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澳群是1933年小笠原美津雄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南澳群
- 所屬學科:地理學
- 所屬領域:地質學
- 套用領域:地質構造
大南澳群是1933年小笠原美津雄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大南澳群是1933年小笠原美津雄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時代AnR命名小笠原美津雄,1933年命名。特徵由前第三系的黑色片岩、綠色片岩、石英片岩及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和變質基性岩等混雜岩石組成的變質岩系。包括開南崗(岩)組...
南澳運動(Nan'ao movement)由顏滄波於1956年命名,原指台灣中央山脈東坡白堊系碧候群與大南澳群之間的不整合,由台灣東北海岸之南澳村而得名。緣由 碧候群底部有以大南澳群中的片岩、片麻岩礫石為主的礫岩層(M礫岩層)。吳鐘璇等(1992年)認為,南澳運動是台灣最重要的構造運動之一,主要表現在中央山脈...
大南澳統 大南澳統是小笠原美津雄於1934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小笠原美津雄,1934年命名,見大南澳群。分布範圍 華東,台灣。
大南澳片岩 大南澳片岩是顏滄波於1954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顏滄波,1954年命名,見大南澳群。分布範圍 華東,台灣。
南澳鄉以泰雅人為其主要居民結構,生活於南澳的泰雅人,無論是屬 於那一族群,皆通稱為南澳群泰雅人。另外並設立有南澳泰雅文物館以保存泰雅人群的文物、音樂、史料、文化生活背景。泰雅文物館建物呈現南海台灣少數民族建築風味,外表圖案與內部裝飾均突顯台灣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守月祭 在每一期糧作收穫後約在六、七...
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縮寫SA),簡稱南澳州,暱稱“節日之州”,其首府城市為阿德萊德。南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位於澳洲大陸南部海岸線的中心位置,北領地和昆士蘭州以南,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以西,南冰洋和大澳大利亞灣以北,海岸線長達3700公里,轄境總面積約1,043,514平方公里,為...
簡介:縱谷帶以西的台灣主體部分地層呈北北東向分布,總體從東向西變新。變質基底沿中央山脈東翼出露,稱大南澳群,是一套綠片岩、石墨片岩、矽質片岩和大理岩系,上部結晶灰岩中的變形碎片表明其時代包括早二疊世。演變過程 江博明(1986)根據系統的同位素年齡測定,提出大南澳群的時限從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大南澳群中...
台灣造山帶是指台灣本島及附近島嶼組成的新生代弧-陸碰撞造山帶。總體呈北北東走向,與島的長軸方向一致。從主分水嶺中央山脈向西,地層時代依次變新,相當於歐亞板塊前沿的大陸邊緣增生楔和前陸盆地。最老的地層是沿中央山脈東坡分布的大南澳群,這是一套綠片岩、火山岩和角閃岩;上部有含石炭-二疊紀鏟科化石...
如中國南方早古生代時從揚子地台的淺水陸架碳酸鹽向東過渡為深水復理石;晚古生代時西伯利亞和中國的地台上都是台型沉積,但向東從上揚斯克經錫霍特阿林至中國閩北卻變為巨厚的地槽型沉積,台灣大南澳群中更出現洋殼碎片;中國東部的侏羅系-白堊系是陸相地層,向東至台灣海峽為海相地層所代替,菲律賓巴拉望-民都洛島一...
sp.,Discocyclina sp.,Assilina formosensis,Spiroplectammina sp.等;鈣質超微化石:Discoaster lodoensis,Coccolithus crassus,Sphenolithus obtusus 等約42個種和珊瑚化石。與上覆禮觀組和下伏碧侯組,大南澳群均為不整合接觸。厚500-2200米。同物異名 新高層、南蘇澳層、三星山層、黑岩山層等。
plutonic belt 該組合地球化學的構造圖解顯示它形成於活動陸緣構造環境,代表當時是一條安第斯型陸緣弧,暗示了其東南側有大洋板塊往西北方向消減。台灣的大南澳群中含有晚中生代的消減雜岩併疊加有雙變質帶,而在菲律賓班乃島有晚侏羅世的蛇綠混雜堆積出露,可能分別代表與上述陸緣弧配套的弧前增生楔和殘餘洋殼。
venzuelana,Globigerinoides sicanus等;鈣質超微化石主要有: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Sphenolithus heteromorphus,Catinaster coalitus,Discoaster exilis等。為較深海的厚層泥質沉積物。下與禮觀組整合接觸;上與畢祿山組為不整合接觸,在許多地方也不整合在前第三系大南澳群之上。厚度大於2000米。
小笠原美津雄(Ogasawara,M.),1933年命名壁耶哮層。特徵 下部(“奇瑤谷段”)以千枚岩為主,夾薄層結晶灰岩,底部具底礫岩(“M礫岩”);上部(“草澗段”)以板岩為主夾砂岩及含礫砂岩。含箭石、有孔蟲、珊瑚、藻類、斧足類及腕足類?等化石。與上覆畢祿山組和下伏大南澳群均為不整合接觸。厚2900米。
原居於南投一帶,其後沿大安、大甲等溪谷向北遷移而於二、三百年前進入噶瑪蘭地域及其周邊的泰雅人,包括南澳群、溪頭群、卡奧灣群和屈尺群等,雖以狩獵為生,散居內山,而未以蘭陽平原為其生活領域,但是為了獲得日常生活用品如鹽等,亦經常翻過分水嶺,沿山地河谷帶進入蘭陽平原活動。史籍上記載的噶瑪蘭人三十...
南大礁 南大礁(Nándà Jiāo)在南澳縣芹澎島西南。由東母礁、西母礁、膠政礁三小礁組成。因屬南澳縣南端的最大礁群,故名。簡介
海島中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有5個,即南澳島、達濠島、西澳島、汛洲島、海山島。以南澳島最大,面積105.2平方公里。在平原海岸擴展的過程中,由於自然或修築海堤與大陸相連的島嶼已經失去島嶼的特徵。海島集中分布於東北部海域,以南澳群島和柘林灣島群最重要,其次是汕頭灣島群,其餘島嶼都很小。潮汕沿海低潮出露...
到1.92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兩岸間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此時台灣開始成為陸地,地質史上台灣稱之為“南澳運動”(即由大南澳片岩演變為大理石),大陸稱之為“燕山運動”。此時,在兩岸間分別出現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央山脈。但是兩岸間還是相連的。海峽最初的形成。兩岸分離開始於白堊紀和古新世時期,也就...
通常所指範圍是西起澳大利亞的帕斯科角,東至南澳大利亞州的卡諾特角。東西長1159千米,南北寬350千米,面積 48.4萬平方千米。海灣北岸近海區水淺,向遠海深度逐漸加深,平均水深950米,最大水深 5600米。卡奔塔利亞灣 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為太平洋的一部分)的一個長方形的淺水灣,凹入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海灣...
維多利亞州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南沿海,西北部分別與南澳大利亞州和新南威爾斯州相鄰,是澳大利亞最小的大陸州。東北部是峰巒聳立的山區,海拔多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東南部分布著廣袤的森林、眾多的岩洞和湖泊,西部是廣闊的丘陵、草原,素有“花園之州”的美譽,被稱為“澳洲縮影”,是澳大利亞傳統經濟大州,也是...
維多利亞大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南部,自西澳大利亞州巴利湖以東,至南澳大利亞州西部;北接吉布森沙漠,南鄰納勒博平原(Nullarbor Plain)。東西長1200千米,最大寬度550千米,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0-300米。多沙丘和鹽沼。植物稀少。沙漠介紹 澳大利亞的沙漠。地跨西、南澳大利亞兩州。北起吉布森沙漠,南至...
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成為首個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水下考古項目。1、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 2、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 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4、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5、陝西西安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6、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 7、陝西藍田北宋呂氏...
民國三年(1914年)起,實行“道”制,時稱為“潮循道”,轄縣二十五,潮安(原名海陽,與山東縣名重,民三年一月改)、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南澳、惠陽、梅縣、興寧、陸豐、海豐、博羅、河源、五華、紫金、蕉嶺、和平、連平、平遠、龍川、新豐。兼有潮州、循州二州地,轄縣25。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