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通訊社

香港中國通訊社

香港中國通訊社成立於1956年夏天,同年11月13日在香港正式註冊成立。是目前香港本地唯一一家向全球華文媒體同時提供文字和圖片資訊的通訊社。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香港中國通訊社
  • 外文名稱:HONG KONG CHINA NEWS AGENCY
  • 總部地點:香港
  • 成立時間:1956年11月13日
  • 經營範圍:新聞傳媒
  • 公司性質:通訊社
  • 公司口號:立足香港,宣傳祖國,面向海外
簡介,宗旨,

簡介

香港中通社成立之初,在首任社長張建南(章欣潮)、總編輯林子明(賴風)和全社同仁攜手努力下,艱苦創業,默默耕耘。當時香港中通社指定的報導方針是:立足香港,宣傳祖國,面向海外。先是向海外報刊試發專稿,繼而發行“中國通訊”通稿,以報導中國內地經濟建設、僑鄉通訊為主,兼發文教、衛生、體育等訊息。其中,專稿除本社記者編輯采寫外,還約請不少大陸名家執筆,內容包括文史札記、詩詞欣賞、時事分析等。雖然受條件限制,當時傳播手段相當落後,但在新中國的信息難以準確、快速傳遞到海外的歷史條件下,香港中通社成為向海外華人華僑傳播祖籍國正確信息的特殊管道,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隨後,香港中通社的業務逐漸擴大,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除發行通稿、專稿外,增加出版了由香港名家撰寫的“副刊稿”。這段期間,香港中通社所發行的稿件,除港澳報章外,還被海外六十多家華文報章採用,讀者遍及亞非美三大洲。
1971年,受中國內地“文化大革命”影響,香港中通社業務一度中斷,直至1980年春始恢復運作。香港中通社重振旗鼓,不僅稿件傳遞從早期的航郵更新為先進的電子傳播手段,發稿的對象也從海外華文報刊擴大到電台、電視台通訊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中通社的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86年4月1日首次以“香港中國通訊社”電頭向港澳及海外華文媒體播發電訊通稿。內容包括港澳新聞、台灣新聞、中國內地新聞及海外華人社會新聞。20年來,香港中通社記者積極參與兩岸四地重大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活動的採訪,包括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中共黨代會,亞太經合年會,財富論壇,博鰲國際論壇;香港回歸,亞洲金融風暴、特區政制改革;澳門回歸、國家領導人訪澳;“海協會”和“海基會”會談,台灣大選,國民黨主席選舉,民進黨全代會;以及奧運會、亞運會、東亞運等大型國際賽事。香港中通社的報導逐漸在港澳和海外華文傳媒中享有聲譽。
香港中通社作為立足香港、關注台灣、報導內地、面向海外的香港一家本地民間通訊社,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到香港特區成立的十多年過渡期間,扮演了積極的傳媒人角色。當年本社記者對鐘士元李鵬飛任志剛等政界、商界和社會各界眾多名人的獨家專訪,以及針對中英爭拗發表的一系列評論,都受到港澳台和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擴大了香港中通社在全球華文傳媒的影響力。

宗旨

香港中通社秉持真實、客觀、公正、專業的新聞理念,及時、理性地報導和評論香港、澳門、台灣、中國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新聞,報導港澳台和中國內地經濟建設,積極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努力凸顯“短、快、活”和“港味”更濃、“海味”更足的中通社報導特色,為港澳台和全球華文傳媒提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資訊服務,為促進世界對港澳台和中國內地的了解,竭盡綿薄之力,深受海外華文報刊的廣泛歡迎。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海外華文傳媒提供的資訊服務,香港中通社自2005年8月開始播發圖片新聞稿。目前,香港中通社每天播發文字電訊稿約60至80條,圖片新聞稿約20幅。內容涉及港澳新聞、台灣新聞、中國內地新聞、海外華人社會新聞及東南亞和國際時事新聞。
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台灣地區、東南亞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文傳媒是香港中通社的主要服務對象。
香港中國通訊社採用電腦數據技術向傳媒發布新聞。在深圳、澳門、曼谷馬尼拉吉隆坡、東京、紐約、洛杉磯、巴黎、倫敦、莫斯科、悉尼、溫哥華設有分支機構或聘有總代理,向當地用戶提供快捷服務。通過專線向台灣地區以及加拿大、巴西、秘魯、匈牙利等地的華文傳媒供稿。
目前採用香港中通社電訊新聞的港澳台、東南亞及海外華文報紙、電台、電視台等固定用戶二百餘家。從1995年7月1日起,香港中通社新聞進入全球資訊網路INTERNET。2009年9月,這個網站正式啟用“香港新聞網”的名稱。
香港中國通訊社歷任社長和總編輯是:第一任社長:張建南(章欣潮),總編輯林子明(賴風);第二任社長:王紀元,總編輯王德海;第三任社長:黃振聲,總編輯鄭如耿;第四任社長:熊斐文(兼總編輯);第五任社長:李捷(兼總編輯);第六任社長:郭招金(兼總編輯);第七任社長:劉文祥(兼總編輯);第八任社長:田葆林(兼總編輯);第九任社長:章新新,總編輯房奕強;第十任社長:周鋒,總編輯李孝諄;現任社長:張渝,總編輯李孝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