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造山帶是指台灣本島及附近島嶼組成的新生代弧-陸碰撞造山帶。總體呈北北東走向,與島的長軸方向一致。從主分水嶺中央山脈向西,地層時代依次變新,相當於歐亞板塊前沿的大陸邊緣增生楔和前陸盆地。最老的地層是沿中央山脈東坡分布的大南澳群,這是一套綠片岩、火山岩和角閃岩;上部有含石炭-二疊紀鏟科化石大理岩,構成了造山帶最古老的基底岩石。中央山脊以西,分布了古近紀和新近紀的海相和海陸互動相沉積。中央山脈以東的海岸山脈則為菲律賓海板塊的延伸部分。兩者之間的台東大縱谷已被確認是一條板塊縫合帶。因此,台灣造山帶總體是一條相當於歐亞大陸東緣的陸緣造山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造山帶
- 外文名:(Taiwan orogenic belt)
- 性質:山帶
- 來源:碰撞
區域構造呈北北東走向,與島的長軸方向一致。從主分水嶺中央山脈向西地層時代依次變新,相當於歐亞板塊前沿的大陸邊緣楔體和前陸盆地;台東海岸山脈則是呂宋火山弧的北延,它是菲律賓海板塊的一個組成部分。兩者沿台東縱谷左行走滑斷層相拼接,蛇綠岩和混雜堆積沿這條縫合帶出露。台灣最老的地層稱大南澳群,沿中央山脈東坡分布,為一套綠片岩、火山岩和角閃岩,上部含石炭紀、早二疊世化石大理岩,構成造山帶的基底雜岩。其上疊加了晚中生代的雙變質帶,其中高壓低溫帶(玉裡帶)在東,高溫低壓帶(太魯閣帶)在西,反映了晚白堊世時古洋殼的向西消減。中央山脈主脊和西坡為古近紀的板岩系。新近系分布在更西面的台灣西部丘陵區,為海相到海陸互動相碎屑岩,下伏有海相白堊系。台東海岸山脈由新近紀的安山岩、濁積岩和利吉混雜堆積等雜岩體組成。台灣全島的構造總體由向西北凸出的弧形疊瓦逆沖帶組成。現今的台灣島處於琉球弧與菲律賓弧的交接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