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社會資本虛擬化是主因
從資金來源看,
民間借貸資金來源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銀行,通過銀行信用卡套現、貸款等獲取資金放
高利貸,其潛在風險不斷暴露。一些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高利誘惑下充當起民間借貸的“資金掮客”,利用管理漏洞操縱信貸資金牟利;
投資公司、
諮詢公司、
典當行、
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也紛紛介入民間借貸,以企業註冊
墊資、銀行貸款“過橋”、
短期資金周轉等方式直接向社會提供融資,加劇了民間借貸的投機性,增大了民間借貸的風險。這些中介機構設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利率較低的貸款,轉而以較高利率在民間借貸市場貸出,給
銀行信貸資金造成
風險敞口。
非理性的民間融資行為,表面上是高利貸、
民間資本“
熱錢”化,其實質是
實體經濟的虛擬化、空心化問題,而資本的逐利性與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積累方式的改變是經濟虛擬化的兩個基本推手。一些不法分子借民間融資的名義進行非法金融活動,非法集資案件呈上升趨勢。受高息誘惑,一些企業或個人通過貸款、信用卡等形式套取銀行資金參與集資,一旦
風險暴露,直接危及
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影子銀行是“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
系統性風險和
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
渠道
銀行自身缺陷為主要通道
風險傳染是指企業間
財務困境的傳遞,最為典型的就是
企業破產導致的多米諾骨牌現象。金融風險的傳染則指以金融資產為介質的風險在金融機構之間的傳遞蔓延。這種傳染性是內生於金融體系的,其原因在於金融體系內的各金融機構之間是信用鏈互相依存的,如果一家金融機構發生困難或破產,而銀行同業
支付清算系統更是把所有得銀行聯繫在一起,從而造成相互交織得債權債務網路。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染基本上表現為借款人
資金鍊斷裂、喪失還貸能力,最終表現為企業的
信用風險。
銀行並非完全被動地被傳染。銀行風險本身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在銀行系統性風險發生時,
不良資產降低銀行
資產價格,降低其貸款供應量,使得整個社會投資下降。這個風險傳染規律體現出銀行業典型的順
經濟周期的特點,經濟繁榮時,貸款和投資放大;而在
經濟蕭條時,貸款和投資萎縮。
銀行經營管理的行為乃至相關制度安排的缺陷,本身就預留或創造了外部風險向銀行傳染的通道。如:現行的銀行
管理體制和機制下,銀行在確定企業還款方式時一般採取“整貸整還”“先還後貸”還款方式,由於主觀或客戶因素導致的貸款期限與企業生產、
資金周轉周期的不匹配,客觀上創造了企業轉貸的需求,企業在資金尚未正常回流之前,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等渠道高息借入轉貸資金,歸還銀行貸款,實現
還舊借新,這就為民間高利貸的滋生培育了土壤,同時“挖好”了
民間融資風險反過來傳染給銀行的通道。
控制
一、關注主要風險來源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重點關注銀行業外部風險的五種主要來源:小貸公司、典當行、擔保機構、民間融資、
非法集資。
二、建立名單制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小貸公司和
融資性擔保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由總行統一確定合作機構準入標準,分支機構根據總行確定的標準提出合作名單,並報總行批准或向總行報備。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名單實行
動態管理,每年至少評估一次,對存在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的合作機構建立及時退出機制。
三、開展資質信用評級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有業務合作關係的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進行評級,評級應考慮但不限於
註冊資本、
股權結構、
公司治理、合規經營、財務狀況、信用記錄等因素。
四、實行分級管理與授信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信用評級情況,實行分級授信,對
信用等級較高的機構可根據法規上限給予較高的
授信額度,隨著信用等級降低,授信額度逐級遞減。嚴禁向典當行和
非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授信。
五、防範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風險
一是加強
銀行信貸資金流向監測,嚴防
信貸資金流入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二是密切關注信貸客戶動態信息,對於存在明顯跡象或已查實參與民間融資的信貸客戶,一律不得新增授信;三是開展分支機構和員工行為排查,有效防範分支機構和員工參與民間借貸和
非法融資。
六、實施統一管理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將外部風險防範納入全面風險管理,各級機構要確定專門部門,牽頭外部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匯總和報告。
七、建立風險處置機制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潛在的外部
風險因素及其影響進行提前研判分析,建立規範化的外部風險監測、處置流程,制定充分的應對預案,加強
分支機構風險處置工作指導,有效防範外部風險傳染。
八、建立信息報送制度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於季後15日內將其上季對小貸公司授信情況、與融資性擔保機構業務合作情況等,報送銀監會或其派出機構。
九、及時提示風險
各銀監局應加強對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督檢查和
輿情監測,對重大外部風險事件及時進行提示,實現
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