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宇宙論

多宇宙論

宇宙論的一種假說。狹義指可居住世界的多元性的理論。既認為宇宙中有許多類似地球的世界存在,在那裡也存在著智慧生物。在這種意義上,又被稱之為“多世界說”(plurality of worlds)。廣義指宇宙形態的多樣性的理論。即認為在觀測所及的總星系或“我們的宇宙”之外,還有無數個具有種種特性的獨立的宇宙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宇宙理論(平行宇宙理論
  • 外文名:plurality of worlds
  • 概念:與現世無限接近成平行狀態的宇宙
  • 分類:廣義和狹義宇宙論
  • 學科:天文學
  • 意義:豐富了哲學的宇宙概念
簡介,狹義宇宙論,廣義宇宙論,多宇宙論哲學意義,

簡介

“多宇宙論”(many- cosmos theories)是自然哲學中最大膽、最震撼心靈的理論之一。這一理論通常有廣狹兩種理解。狹義的“多宇宙論”指可居住世界的多元性,即認為宇宙中有許多類似地球的世界存在,在那裡也會有智慧生物棲居。狹義的“多宇宙論”又被稱為“多世界論”(plurality of worlds)。廣義的“多宇宙論”是指宇宙形態的多樣性,即認為在觀測所及的總星系或“我們的宇宙”以外,還有無數個具有種種特性的獨立的宇宙。狹義的“多宇宙論”是由古希臘原子論者最初表述,而後又在各個歷史時期由許多哲人反覆提出、闡發並加以論證的自然哲學思想;廣義的“多宇宙論”則是現代自然科學理論所蘊含的深刻的科學思想。實際上,廣義的“多宇宙論”也確認在“我們的宇宙”之外的其他天體上存在著智慧生物,亦即包含了狹義的“多宇宙論”思想。因此,可以把“多世界論”視為“多宇宙論”的特殊形態,而將“多宇宙論”看作是“多世界論”的延伸、推廣和發展。

狹義宇宙論

狹義指可居住世界的多元性的理論。既認為宇宙中有許多類似地球的世界存在,在那裡也存在著智慧生物。在這種意義上,又被稱之為“多世界說”(plurality of worlds)。

廣義宇宙論

廣義指宇宙形態的多樣性的理論。即認為在觀測所及的總星系或“我們的宇宙”之外,還有無數個具有種種特性的獨立的宇宙的理論。多宇宙論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包括“我們的宇宙”在內諸多宇宙的科學圖景,不僅涉及一與多、部分與整體、有限與無限、可能與現實等哲學範疇,而且還提出了人類能否認識“我們的宇宙”之外的其他宇宙,以及人類在宇宙中處於怎樣的地位等哲學問題。天外有天,或許可以換成宇宙外有宇宙了。最近科學家提出一個理論竟然不止一個宇宙,而且,似乎他們還完全一樣。在宇宙之外可能有一個星系與銀河系具有非常顯著的相似之處,還有一顆也與我們的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在這顆恆星周圍存在著八大行星,其中第三顆行星與我們的地球非常相似,這顆行星上同樣也存在著高等直立智慧生物,其中有一個生物和您非常相似,過著同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他與您一樣,也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正文第一段的最後一行。
多宇宙論
事實上,根據平行宇宙理論,在某個宇宙中,就存在著無數個星系,幾乎和我們的宇宙完全一模一樣,看上去就像是我們自己一樣,在那個宇宙中,也存在著你和你的親人,還有同樣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點必須說明:雖然在兩個宇宙中你們是非常非常的相似,幾乎相似到劃上等號,這種相似度有且只能用來描述過去發生的事件,也就是說,直到這一刻,你們可以說是絕對相同的。這些平行世界的存在,那不是無聊的炒作。比如泡沫宇宙理論、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以及埃弗雷特多世界理論(Everett MWI),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則認為宇宙是不斷分叉的。所有的這些理論推演都需要基於一些基本的解釋。當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時候,開始不斷地加速膨脹,在宇宙中第一縷光線發出之後,就在宇宙空間中傳播開來,而宇宙最深處的光線還未到達到地球上,目前我們探測到最深的宇宙空間僅僅是在130億光年左右,也就是在宇宙誕生後的7億年左右,而在這7億年內發生的事件,還沒有直接的觀測數據。由於這些來自宇宙遙遠空間的光線還未到達地球上,使之超出了我們的對宇宙觀測的視野。
多宇宙論
然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的程度而言,來自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證實,宇宙曾經歷過一個轉瞬即逝的超高速擴張階段,科學家將這個階段稱為“暴漲宇宙”模型。簡單的說就是宇宙在極其短的時刻,將其體積瞬間擴大,就像吹氣球一樣。而如果膨脹的速率稍微改變一點兒,那我們的宇宙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了。因此,我們的現在觀測到的宇宙空間,更貼切的說法是類似一個泡沫,在宇宙之外還存在的無數個泡沫,也就是說,存在無數個宇宙。所有的宇宙有著同樣的或者說類似的機制進行各種限制,每個宇宙都經歷了一次大爆炸,他們都是在大爆炸中誕生,並且存在著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來,只要將大爆炸的“參數”進行細微的調整,各種宇宙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了。比如,將我們這個宇宙的膨脹速率調低,這個初始條件下的宇宙就不可能演化至今,通俗地說,如果沒有一個精確的膨脹速率,這個宇宙不是無限制的膨脹下去,就是早就坍縮沒有了,所以,重點是“恰到好處”,只要稍微有一點兒的偏差,輕則不會演化出星系和恆星,重則無法存在下去。儘管如此,要找到與我們非常相似的宇宙應該說是幾乎不可能的,只能說在機率學上,它是存在的,我們對這個“似曾相識”的宇宙的觀測,僅僅體現於機率數字上。而通過量子力學,我們會發現宇宙其實很神奇,這個理論會告訴我們一個完全不同且超越想像的故事。首先,將宇宙空間放大,我們會發現宇宙看上去像是由顆粒組成的,整個宇宙空間類似西洋象棋盤。在瞬間發生的大爆炸後,產生了無數個宇宙,就像同時出現了無數個泡沫,但是只有在少數地方,初始條件是精確的,這個精確性體現在這些宇宙能演化出星系等物質。
霍金霍金
在這些無數個泡沫宇宙中,每個泡沫初始條件都是不同的,都存在著細微的差別,以此類推,最終我們會發現有一個泡沫和我們非常相似,這種機率性的事件就有點兒像:給一隻猴子26個英文字母還有無限的時間,它總有一天能拼出一本莎士比亞全集。同理,既然存在著無數個宇宙,那我們的歷史同樣也有無數種不同的版本,也就是說、:在某個泡沫宇宙中,某個我們這個世界熟知的歷史事件並不存在,他們那個世界絕大部分卻與我們相似,但就是唯獨缺少了那個在我們世界中人人皆知的歷史事件。從這一點出發,不僅存在著無數版本的過去,也存在著無數版本的將來。
而如何才能遇到這個存在於機率數字上的泡沫宇宙呢?麻省理工學院的宇宙學家馬克斯計算出了一種非常直觀方法:可以從地球出發,往宇宙的任一方向走足夠遠,最終會遇到一個這么樣宇宙,這個宇宙中的任何細節都是你所熟知的,而且還會遇到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你”。但是,這個距離非常遙遠,計算結果得出:這個距離是10的1028次方米。雖然我們得到了一個距離,可以通過這個途徑去尋找“似曾相識”的宇宙。但是,有一個不好的訊息,即使你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也將無法看到另一個宇宙中的“你”。因為當你踏上這個旅程的時刻,還會有更多的宇宙出現,你踏出每一個步,都將伴隨著下一刻泡沫宇宙的出現,而這些宇宙早已擴展到離你最近的宇宙,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長度足以等滅一個宇宙中的所有恆星。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這樣才能規避這個古怪的結論,而如果我們目前的量子理論以及標準宇宙模型是錯誤的,那你將遇到另一個宇宙中的“你”。據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梅德福塔夫茨大學的宇宙學家亞歷山大介紹:“對於這個“無數”的問題,我一直研究了超過25年,雖然對於無數版本的歷史、無數版本的將來、還有無數個你和我存在於無數個泡沫宇宙中這個命題,未曾感到高興,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我認為很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多宇宙論
需要重申的是,關於對多宇宙、平行世界理論探討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也是宇宙學中最基本的矛盾之一。同時,還有其他的關於“多宇宙”的理論,比如,弦理論。弦理論認為宇宙中的基本粒子都是由線形線條的弦構成,當弦處於不同的振動態時,就是表征出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振動能量時,就對應著不同粒子的能量,這樣我們的宇宙中,由於弦的具有不同的振動和能量,就有了電子、夸克等粒子形態。
事實上,宇宙各種常數的精確性可能告訴我們在其他宇宙中存在著不同的物理定律,而按照量子力學對多世界理論的解釋,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可能存在無數不同的版本,包括你在內,都將在某個宇宙中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存在,就像在某個宇宙中,你可能是溫網冠軍。對於多世界理論的不同解釋,也是一部分宇宙學家的觀點。

多宇宙論哲學意義

“多宇宙論”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包括“我們的宇宙”在內的諸多宇宙的科學圖景,不僅涉及一與多、部分與整體、有限與無限、可能與現實等哲學範疇,豐富了哲學的宇宙概念,而且還激發了人能否認識“我們的宇宙”之外的其他宇宙,以及人類在宇宙中處於怎樣的地位等問題的哲思。
“多宇宙論”與“宇宙惟一原理”互補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宇宙是標誌物質世界的哲學範疇。這一規定是對各種具體地、感性地存在著的宇宙形態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和概括,把它作為宇宙概念的規定,它就是宇宙的抽象概念。但是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宇宙作為物質世界,它是不能離開各種具體的宇宙形態而獨立存在著的,它是所有宇宙形態的總和並存在於各種宇宙形態之中。宇宙這一概念,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是個別與一般、一與多的對立與統一。然而,不少人在理解宇宙概念時,往往只是停留在它的抽象概念上。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惟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宇宙是包括“全部萬事萬物”的自然體系,是包羅萬象的最終整體。由於這種觀點承認一個無所不包的宇宙,即在解決“一與多”這個古老的哲學難題中只是主張“一”,因此人們把這種觀點稱作“宇宙惟一原理”。這種對宇宙的理解顯然是不充分的。因為:
第一,我們的宇宙不是惟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
第二,無所不包的宇宙,只能由許許多多具體的有限宇宙構成;離開了有限的宇宙形態,是無法構成無所不包的宇宙的。
此外,抽象的無所不包的宇宙概念,對於存在著的多種多樣的宇宙形態的具體特性,也不能做出任何回答,並且這種對宇宙的看法也是與作為自然科學的宇宙學相排斥的,人們不禁要問:倘若一提“宇宙”就必然是惟一的無所不包的宇宙,那么以可觀測的宇宙為研究對象的宇宙學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在這個方面,“多宇宙論”可以被看作是對“宇宙惟一原理”的一種必要的補充。因為“多宇宙論”確認宇宙形態的多樣性,認為除了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宇宙(總星系)之外,還存在著無限多的宇宙,它們都是物理系統,具有各種各樣的屬性,有的像“我們的宇宙”,有的根本不像“我們的宇宙”。“多宇宙論”向我們提供了無限宇宙的許多具體而生動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哲學的宇宙概念。它與“宇宙惟一原理”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對宇宙概念的全面理解。
“多宇宙論”確認在總星系之上還有更廣大的物質層次
20世紀以來,由於新的實驗技術與巨大而精密的觀測工具的運用,人的“視野”在微觀方面已經從大於10- 8厘米的原子集團深入到小於10- 13厘米的基本粒子層次,在宇觀方面已經從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擴展到200億光年的總星系。宇宙的科學圖景被認為是由許多星系團的構成物———超星系(數千萬光年至上億光年)的總和,而總星系是用現代觀察手段可以達到的最高層次的物質系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從地球擴大到太陽系,從太陽系擴大到銀河系,再從銀河系擴大到總星系,這種擴大是沒有止境的。總星系之外的各種區域現在觀測不到,決不意味著它們不存在。這是由於觀測手段和方法的不完善或者是由於這些區域處在觀察視界之外,而從它們那裡發出的光信號不能達到我們這顆星球上。
“多宇宙論”突破了“我們的宇宙”———總星系的範疇,確認在總星系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具有眾多屬性的獨立的總星系,亦即表明了在我們這個總星系之上還有更廣大的物質層次。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學者把與我們的總星系同類的天體系統叫作“超世界”,而把由許多物理上不同的天文“超世界”的總和(包括“我們的宇宙”在內)取名為“超宇宙”,並由此提出了宇宙學的知識系統能否在邏輯上重建這些假定的“超世界”共同的規律即所謂“超宇宙”的統一問題。事實上,只要承認相對論宇宙學並非是網羅一切的普遍框架,就應當估計到隨著科學實踐跨入更深的物質層次和更廣大的時空範圍,還會有新的理論取代它。宇宙學研究對象的不斷擴大,反映了人類思維對有限認識的超越,而認識的這種超越,是現實的宇宙無限性的反映。無限是對有限的超越,對自然界物質層次無限性的肯定是通過否定它的對立面———宇宙有限論來實現的。
“多宇宙論”確認在宇宙的其他天體上存在智慧生物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一架架巨型射電望遠鏡的轉動,宇宙飛船的頻頻發射和各種空間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展了尋覓宇宙知音的活動。其思想出發點,便是科學家對於可居住世界多元性的信念。他們相信,只要有適當條件,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必然會孵育出生命並逐漸發展到高級階段,直至產生文明社會。美國天文學家德雷克基於對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條件的考察以及人類所具有的智慧與技術的特徵的分析,提出了如下的一個公式即著名的“德雷克公式”,用以計算銀河系內有多少個具有同我們通訊的技術和文明:
N= nP1·P2·P3·P4·L
式中, n是銀河系中恆星的總數, P1是恆星具有行星系的機率, P2是行星上產生生命的機率, P3是行星上產生的生命在演化過程中變成智慧生命的機率, P4是智慧生命具有通訊技術和通訊動機的機率, L是嘗試通訊文明的平均估計壽命。德雷克運用上述公式還估算出銀河系中可能有104個具有通訊文明的行星,而哲學家拉茲洛則估計銀河系中可能存在100億個生物圈。
1960年,美國實施的“奧茲瑪工程”探測鯨魚座τ和波江座ε兩個靠近的恆星和其他600顆太陽型恆星,似有幾個出現無法解釋的異常信號。1974年,設定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對M13球狀星團的幾十萬顆恆星定向發射了三分鐘的電報,傳送了1679個信號,向“外星人”呼喚。1977年,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宇宙飛船上放置了一塊金屬飾板,它描繪了我們地球的情況,包括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以及人類的模樣。之後,又發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攜帶了“地球之音”的人類信息,其中包括有150幅照片和圖表, 54種語言的問候語, 35種自然音響, 27種古典和現代音樂。
1982年,第1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成立地外文明專業部。1992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局著手進行了一項為期10年、投資1億美元、尋找智慧生命的、規模更為宏大的科研工程。人們已經做出的努力至今尚未帶來肯定的結果,但是它們也沒有從反面證明在宇宙其他任何地方不可能有智慧生物。只要搜尋活動在繼續進行,人們就可以構想有這種可能性,並且相信會有這么一天,我們最終同“外星人”取得了聯繫。人們認識到:同外星人或外空間人若能取得聯繫,則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哲理上和精神上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人類是否是宇宙的中心?自古以來一直有爭論。首先是亞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說,構造了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接著是一神教,特別是基督教義在這個圖景上加上了人為中心論的因素,認為上帝創造了地球,安排人類居住在宇宙的中心,又創造了日月星辰圍繞地球旋轉。但是, 16世紀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指出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人類並不處於宇宙中心。以後又發現太陽並不是銀河系的中心,而是離銀心約3萬光年的一顆普通恆星。
1924年哈勃對河外星系的發現,將人類生存其中的銀河系降為一個普通星系。而現在的“多宇宙”的概念走得更遠,又將人類生存其中的“我們的宇宙”降為一個普通的小宇宙。它最終把人類驅逐出了宇宙中心的位置。這就提出一個問題:人類究竟在宇宙中處於怎樣的地位?一種觀點認為,現代“多宇宙論”表明“有關我們在宇宙中所占地位的獨特性的觀念都證明是沒有根據的”。“如果總星系並不是包羅萬象的體系,而只是許多這類體系之一,那么我們人類(其實其他的“人類”也一樣)在宇宙中的地位原來是更加微不足道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多宇宙論”推翻了那種認為“整個宇宙圍繞著人旋轉”的人類中心論,“更多地得出了人類宇宙論的思想,人類宇宙論的出發點是:把人理解為宇宙的有機的積極的部分,其中包括它可能有的生命形式、理性和人道精神的形式。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中心論不僅有它的過去,而且有它的將來。“現代社會實踐的人類中心論旨在人成為認識和行動的主體和客體,開發地球和人實際能夠達到的宇宙部分的自然界,以便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科學技術的可能性,保證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和諧發展的條件。”人類中心論不只是主張人類在宇宙中是惟一的、處於宇宙中心的觀念,而且還在“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根據人類價值及經驗解釋或評價世界的意義上使用。從這些意義上說,多宇宙論的確立以及建立在可居住世界多元性信念之上對於地外文明的探索,將迫使人們最終摒棄人類中心論。人類中心說一步步被否定,在現代宇宙學中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不占有任何特殊地位;但人畢竟是認識宇宙的主體,研究宇宙間的一切演化過程時也必須把人的能夠出現和存在考慮在內。我們人類的存在是宇宙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是我們在發展中認識了宇宙,也認識了自己。
人認識到的宇宙部分越是擴大,似乎人就變得越渺小,但實際上這就標誌著人的認識能力的偉大。從宇宙發展中產生出來的人對宇宙的無限深化的認識過程,就是人和宇宙不斷實現統一的過程。“多宇宙論”對於宇宙無限性的揭示,並未使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變得微不足道,也沒有傷害作為宇宙主體的人的自尊心。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所表述的這樣一段話也許是最恰當不過的了:“科學家的努力所揭示出來的宇宙的那種最難以想像的無限性,不僅在純物質方面沒有使人變得渺小些,反而給人的生命和思想以一種更深邃的意義。隨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逐漸深入,我們也就更熱心地去欣賞我們同世界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