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情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叢姓先祖由文登遷來建村。以姓命村名叢家溝。後為與小叢家相區別,改稱大叢家。 大叢家村位於
海陽市城區西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49′。距東村街道辦事處約12公里,東與榆林澗村相連,北與南磊石村、閻家莊為鄰,西與半社鄉村接壤,南與小叢家村、山後村交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大叢家村地形西高東低,東西約0.7公里,南北約0.6公里,占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
地瓜、花生、大豆、蔬菜等。 2002年,全村438戶,1105人。有叢、於、辛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叢姓。
大事記
1939年2月日軍飛機在本村投炸彈兩枚。 1942年6月本村解放。 同年11月22日日軍進行膠東大掃蕩,打死村民1人,打傷1人。 1945年夏季日軍打死村民1人,打傷1人。其間,日軍踩響本村民兵布下的地雷8顆,被炸死7人,炸傷20餘人。 同年冬叢玉奎被授予膠東爆炸大王稱號。 1947年在反蔣、保田、參軍支前運動中,本村有166名青壯年參軍參戰,支前擔架20副,支前300多人次,支援軍糧5000餘公斤、軍鞋千餘雙,木材和其它軍需物資價值4000餘元。 1950年本村有4人參加抗美援朝戰爭,2人獻出生命。同年,全村為抗美援朝捐獻金銀珠寶一宗,人民幣656元。 1953年成立了七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兩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全村建成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5年建大叢家國小校舍18間。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1年開設大叢家農貿市場。 1995年建成下河大橋,市人大領導為之剪彩,縣長李克英題名“鴛鴦橋”。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民有初小文化程度者僅15人,文盲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建國後,90%青壯年參加夜校學習,大部分青少年都能上學讀書。至2002年,本村先後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25名,其中大學本科8名,大學專科17名,在美攻讀博士學位1名。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收入60元上下,人均糧食150公斤左右。1978年,
人均純收入280元,人均糧食230公斤。2000年,人均收入2819元,人均存款餘額1200元。2002年,全村有
電話200部,
電視機400台,
拖拉機35輛,
三輪車、
機車175輛,
汽車7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人均住房5平方米。1978年,村莊建設由村統一規劃,人均住房12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叢恆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小組。1940年成立黨支部,叢洪勝任黨支部書記。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叢洪勝、叢璞、叢還、叢連奎、叢金貴、從國禎、叢振勝、叢玉強、叢玉旭、叢玉秋。2002年,全村有4個黨小組,58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6月,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叢玉太、叢洪勝、叢金德、叢洪儉、叢連奎、叢世欣、叢登奎、叢振東、叢國禎、叢國堂、叢玉本。1999年4月,叢梅一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