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國華文報紙
- 外文名:Foreign language newspaper
- 實質:華裔和非華裔創辦的中文報紙
- 時間:20世紀60年代以後
外國華文報紙
華僑報紙向華文報紙轉變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明確規定非本國籍公民不得辦報;又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50年代宣布了海外華僑不擁有雙重國籍的政策,因而在海外繼續出版或創辦的絕大多數中文報紙都成為由華裔公民出面註冊的出版物,華僑報紙遂轉變為華文報紙。60~70年代,由於國際關係的變化,一些東南亞國家中華文報刊已經絕跡。北美洲等地因為華人新移民大量湧入,華文報紙則有明顯增加。
分布 80年代華文報紙的地區分布同50年代已有不同,由東南亞地區占壓倒優勢變為集中在東南亞和北美洲兩個地區。1986年,在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25個國家中共有華文報刊 350多種,其中日報68種,其餘多為周報和期刊。 據1986年12月底統計,80%華僑、華人聚集的東南亞地區共有華文報紙37種。其中20年代在新加坡分別由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胡文虎創辦的有影響的《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在1983年合併成為《南洋·星洲聯合早報》和《南洋·星洲聯合晚報》。馬來西亞華文日報家數最多,日報共有19種,其中《光華日報》創刊於辛亥革命前夕的1910年。此外,華文報紙在泰國有6家,在菲律賓有 5家。
在美國有不少歷史悠久的華僑報紙。如紐約《美洲華僑日報》(1940)、《聯合日報》(1941),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1910)、 《金山時報》 (1915),檀香山《中華新報》(1928)等,以及1970年以後創辦的華文報紙如紐約《世界日報》、《中報》,洛杉磯《國際日報》等,至 1988年仍在出版。1988年美國有華文報紙 60種,其中日報 9種。在加拿大有1907年創刊的溫哥華《大漢公報》、1983年創刊的多倫多《加華日報》等 7種華文報紙。
華文報紙的發行量,一直缺乏精確的統計。根據比較保守的估計,日報、期刊日發行量合計在 100萬份以上。其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國超過70萬份,在美國為10萬份以上。
內容和編排形式 華文報紙大部分為對開,每天出4 ~50個版不等。大部分報紙有以下內容:所在國國內新聞、當地華人社區新聞、國際新聞、中國內地新聞和港澳新聞以及各類副刊和廣告。80年代以來,華文日報多辟有報導中國新聞的專版,刊登中國訊息的篇幅不斷增加。 在編排形式上,新加坡報紙和馬來西亞部分報紙採用當地通用的簡化漢字橫排,其餘國家絕大多數採用繁體字直排。美國舊金山《東西報》、西雅圖《西華報》、菲律賓馬尼拉《聯合日報》等出版了中、英兩種文字的雙語版, 馬來西亞一些報紙也有中文和馬來文的雙語版。
信息傳遞和排印技術 大部分報紙為照排膠印,其中有的為彩色膠印,有的實行衛星傳送版面。但也有不少仍為鉛印,還有打字油印或手抄影印的日報。
與中國新聞媒介的關係 外國華文報紙同中國新聞界交往密切,1986年底抄收中國新聞社電訊稿的已有10個國家的 40多家華文報紙 ,另有約 100家接收航寄稿。新華通訊社於1981年起增加了對外中文供稿業務,開闢了泰國、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等專線。《人民日報》於1985年 7月出版了海外版,通過衛星傳送版面,在紐約、舊金山、東京、巴黎等地印刷發行。各國華文報紙負責人及編輯、記者與中國新聞工作者之間的互訪越來越多。
香港是海外華文新聞事業的一個聯絡中心和信息來源地,香港中國通訊社、採風通訊社、四海通訊社向海外華文報紙供稿。從70年代起,香港一些報紙陸續發行海外版。《星島日報》在紐約、 舊金山、 多倫多、溫哥華、墨爾本、倫敦等地設有辦事處並在當地出版,《文匯報》出有倫敦版, 《大公報》、 《文匯報》、《新報》、《成報》等出有美國版。這些報紙大部分版面由香港通過衛星或快郵傳送,然後加上當地新聞和廣告,可以和香港報紙同一天出版。在一些地方香港報紙海外版的銷數超過了當地辦的華文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