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

英文名稱: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olychlorodiphenyls別名:氯化聯苯;PCBs按氯原子數或氯的百分含量分別加以標號,我國習慣上按聯苯上被氯取代的個數(不論其取代位置)將PCB分為三氯聯苯(PCB3)、四氯聯苯(PCB4)、五氯聯苯(PCB5)、六氯聯苯(PCB6)、七氯聯苯(PCB7)、八氯聯苯(PCB8)、九氯聯苯(PCB9)、十氯聯苯(PCB10)。多氯聯苯屬於致癌物質,容易累積在脂肪組織,造成腦部、皮膚及內臟的疾病,並影響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多氯聯苯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氯聯苯
  • 英文名:Polychorinated biphenyls; Polychlorodiphenyls
  • 別稱:氯化聯苯
  • 化學式:C12H10-xClx
  • 分子量:PCB3:266.5;PCB4:299.5;PCB5:328.4;PCB6:375.7。
  • CAS登錄號:1336-36-3
  • 熔點:PCB3:-19~-15℃ PCB4:-8~-5℃ PCB5:8~12℃ PCB6:29~33℃
  • 沸點:340~375℃
  • 水溶性:不溶於水,溶於多數有機溶劑
  • 密度:1.44(30℃)
  • 外觀:流動的油狀液體或白色結晶固體或非結晶性樹脂
  • 閃點:195℃/開杯
  • 危險性描述:遇明火、高熱可燃,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可分解放出有毒的氣體。
基本信息,理化性質,用途,應急處置,管理信息,廢棄的管理,掩埋法,微生物去除法,焚燒法,化學法,物理法,植物根際修復法,毒理學資料,應急醫療,診斷要點,預防措施,

基本信息

多氯聯苯是德國H.施米特和G.舒爾茨於1881年首先合成的。美國於1929年最先開始生產,60年代中期,全世界多氯聯苯的產量達到高峰,年產約為10萬噸。據估計,全世界已生產的和套用中的PCB遠超過100萬噸,其中已有1/4至1/3進入人類環境,造成危害。
多氯聯苯極難溶於水而易溶於脂肪和有機溶劑,並且極難分解,因而能夠在生物體脂肪中大量富集。1968年日本曾發生因 PCB 污染米糠油而造成的有名的公害病:“油症”。1973年以後各國陸續開始減少或停止生產。PCB的基本結構為: 聯苯苯環上有10個氫原子,按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數目不同,形成一氯化物、二氯化物……十氯化物,它們各有若干個異構體。理論上一氯化物有3個異構物,二氯化物有12個,三氯化物有21個。PCB的全部異構物總共有210種,已確定結構的有102種。工業用PCB的商品名稱:日本稱為Kane chlor(KC),美國稱為Aroclor(AR),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稱為Clophen,法國稱為Phenochlor,蘇聯稱為Sovols等等。各種產品又按所含氯原子數分別加以標號:中國習慣稱為三氯聯苯的產品,日本標為KC-300,美國標為AR-1242;中國稱為五氯聯苯的產品,日本標為KC-500,美國標為AR-1254。這些產品均為混合物,如四氯聯苯中夾雜有相當數量的三氯化物和五氯化物,以及少量六氯化物。

理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流動的油狀液體或白色結晶固體或非結晶性樹脂。
熔點(℃):PCB3:-19~-15℃;PCB4:-8~-5℃;PCB5:8~12℃;PCB6:29~33℃。
沸點(℃):340~375℃。
相對密度(水=1):1.44(30℃)。
相對蒸氣密度(空氣=1):
蒸氣壓(kPa): PCB3:0.133×10-3kPa;PCB4:0.493×10-4kPa;PCB5:0.799×10-4?kPa。
閃點:195℃/開杯。
燃燒熱(kJ/mol):
穩定性和反應活性:穩定。
危險特性:遇明火、高熱可燃。與氧化劑可發生反應。受高熱分解放出有毒的氣體。若遇高熱,容器內壓增大,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
溶解性:不溶於水,溶於多數有機溶劑。
禁配物:強氧化劑。
PCB的純化合物為結晶態,混合物則為油狀液體。低氯化物呈液態,流動性好,隨著氯原子數的增加,粘稠度相應增高,呈糖漿狀乃至樹脂狀。

用途

PCB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高度耐酸鹼和抗氧化,它對金屬無腐蝕性,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和很好的耐熱性(完全分解需1000℃至1400℃),除一氯化物和二氯化物外均為不燃物質。PCB用途很廣,可作絕緣油、熱載體和潤滑油等,還可作為許多種工業產品(如各種樹脂、橡膠、結合劑、塗料、複寫紙、陶釉、防火劑、農藥延效劑、染料分散劑)的添加劑。

應急處置

皮膚接觸: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就醫。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予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洗胃,導泄。就醫。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應該佩戴空氣呼吸器。
眼睛防護:呼吸系統防護中已作防護。
身體防護:穿膠布防毒衣。
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其他防護: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完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泄漏應急處理: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儘可能切斷泄漏源。若是液體,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用砂土吸收。若大量泄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若是固體,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氫。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離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向滅火。儘可能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噴水保持火場容器冷卻,直至滅火結束。處在火場中的容器若已變色或從安全泄壓裝置中產生聲音,必須馬上撤離。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砂土。

管理信息

操作的管理:密閉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防止煙霧或粉塵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膠布防毒衣,戴橡膠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菸。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在清除液體和蒸氣前不能進行焊接、切割等作業。避免產生蒸氣或粉塵。避免與氧化劑接觸。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的管理: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應與氧化劑、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和合適的收容材料。
運輸的管理: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廢棄的管理

多氯聯苯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很難在自然界分解,屬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一類,多用於電力設備,如含有多氯聯苯的電容器、變壓器等。處理多氯聯苯的方法,歸納如下:

掩埋法

將多氯聯苯及受多氯聯苯污染物封存在經特殊設計的構築物內或連同構築物深埋於地下,也有利用現成山洞或防空洞等經防滲處理後來掩埋多氯聯苯及其污染物的(作為暫時存放)。

微生物去除法

日本的學者從土壤中培養出了兩種酵母菌:一種是紅酵母屬菌株;另一種是蛇皮癬菌。實驗證明前者可分解40%的多氯聯苯,後者可分解30%的多氯聯苯,大量培養可以用來處理工業廢水和土壤中的多氯聯苯。美國的學者利用灰氧菌來吞噬多氯聯苯,效果較顯著。

焚燒法

此法被認為是目前最好的處理方法,但必須在專用的能徹底分解多氯聯苯的高效率焚燒爐中進行,而不能隨便焚燒。隨意焚燒多氯聯苯則可能產生毒性比多氯聯苯更大的多氯二苯並二惡英(PCDD)、多氯二苯呋喃(PCDF)等物質。為了保證徹底銷毀多氯聯苯,對焚燒條件要嚴加控制。美國環境保護局規定:在焚燒多氯聯苯時,溫度應高於1150℃,在燃燒室的停留時間要大於2 s,氧氣過剩量要大於3%,尾氣中CO含量須小於100 ppm。另外,加拿大、美國和瑞典曾分別在水泥窯中進行過銷毀多氯聯苯的試驗,結果表明,水泥窯能滿足銷毀多氯聯苯的要求。

化學法

採用化學法來處理多氯聯苯的方法已達10種以上,如氯解法、加氫脫氯法、Sunohio法、濕式催化氧化法、金屬鈉法、Goodyear法、金屬鈉-聚乙二醇法、臭氧法等,其中有些已有實用裝置或工業試驗裝置,有些在實驗室規模已取得成功。

物理法

國外已有微波等離子法、活性炭吸附法、放射線照射法等方法投入實際套用。

植物根際修復法

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利用植物與根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來降解PCBs,效果明顯!

毒理學資料

對皮膚、牙齒、神經行為、免疫功能、肝臟有影響,且具有生殖毒性和致畸性、致癌性。
急性毒性:LD50:1900 mg/kg(小鼠經口);PCB3:LD504250 mg/kg(大鼠經口);PCB4:LD5011000 mg/kg(大鼠經口);PCB5:LD501295 mg/kg(大鼠經口);PCB6:LD501315 mg/kg(大鼠經口)。最低致死劑量為500 mg/kg(人經口)。 經皮毒性塗敷於動物皮膚時,使局部表皮增厚、毛囊腫脹,肝臟出現脂肪變性和中央性萎縮。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亞急性毒性:給一組大鼠餵飼PCB5為1 g/kg的飼料,動物在餵飼的第28~53 d之間死亡(Tucker & Gabtree,1970)。餵飼含Phenochlor DP6為2 g/kg的飼料死亡發生在第12~26 d之間(Vos & Koeman,1970)。在後一實驗中,於屍檢時見到肝臟增大、脾臟縮小以及進行性化學性肝卟啉症。Aulerich等(1973)給成年水貂餵飼含PCB為30 mg/kg的飼料(PCB3,PCB4,PCB6各為10 mg/kg),結果6個月內死亡率為100%。
吸入毒性大鼠暴露在平均濃度為0.57 mg/m3的含氯65%的本品中,16 h/d,6周后,引起輕微肝損害,因此認為它比氯化萘危害更大。
慢性毒性:嚴重的PCB中毒會使動物產生腹瀉、血淚、運動失調、進行性脫水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等症狀,甚至死亡。PCB對人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1968年發生的米糠油事件。受害者食用了被PCB污染的米糠油(每千克米糠油含PCB 2000~3000 mg)而中毒。到1978年底止,日本28個縣(包括東京、京都府、大阪府)正式確認了1684名病人為PCB中毒患者,其中30多人於1977年前先後死亡。PCB的毒性因動物的種屬、性別、給毒方式、PCB本身的化學結構,以及所含雜質不同有很大差異。人類可能是最敏感的種屬之一。
代謝:PCB可通過哺乳動物的胃腸道、肺和皮膚很好地被吸收。PCB進入機體後,廣泛分布於全身組織,以脂肪和肝臟中含量較多。母體中的PCB能通過胎盤轉移到胎兒體內,而且胎兒肝和腎中的PCB含量往往高於母體相同組織中的含量。PCB在體內的代謝速率隨氯原子的增加而降低。在哺乳動物體內的PCB,部分以含酚代謝物的形式從糞便中排出。所有羥基代謝物都通過膽汁經胃腸道從糞便排出。實驗還說明,PCB含氯量愈高,這種羥基化反應發生的可能性越小。在人奶中亦能排出少量PCB,但均以原形化合物存在。
中毒機理:肝臟是PCB中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表現為肝大、肝功能的多項化驗指標為陽性,如包括SGPT的多項肝臟酶活性指標呈現陽性,且與血液中PCB含量正相關。此外,血漿中安替比林半減期顯著縮短(提示肝臟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被誘導)。很多PCB中毒病人的呼吸道與皮膚容易感染傳染性疾病,這表明中毒病人免疫系統可能受抑制。
致癌性:PCB對大鼠、小鼠都能產生致癌反應,產生癌變的器官均為肝臟。
致突變性:Pcakall等(1972)發現給斑鳩食用含PCBs 10 mg/kg的飼料,其胚胎的染色體畸變明顯增加。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嚴重危害,對水體和大氣可造成污染。
生態毒理毒性:水生生物毒性:LD501~10 μg/kg,魚,96 h;5μg/L,魚45 d,死亡(PCB5);LC50 30 μg/L,對蝦,7 d(PCB3);LC50 80 μg/L,對蝦,7 d(PCB5)。對家禽的毒性:400 mg/kg,雞,20~24 d,死亡(PCB6);254 mg/kg,孟加拉雀,56 d,LD50(PCB5)
生物降解性:環境中的PCB在通過生物食物鏈的過程中,由於選擇性的生物轉化作用而使低氯代組分逐漸消失。
非生物降解性:PCB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環境中不可能通過水解或類似的反應以明顯的速度降解。自然界的分解作用是靠土壤中微生物酶和依賴日光中紫外線,但效率不高。因此,PCB在環境中滯留時間相當長。
殘留與蓄積:PCB在環境中有很高的殘留性。據IPCS出版的(1987)環境衛生基準(2)介紹,自1930年以來,全世界PCB的累計產量約為100萬t,其中一半以上已進入垃圾堆放場和被填埋,它們相當穩定,而且釋放很慢。其餘的大部分通過下列途徑進入環境:隨工業廢水進入河流或沿岸水體;從非密閉系統的滲漏或堆放在垃圾堆放場,由於焚化含PCB的物質釋放到大氣中。進入環境中的PCB的最終貯存所主要是河流沿岸水體的底泥,只有很少部分通過生物作用和光解作用發生轉化。PCB在機體內有很強的蓄積性,並通過食物鏈逐漸被富集。已知水中含 0.01 μg/L的PCB時,在魚體內的蓄積可達到水中濃度的20萬倍,因此食魚性鳥、獸體內的蓄積濃度較高。一些海中的大魚和空中的凶鳥,如鯊魚、海豹、猛禽,其體內PCB濃度可比周圍環境高10.7~10.8倍。從南極的企鵝到北極的海豹體內都曾檢出PCB,因而PCB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PCB3一旦進入環境就會長時間地存在於環境中,難於降解,受PCB3污染的水和土壤也很難得到恢復。
遷移轉化和降解:PCB在空氣中的可檢出的濃度範圍為1~50 ng/m3。未受污染的淡水中PCB含量應<0.1 ng/L;中等污染的河流與港灣為50 ng/L;重度污染的河流為500 ng/L。在活的生物體內的濃度取決於當地受PCB污染的程度。在幾個國家進行的人體脂肪調查表明,雖然有一些國家報導PCB的含量較高,但大多數樣品中的水平為1 mg/kg或更少。而職業接觸者脂肪中含量卻高得多,最高可達700 mg/kg。幾項全國性的調查表明,PCB在血液中的濃度為0.3 μg/100ml左右,但是職業接觸者可達200 μg/100 ml。對人口的調查表明,大多數人口中PCB含量濃度為0.02 mg/L左右,雖然也有高達0.1 mg/L的記錄,但為數很少。據IRPTC資料(1982)介紹,估計一般人從空氣、水和食物中每日總攝入量為5~100 μg,其中不包括從非食物來源的未知量。進入空氣中的PCB會被迅速地吸附在顆粒物上,依據顆粒的大小以一定的速度沉降或隨雨水降至地面。水體中的PCB主要附著在底泥中,當水體中濃度較低時,底泥中的濃度可以高出水質的數萬甚至數十萬倍。土壤中PCB主要被吸附在土壤表層。

應急醫療

診斷要點

PCB中毒病人有下列症狀:痤瘡增皮疹,眼瞼浮腫和眼分泌物增多,皮膚、黏膜、指甲色素沉著,黃疸,四肢麻木,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即所謂“油症”。與PCB長期接觸的工人,常會發生痤瘡皮疹,皮膚色素沉著,呈灰黑色或淡褐色,以臉部和手指為明顯。全身中毒時,則表現嗜睡、全身無力、食欲不振、噁心、腹脹、腹痛、肝腫大、黃疸、腹水、水腫、月經不調、性慾減退等。化驗時可見肝功能異常和血漿蛋白減低。
處理原則:
對症治療。

預防措施

在高溫下操作時,須加強通風和密閉措施。有濺出或漏出熱的溶液可能者,應戴呼吸面罩;防止皮膚接觸,污染皮膚時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定期對職業接觸的人員進行體格檢查,早期發現症狀,並對患者進行脫離接觸或必要的解毒處理;嚴格防止PCB從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
對可疑的致癌因素,要進行周密地調查研究與人群調查,以便確定需要採取怎樣的防護措施。
致癌物PCB主要是預防,加強對致癌物的控制,減少與避免接觸。對已造成的大範圍環境污染,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