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地域概念名詞)

大中華(地域概念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中華有多個意思,一般指大陸、港、澳、台、瓊的總稱。

民初為雜誌,後指跨國公司為了方便管理而對自己的業務區域劃分出來的區域,也可指大(唐)中(興)華(為)三家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中華
  • 外文名:Greater China
  • 所指企業:大(唐)中(興)華(為)
  • 地理範圍:大陸、港、澳、台、瓊
  • 經濟圈:中國大陸、港澳、台灣、海南
  • 文化圈:大陸港澳台瓊以及華人華裔華僑
  • 政治圈:多黨合作
地域概念名詞,擴展概念,簡介,由來,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文化圈,簡介,模式,由來,別稱,

地域概念名詞

舊詞“大中華”的新概念
中華即指中華民族,也指代泛中華文化圈地區總稱,比如中國大陸、港澳台、外蒙古。
晚近以來,港台和海外的好些報章和電視台,已經新辟了“大中華經濟圈”或近似名稱的欄目,報導兩岸三地的財經狀況、股市行情、藝術市場、資訊科技信息等。好些機構也開設了以“大中華”為名的網站。
例如:《大中華論壇》是一個以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為主的綜合性大型論壇;《e大中華》和《大中華貿易網》則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轉換成簡體、繁體或英文界面的網站;
大中華經濟大中華經濟
《大中華中醫藥網》則可以通過中文、日文、韓文或英文來瀏覽;《大中華飲食網》則可以找到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各地的著名美食;
《大中華帝國英特網中國音樂曲》則可以聽到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傳統音樂、現代音樂和少年歌曲。
還有其他各種各樣以“大中華”為名的不同性質的網站,只要在有關導航網站上敲上“大中華”三個字,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找到了,茲不贅述。
其實,“大中華”一詞,常出現於梁啓超的《飲冰室合集》里,例如他曾這么寫道:“猶記曾作一小說,名曰《新中國未來記》。其理想的國號曰‘大中華民主國’。其理想的第一代大總統,名曰羅在田。”
梁啓超渴望建立民主的大中華,中華書局於1912年創立初期,他曾主編《大中華》雜誌。
再往前推,早在16世紀時,西班牙歷史學家兼傳教士門多薩(1487年-1537年)曾撰寫《大中華帝國史》,把明朝描寫成強大而有效的中央集權國家,使到歐洲人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正面影響。不過,像這樣的“大中華”字眼,都是指中國本土而言,是有國界的疆土。

擴展概念

然而,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與經濟的快速騰飛,未來的“大中華”的概念,可能不限於兩岸三地。
正如當年的北京城,原指圍繞於天安門廣場和王府井周邊的地段;後來由於各方面建設的不斷擴展,北京城也就逐步擴展到二環、三環而至四環;2002年申辦奧運的成功,北京城又加快速度進行建設五、六、七等環。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當周邊的國家發覺到中國的國力和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時候,大中華經濟圈或文化圈可能就不限於兩岸三地,而是擴展到周邊的地區。
不過,既然是經濟圈或文化圈,就是指經濟的發展或文化的影響而言,不是指國土的、疆界的,正如晚近西方學者提出的文化全球化一樣:“文化可以協助改善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這種文化應該由所有人類社會共享,應該叫做‘人類共有的文化’,而不必問這種文化屬於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屬於西方還是東方。”(見《亨廷頓與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一書)
受儒家影響和用筷子吃飯
總的來說,大中華文化圈第三圈的國家,大都受到儒家文化(中國文化主流)的影響。日本學人大前研一在《中華聯邦》里則從經濟的角度,對於大中華經濟圈的自然形成,作了總結性的說解:“中國大陸吸收了全世界的資金。在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下,周邊國家如不善用機會,與中國大陸形成合作夥伴關係,勢必會被邊緣化,並走上衰退之路,連日本也不例外。”
在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已經覺察到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勢不可擋,所以亞洲各國政府大力鼓勵企業前往中國投資,希望在中國大陸找到合作的夥伴,以維持經濟的成長。

簡介

所謂大中華經濟圈,是指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之間的完全自由貿易。在進行的中國和東協國家間的自貿區談判,亦可以看作是大中華經濟圈的未來延伸。在過去的30年間,兩岸四地的政治體制雖然互不相同,但經濟關係卻已經獲得實質改善。可以樂觀地說,以華人為主體的大中華經濟圈很快將會展現在世人的前面。
大中華大中華
隨著兩岸四地間的貿易連年大幅增長,特別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更成為內地與港、澳、台經貿關係的最佳橋樑。從兩岸四地間的貿易及快速增長的投資增長方面作為觀察點,兩岸四地實際上已形成大中華經濟圈的初級階段。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在天下經濟論壇表示,在整個全球的經濟總量當中,大中華經濟總量已經達到同美國相抗衡的狀態,大中華經濟圈,經濟總量同美國相加的話,占全球經濟的80%。尤其中國大陸的發展,所以未來10年,整個大中華經濟圈可能會超越美國。

由來

跨國公司管理英語對照:Greater China
大中華大中華
跨國公司為了方便管理對自己的業務區域進行劃分,把包括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定義為大中華區
許多商業機構和跨國企業都採用“大中華地區”或“大中華區”一詞於自身的商務運作當中,而以此為名所設立的公司業務部門則主要負責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質管轄的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和中華民國政府實質管轄的台灣地區等兩岸三地之間業務來往的管理事項,偶爾也兼有負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新馬”(舊稱“星馬”)業務。

大陸

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或China Mainland),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有時也簡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一般來說存在3種概念解釋:即與台灣地區相對、與港澳台地區相對、與沿海島嶼南海諸島對應。各種概念根據使用情況有所不同。按照規範,一般僅在涉及台灣地區時,使用這一概念相對。在全國的正式統計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理名稱,若要表示不含港澳台地區則另外特別註明“不含港澳台地區”,而並不稱中國大陸這一概念。民間常將“中國內地”與“中國大陸”兩個概念混淆,特別是關於港澳特區的表述。
大中華大中華

香港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香港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香港香港

澳門

澳門,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四個部份組成:與中國大陸連線的澳門半島,以及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氹仔、路環和路氹城。北面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線;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
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由三條大橋連線,分別為1974年10月啟用的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氹大橋或舊大橋,由2005年4月8日起暫時封閉半年,以進行整治工程,現只恢復公共運輸工具使用)、1994年3月啟用的友誼大橋和2005年1月9日啟用的西灣大橋(也是澳門惟一一條能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還有蓮花大橋,連線路環和氹仔的路氹城及珠海市橫琴島,為第二個與中國大陸連線的口岸,另外還有預計2009年下半年落成澳門至氹仔之海底隧道。東面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里(天氣良好時可眺望香港大嶼山),中間以珠江口相隔;而計畫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一端將在澳門東北角的東方明珠相連線。
澳門澳門
澳門除了內港的碼頭和位於新口岸的港澳碼頭外,在1995年11月,位於澳門氹仔東側的澳門國際機場正式營運,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2005年全年的客運量為425萬高峰人次,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機場主要與中國大陸城市和亞洲主要城市有航班往來。
澳門在2005年10月底成功舉辦2005年東亞運動會,其中主場館“澳門蛋”於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科學館、“澳門蛋”旁之Hello Kitty land主題公園與酒店等旅遊設施。
除了舉辦2005年東亞運動會與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之外,還有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

台灣

台灣省位於中國大陸架的東南緣。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距離僅130公里。台灣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台灣另一個著名的名稱又叫福爾摩沙,是從葡萄牙語的Formosa音譯而來,意思是“美麗(之島)”。自古以來台灣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在中國古代文獻里,被稱為“蓬萊”、“瀛洲”、“夷州”、“琉求”等。從三國時代開始,便逐漸開拓、經營台灣,到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麗富繞的台灣島,自然資源豐富,有“祖國寶島”之稱。台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公里,東西最寬處144公里,繞島一周的海岸線長1139公里,面積35788.0908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97%以上,是中國第一大島。
台北台北
台東山地由中央、玉山等5條山脈組成高原狀地區,面積約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脈偏於本島東側,縱貫南北,長達320公里,寬80多公里,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為全島的脊樑和分水嶺。區內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四周雲霧繚繞,銀裝素裹。阿里山脈山勢則比較平緩,主峰大塔山頂部平坦,是著名風景區。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狹窄的平原,較大的有宜蘭平原,面積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脈之外,台灣還是一個多火山的島。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台西平原由西部濱海地帶的沖積地所組成,北窄南寬,面積約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長180公里。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為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區。屏東平原為高屏溪的沖積平原,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二大平原。

文化圈

簡介

大中華區主要屬於人文經濟區域,當然可以有兩種解釋,在地理層面上特指的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外蒙古。而在人文和經濟層面上泛指的則是: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在內的,以及華人華裔華僑人口眾多,移民歷史悠久的(移民僑居)聚集國,或華人華裔華僑的經濟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大中華華人圈。另外有時也包括泰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越南等地的唐人街,或華人聚居區。
大中華文化圈與漢字的使用大中華文化圈與漢字的使用
試以英國文化為例,在16世紀之前,英國文化的傳播,原只限於英倫三島,但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與殖民地的擴張,後來擴展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是為第二圈。再擴展到從英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是為第三圈。而其他國家或地區受英國文化影響的人士,尤其是專業人士,就是第四圈。
英國在寰球各國或地區,都設有“英國文化協會”,為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人民服務,此外還有“大英國協”的組織機構,成員來自寰球五大洲的國家,足見英國文化對全球人民的影響之大了。

模式

大中華文化的發展模式可能會近似英國,先以中國大陸本土為主,香港、澳門、台灣是第二圈。第三圈是過去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也包括東亞和東南亞經濟發達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等。
大中華大中華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過去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至大且深,至今仍使用漢字。韓國和中國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已經採用拼音文字,但韓國人的姓名和特殊的專有名詞,仍需要用到漢字。
越南也已改用拼音文字,但越南的許多歷史和文化,仍載錄在漢字古籍中,而越南的經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係。泰國的佛教文化、中庸之道和進取心,也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至於第四圈的大中華經濟圈則可涵蓋兩類,一類是指居住於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特別是指亞洲以外的華人華裔,他們大都群居於拉丁美洲、歐洲、大洋洲等文化和經濟發達的國家,而且都已經歸屬為所在國的公民,效忠所在國。

由來

華人自願遷徙海外,始於19世紀,王賡武指出:“19世紀時,國內的戰亂與饑饉,把許多中國人‘推出’國外;而國外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又亟需廉價勞工,為貧困的中國人提供了工作的機會,把他們‘拉’過去。這些華人以堅韌不拔與大無畏的進取精神,接受了挑戰。海外華人的核心問題,在於他們對國外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應。尤其是許多人從實際經驗中,決定在居留地定居下來,不再回中國,這就形成了海外華人建立了特殊的社區,而這也反過來決定了他們希望其後裔在居留地的前途。”(見潘翎主編《海外華人百科全書》)
大中華區大中華區
這些決定在居留地定居下來的中國人,就被歷史學家稱為“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或“散居海外的華人”(Chinese diaspora)。
台灣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島內大量人民移居海外,80年代以後,香港和中國大陸人民蜂擁移居歐美,甚至遠至中東和非洲。他們在政治上雖然效忠所在國,但血比水濃,在文化上卻認同中國,學者杜維明在《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里把這這一類人歸為全球“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的成員。然而,無論如何歸類,他們都是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的基石和大本營。
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第二類主要是指非華族人士,包括熱愛中華文化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士,也包括跟中國在商業與經貿上有來往的人士。
中國文化由本土而至兩岸三地、再擴展到第三圈,第四圈也正在逐漸發展形成中。因此,漢字作為中國文化和經濟的載體,其使用價值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然而,不管是大中華經濟圈也好,還是大中華文化圈也罷,筆者偏愛使用“漢字文化圈”。不過這個詞應該賦予新的涵義,意指受到漢字文化影響的國家,以及使用漢字的國家或地區,都可概括在漢字文化圈裡頭。

別稱

換言之,漢字文化圈就是“筷子文化圈”,包括了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也包括了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