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

圓指圓融。方指方正、正直。外圓內方,拼音是wài yuán nèi fāng ,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為人處事之道,表面隨和,內心嚴正。

因為古代銅錢形狀也是如此,本句也指錢幣歷史故事。

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近義詞,反義詞,英文解釋,方圓原意,三國的方圓,

解釋

圓:圓通;方:方正,嚴正。比喻為人處事圓通豁達,內心有固守的準則。也指錢幣。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

反義詞

外方內圓

英文解釋

velvet glove <be smooth on the surface,but firm at heart>
  • 例句
標誌以中國漢字“中”為主體設計,同時是中國的古代刀形幣,體現金融行業特徵,另外標誌外圓內方,代表了企業的包容,博大,傳統的中國紅色,吉祥,發展,熱情。
China to mark chinese characters "in" as the main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the knife-shaped ancient coins, refle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signs inside the outer side, on behalf of the business inclusive, broad,traditional chinese red, good fortune, development, enthusiasm.
外圓內方的人,你不要被他謙讓的態度欺騙;他對其目標的堅持,絕對是不容動搖與懷疑的。
He, who is outwardly gentle but inwardly stern, can disguise himself by gentle appearance but he is never shakable anddoubtable to his goal.

方圓原意

“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一枚銅錢,外圓內方,樸實無華,但古代先賢卻在這小小錢幣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古代把“內外相應,言行相稱”的人稱做“方者”;而“圓”則具有圓滑世故、言虛行偽的意思。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合乎至德”。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黃炎培給兒子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意思是做人應當方圓並用,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洪應明菜根譚》:“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
曾國藩家書》:“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
史上有很多精通“方圓”之道而成就功業的。如:諸葛亮、徐文遠、曾國藩勾踐、乾隆二劉(劉統勛劉綸)、同時期的劉墉紀曉嵐等具精此“變通”之道。劉宗元因嚴正剛直,藐視貴族,直言抨擊官場醜惡,顯得鋒芒畢露。以至遭到種種報復和打壓,最後流放南方,方才覺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固若輪焉,非特於可進,亦將可退也。”
古人早已有“變通”之道,《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淮南子·主術訓》 :“智欲圓而行欲方”,既要中庸、圓滑,同時又不能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在堅持原則情況下和保持獨立的個性。釋義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外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樑。人僅僅依靠 “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仕途,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利。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噹噹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時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有在學校時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闆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正如卡耐基所說: “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係、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威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只有沉默,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在強大的對手高壓下,在面臨危機的時候,採取藏巧於拙、裝糊塗,扮作“誠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雖然面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而裝傻看呆。這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誠與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見到窮兇惡極的罪犯竄人老百姓的家裡,殺人越貨、綁架無辜或逼人做質的時候,被害人是怎樣委曲求全,先以圓滑誠懇的語言贏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機在罪犯不在意或誤認為在他的挾迫下真的與其合作的時候,出其不意地逃脫報案或徑直擊敗罪犯。這其實是外圓內方的最好案例。試想,假如面對兇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腦袋才怪呢。只有把“方”用“圓”先掩蓋起來、包藏起來,裝出很誠實的樣子,利用笨拙的誠實穩住對方,充分地運用對方的憐憫之心,使對方不加害自己,才會為以後施展擒拿罪犯的計謀贏得時間和條件。歷史故事

三國的方圓

這種外圓內方的辦法,在歷史上早已有之。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約劉備人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我。”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劉備為什麼把筷子弄掉了?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 “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只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志,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劉備才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嫉忌,從而最後才能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至於三國後期的司馬懿,更是個外圓內方的高手,他佯裝成快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達到了保護自己、等待時機的目的。最後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統一了天下。這正是“鷹立似睡,虎行似病。”
還有,對於一些有經驗的領導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權力再大,畢竟還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聽命於自己。當自己的管理目標受到權力條件的限制,一時難以完全實現時,他就必須運用計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首先制伏自己權力夠得著的對象,暫時穩住還遠離自己、鞭長莫及的對象。這在軍事學上,叫遠交近攻;在處世學上,叫外圓內方。
總之,人生在世,運用好“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