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峰刻石

雲峰刻石,掖縣(今萊州市)雲峰山、大基山,平度縣天柱山,青州市玲瓏山北朝摩崖刻石的總稱。是我國北朝書法藝術的三大寶庫(另有洛陽龍門造像題記和鄒縣四山摩崖刻經)之一。

計有刻石42種,傳為鄭道昭、鄭述祖父子書。《魏書》載:鄭道昭,字僖伯,自號中嶽先生。河南滎陽人。少而好學,綜覽群書,歷官中書侍郎,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秘書監。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以平樂將軍銜出任光州(州治掖縣)刺史,延昌二年(公元513)轉青州刺史。“政務寬厚,不任威刑,為吏民所愛”。常於公務之遐,率僚佐,攜道俗,優遊四山之上。石刻年款多署“永平四年”,當是他光、青二州任內的遺蹟。北齊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其子鄭述祖,“踵跡萊邊”亦任光州刺史,往巡父跡,不勝感慨,留有詩銘並勒石為紀。雲峰刻石種類繁多,有莊嚴肅穆,宏篇巨製的碑銘,有文辭華麗,描繪山川壯美的詩文,也有輕鬆愉快,信手揮灑的題記小品。書法風格具有鮮明的特色,或法度謹嚴,端莊雄渾,或縱橫高邁,以自然之美見長,上承篆隸遺緒,下開隋唐書風。雲峰刻石對於研究中國書法史、鄭氏家族史等有多方面的意義。雲峰刻石的著錄與研究,始於宋代趙明誠,《金石錄》計收《鄭羲上、下碑》等刻石七種。嗣後,鄭樵《通志》、陳思《寶刻叢編》亦相繼著錄。乾嘉之際,碑學之風大盛,對此留目者漸多,尤其經包世臣激揚之後,為眾多的書法家、金石學家所推崇,著錄、研究者達四十餘家。對於雲峰刻石的書法藝術,歷代學者多有評述。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指畫本《石鼓》、與草同源,……真文苑奇珍也。”康有為品評北朝刻石時,將雲峰刻石稱作圓筆之極軌,列入妙品上。葉昌熾稱譽鄭文公上、下碑及論經書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蘭縷,進於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關於雲峰刻石的書寫者,自包世臣之後,世人多認為是鄭道昭父子書,但也有學者從刻石所處的位置、書風的差異,刻石的內容等方面考察,認為雲峰刻石並非全部為鄭氏父子所書,其中一部分出自鄭道昭僚佐及道士之手。鄭道昭作為地方長官,是這一刊刻工程的主持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