體時間,即宣武延昌元年——公元512年。
南北名帖
而在谷的南北入口處,北朝刻石還有《北山門題字》《南山門題字》、《大基山銘告》、《雲居館題字》等等。這些刻石除《雲居館題字》、《石人名》2處題刻為鄭道昭之子鄭述祖(天統元年——565年)所留題刻外,余皆被認為鄭道昭題刻。所有這些北朝題刻,均按東西南北中、前後(如前後山門)分布,以“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定東西南北四方之位,它充分反映了鄭道昭晚年的愛仙樂道思想。
大基山的這些北朝刻石,是《鄭道昭摩崖刻石》重要組成部分,同雲峰山刻石一樣,同為歷代書法家、金石學家所推崇並屢見著錄,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稀世珍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中外享有基盛譽。
另外,在大基山西山腰等處,除了有金元明清等時題刻以外,谷內還有道觀遺址多處。金元時,道教盛行,道教全真教、興起膠東,這裡優美的景色,清靜的環境,使道士谷已成為道家修身養性理想的洞天福地。金未元初,著名道家全真教七真人中的劉長生、邱處機都曾在谷中棲息修真。劉長生奉金章宗御旨曾在谷中創建先天觀,在這裡修真終生。繼劉長生之後,邱處機亦來到這裡。從此以後,道士谷道教盛極一時,道觀鱗次櫛比。金《先天觀》刻石和邱處機的泰和四年(1204年)《長春子道士谷春日登覽詩》刻石至今依然屹立於西山腰。歷代道家修建的老子廟、先天觀、玉皇殿、姑子庵等,至現今
現今發展
今遺蹟猶存。由於大基山道士谷遠離塵囂,清靜安謐,景色宜人,也引來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尋幽攬勝,或隱居讀書谷中。因此,谷中亦留有一定數量的金元以後的題刻。而許多文人墨客游大基山道士谷的著名的遊記和詩篇中則散見於地方志中。
建國後,由於封山造林,大基山道士谷的山林資源更加豐富,茂密的樹林遍布山谷,使大基山道士谷更加山清水秀、美麗清幽。大基山摩崖刻石做為《雲峰刻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後列為縣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同雲峰山摩崖刻石一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大基山摩崖刻石同盟雲峰山一樣倍受國內外著名書家、學者以及書法愛好者,包括日本書道界著名書道家和學者的推崇和青睞,參觀考察研究雲峰刻石必到大基山道士谷。許多日本書道團體來中國實地考察,登雲峰山也必親登大基山。大基山刻石同雲峰山刻石一樣,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如今也成了溝通中日友誼的紐帶和橋樑,已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大基山刻石的保護不僅受到黨和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視,在國際上亦受到了國際友人日本書道界朋友的熱情關注)隨著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大基山道士谷將得到進一步保護和開發,其環境景色將更加優美宜人,山谷中源遠流長的“魏碑”書法藝術,將閃耀著更加璀璨的光輝。
地理位置
大基山坐落於萊州市城東10公里處,東接崮山,南連寒同山,海拔476.9米,為萊州市有名的高山之一。大基山,古稱掖山,山體呈半環狀,四周群峰環抱,當中為一深邃圓闊的谷地,僅西南方有一豁口,自成天然門戶。因谷內自古為道家所居,故俗稱道士谷。古稱東萊山,東接崮山,南連寒同山,自成天然門戶。因谷內自先秦至清末一直有道家在谷中修煉,故當地人稱為道士谷,這裡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道界五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