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佛漢拳

大名佛漢拳

大名是全國武術之鄉,民間武術活動歷史久遠,基礎雄厚,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佛漢拳為少林寺內家拳,民國初年傳入大名一帶,並在大名一帶廣為流傳,已有百餘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名佛漢拳
  • 別名:佛漢錘
  • 起源: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徐修文取諸家拳法之精華創編的拳種
  • 所屬地區:大名
  • 俗稱:玩拳、蹦架子
大名概況,佛漢拳介紹,

大名概況

大名是全國武術之鄉,民間武術活動歷史久遠,基礎雄厚,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有的舞刀習棍棒,有的練各類拳腳,多以防身自衛為目的。俗稱“玩拳、蹦架子”,並聘師收徒,自發活動。據統計,全縣有27個拳種,分布在150多個村莊。查拳、滑拳、炮拳、腿拳主要在回族聚居的南關各村和營鎮、七里店、馬時莊等;二郎拳主要在從善樓、張鐵集、上馬頭、趙站、大街、西馬頭等村;少林拳在祝莊村;陳香拳、二郎拳在南馬頭村;一百三十六推手在大霍莊、小霍莊村;四開手拳在舊治鄉任莊村;大桿子拳在前楊村;八卦拳在西店鄉韓莊村;短拳在後沙路村;醉八仙拳在龍王廟鎮;掛拳、秀妮腿拳在鋪上村;六八步拳在儒家寨、黃金堤、三龍化、王村、大馬莊村一帶;梅花拳在匡公堤村;龍虎拳、行義拳、雞普拳、八卦掌、鷹爪拳、螳螂拳等都活動在大名城內;西洋掌在北堤和大街鄉李莊村;大洪拳、佛漢拳主要分布在雙廟、曹道口、苑灣、東關等村。大名縣比較普及的拳種是大洪拳和佛漢拳,尤以佛漢拳最為著名,1985年河北省武術協會派武術專家來大名縣對佛漢錘拳種進行挖掘整理,並搞了拳譜和錄像。

佛漢拳介紹

佛漢拳為少林寺內家拳,民國初年傳入大名一帶,並在大名一帶廣為流傳,已有百餘年歷史,佛漢拳以擒拿跌打見長,極富實戰,拳法拳理奧妙高深,具有縝密的科學性,有養生、健身等功效,為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佛漢拳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武僧徐修文取諸家拳法之精華創編的拳種,是少林派中罕見的拳種,自繪圖以來,已數百年,皆是口傳,心授,親手教授,它一直為寺內高僧專練之術,秘不外傳,故流傳社會較晚。因它的手形幾乎不見掌、鉤,全是拳,大名一帶口語把拳說成錘,故也稱“佛漢錘”。該拳一招一式都有明確的攻、防含義,幾乎不見翻、滾、跳躍、竄蹦、騰挪先型、亮相動作,不宜單練表演,凡練習為二人,互相攻防,形成對打,故又名“佛漢對打錘”。
佛漢錘具有實戰性特點,以對打套路為基礎,分上盤、中盤、下盤,這是指攻擊部位而言,上盤主要攻頭顱,中盤攻軀幹,底盤主攻下肢。每盤各八路,共為二十四路對打錘;主要出擊手段有七十二手、三十六腿,分為一百零八式。它的動作特點是:拳出不能展,腳踢不過膝,出力不使老,攻防轉彎快。快字為核心,要“出手如閃電、回手如觸炭”!它的主要手法有“捫”、“扶”、“抿”等。“捫”就是出拳攻擊;“扶”就是擒拿;“抿”就是抑止,化解對方的攻勢。它的主要腳法是“割”,和摔跤中別有基本相同之含義。腳與小腿如鐮狀,別、拌對手。主要手形是拳,步形是弓步。講究招招攻出,式式中的,切忌花拳繡腳和多餘動作,所以有“佛漢三年、兩手發饞”之說。
佛漢拳於清末傳入大名,大名府長垣縣賈家莊賈雲路(字平西、法號光明)幼喜擊劍,酷愛武術,後求師訪藝於少林寺,在少林寺伏首受教3年,奉師命走出少林寺出門,中興佛漢拳。賈雲路久聞大名府是打拳習武之地,1923年來大名以藝會友,以精湛的佛漢拳藝吸引了眾多習武者,深得當地拳界人士好評。城內名拳手何金成甘願改換門庭,棄查拳學佛漢。賈雲路一時弟子盈門,賈又巡迴施教於衛河沿岸的南李莊、曹仁村、雙廟、苑灣、龍化、鄭寨、辛莊、上馬頭等村,所到之處備受推崇,拜賈為師。爾後,大名東關富戶呂尊周拜賈雲路之徒何金成為師。呂氏為得佛漢真諦,又特意從灘里村把“賈師爺”請到家裡,終日斯守。對佛漢拳之活動全力資助,初變賣良田百畝,為賈師爺在原籍置田70畝,資興其家。賈對呂則倍加愛戴,頗得佛漢真傳。賈雲路則居住呂家,遊學於城內和鄉村各場十餘年,是大名佛漢拳發展的高潮時期。在賈之弟子中顯赫一時,威震一方的不乏其人,城內的何金成、呂尊周、曹仁村曹思溫、南李莊李克華、雙廟張金榮、苑灣趙金山、王克讓等均名噪一時。在此期間聞風求教者不計其數,據碑文記載,賈教授入室弟子有四十二人,僅賈雲露的入室弟子張金榮一人就授徒二千人,從此佛漢拳就廣為流傳。佛漢拳主要分布在晉、冀、魯、豫四省15個縣,徒弟百餘人,徒孫數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