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名並古浮丘

大伾名並古浮丘

作者乘興登臨大伾山浮丘山,由兩座山眼前的景物寫到對神仙生活的嚮往。但又為命運的不濟而無法超脫塵緣而苦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伾名並古浮丘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者姓名勞之辨
  • 作品體裁:詞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注 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大伾名並古浮丘
【創作年代】清朝
【作者姓名】勞之辨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大伾名並古浮丘,乘興還登最上頭。
四境桑麻眼底盡,二陵風雨筆端收。
魯山繹山在千里,衛水淇水直一溝。
試把吳興弁峴比,也如勁敵遇曹劉。
世間渺忽□神仙,誰見洪崖與偓佺。
黃石授書空自昔,青牛傳道更何年?
天開洞府群真集,人到蓬萊萬慮蠲。
此地只應頻信宿,如何容易撇雲煙。

注 釋

首句:大伾山浮丘山的名字從古以來就不可分。大伾山浮丘山距離很近。浮丘,是神話里的浮丘公,典出《列仙傳》。
桑麻:泛指農作物。
二陵:指大伾山和浮丘山。陵,山陵。
魯山句:魯山和繹山相距千里。魯山、繹山,位於山東的兩座山。
直一溝:指距離很近。直,只,僅僅。
試把二句:意思為大伾山浮丘山不相上下,一樣美。弁峴,指浙江湖州的弁山峴山。弁山發脈於東天目,由莫乾山綿亘而北,經三山(位於湖、長、安三市縣交界處),過西苕溪即弁山。東起湖州小梅口,西至長興呂山,長18公里;北起長興趙家橋,南至湖州西苕溪,任12公里,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為湖州的主山,素稱“吳興富山水,弁為眾峰尊”。唐田園詩人陸龜蒙詩稱:“更感弁峰顏色好,曉雲才散已當門。”宋嘉泰《吳興志》:“弁山峻極,非清秋爽月不見其頂。”棄山之名,以“二山勢如冠弁,故名”。峴山在湖州市城南l公里,本名顯山,以唐朝諱改。《釋文》:“峴者見也,山之首見曰峴,一出定安門(舊湖州城南門)。即見此山,故名。”《西吳里語》說:“山傍郡城若襄陽大峴,故名。”原來湖北襄陽也有一座峴山,因晉代賢臣羊祜常登此山,故名聲甚隆。宋代蘇軾作《登峴山詩》云:“苕水如漢水,粼粼鴨頭青,吳興勝襄陽,萬瓦浮青冥”,意思是吳興的峴山可與襄陽峴山媲美。
洪崖:相傳是黃帝樂官,史稱“伶倫”,他創製了十二音律,被譽為華夏音樂鼻祖。後來修道成仙。晉詩人郭璞《遊仙詩十九首》:“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赤松、浮丘、洪崖是神話中的三仙。
偓佺:wòquán,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史記》:“偓佺之倫暴於南榮。”
蠲:juān,除去、驅出、去掉。
頻信宿:深信宿命。宿命,指前世的命運。佛家認為今生的命運是由前世行為的善惡決定的。
撇雲煙:脫離塵世。

作者簡介

勞之辨,字書生,號介庵。清朝浙江石門人。康熙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有《靜觀堂詩集》。此詩作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碑刻在大伾山呂祖祠。題目為編者譚文忠所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