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祿山組是1986年何春蓀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祿山組
- 時代:E2
- 命名人:何春蓀
- 命名時間:1986年
畢祿山組是1986年何春蓀命名
畢祿山組是1986年何春蓀命名中文名稱畢祿山組時代E2命名何春蓀,1986年命名。特徵以深灰色板岩和千枚岩為主,夾較多薄-厚層細-粗粒的變質砂岩和大理岩及多層礫岩,並含綠色至暗紅色變質火山岩,局部具底礫岩。含大型有孔蟲化...
三星山層 三星山層是1976年吳永助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吳永助,1976年命名,與畢祿山組(層)同物異名,後人很少引用,廢棄。分布範圍 華東,台灣。
初來層 初來層是1981年史丹利等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史丹利等,1981年命名,已歸入畢祿山組中。在台灣早已廢棄不用。分布範圍 華東,台灣。
何春蓀(1986年)則認為中央山脈地區是否存在白堊系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而將其暫歸入始新統畢祿山組。此次運動發生於中生代晚期,據大南澳群中所獲同位素年齡數據,可將運動時限大致放在86百萬年,與中國大陸的燕山運動相當。經此運動大南澳群岩層發生強烈變形、變質、褶皺隆起,並伴隨鈣鹼性岩漿侵入。從台灣“中國...
台灣北港地區鑽孔中發現古新統雲林組﹐有鈣質超微化石﹐西部山麓帶和中央山脈帶有始新世畢祿山組﹑十八重溪組﹑達見組﹐晚始新世─早漸新世西村組﹐早漸新世四棱組﹑中﹑晚漸新世水長流組﹑花港組和五指山組﹐它們主要以有孔蟲﹑鈣質超微化石和軟體動物化石為時代依據。東海陸架下第三系發育良好﹐其中古新世靈峰組﹑...
天祥組 天祥組是1963年陳培源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時代:AnR 命名:陳培源,1963年。特徵:以灰、深灰色石英雲母片岩和千枚岩為主,夾大量變質砂岩、千枚岩、角閃岩、綠色片岩及少量大理岩等大量外來岩塊。上為畢祿山組不整合覆蓋;下與長春組推斷為不整合或斷層接觸。
新高層 新高層是1944年丹桂之助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丹桂之助(Tan,K.),1944年命名於台灣省玉山縣的新高(Tan,K.,1944,Trans.Nat.Hist.Soc.Fomosa,vol.34,no.246),新高層的地層層序始終未建立起來,與畢祿山組同物異名,已停用。分布範圍 華東,台灣。
台灣北港地區鑽孔中發現古新統雲林組,有鈣質超微化石,西部山麓帶和中央山脈帶有始新世畢祿山組、十八重溪組、達見組,晚始新世―早漸新世西村組,早漸新世四棱組、中、晚漸新世水長流組、花港組和五指山組,它們主要以有孔蟲、鈣質超微化石和軟體動物化石為時代依據。東海陸架下第三系發育良好,其中古新世靈峰組、...
碧侯組 時代 K2-E2 命名 小笠原美津雄(Ogasawara,M.),1933年命名壁耶哮層。特徵 下部(“奇瑤谷段”)以千枚岩為主,夾薄層結晶灰岩,底部具底礫岩(“M礫岩”);上部(“草澗段”)以板岩為主夾砂岩及含礫砂岩。含箭石、有孔蟲、珊瑚、藻類、斧足類及腕足類?等化石。與上覆畢祿山組和下伏大南澳群...
大南澳群是1933年小笠原美津雄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時代 AnR 命名 小笠原美津雄,1933年命名。特徵 由前第三系的黑色片岩、綠色片岩、石英片岩及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和變質基性岩等混雜岩石組成的變質岩系。包括開南崗(岩)組、九曲(岩)組、長春(岩)組和天祥(岩)組。上被碧侯組、畢祿山組或廬山組不...
禮觀組 禮觀組是1977年李錫堤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地層名稱:禮觀組 地層時代:E3-N1 地層命名:李錫堤,1977年命名。地層特徵:黑-黃灰色細-中粒砂岩,夾砂質頁岩和砂岩的互層,底部具-層富含貨幣蟲及有孔蟲化石的含礫灰岩。上與廬山組整合;下與畢祿山組為不整合接觸。厚900米。
venzuelana,Globigerinoides sicanus等;鈣質超微化石主要有: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Sphenolithus heteromorphus,Catinaster coalitus,Discoaster exilis等。為較深海的厚層泥質沉積物。下與禮觀組整合接觸;上與畢祿山組為不整合接觸,在許多地方也不整合在前第三系大南澳群之上。厚度大於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