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峰學派
- 創立人:孫奇逢
- 時期:清朝
- 學術主張:慎獨為宗
學術主張,主要著作,影響,
學術主張
夏峰學派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該派認為,“毋自欺”即是“致知”之首,唯毋自欺才能用好惡之實以至“自慊”,這便是“知至誠意”,“誠意工夫只一毋自欺便了”。慎獨即毋自欺。獨,不僅指此心初動之幾,凡事物交集時、事物應酬後也有獨。初動之獨有嚴防法,交動之獨有密證法,既動之獨有挽回法。總之,慎獨一於自慊,而誠意則為“夢覺關”。
該派因注重慎獨,強調道德修養,故多有以節行著者。如,孫奇峰曾率領容城人民抗禦清兵圍攻。明亡後,隱居不仕。他還不避危難,竭力營救過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等。其一生自律,老而彌篤,嘗自謂:七十歲工夫較六十而密,八十工夫較七十而密,九十工夫較八十而密,學無止境,此念無時敢懈。孫奇逢弟子張果中是白溝一帶的劇孟一流俠義之士,為“范陽三烈士”之一。
該派提出,學當以聖人為歸,無論在上在下,皆須一衷於理。理乃乾之元,天之命,人之性。人得志則放之家國天下,而理未嘗有所增;人不得志則斂之於身心意知而理未嘗有所損。故見之於行事與寄之於空言,“原不作歧視之。舍此則天不屬其心,人不必其命。故聖學本天。道之太原出於天,故道橫亘六合,豎貫古今,大無不包,細無不入”。道不可離,可離非道。因此,戒懼慎獨便成為須央不可離之功。此性在不睹不聞中自有睹聞,未見形而見心,未聞響而聞寂,是“吾心”之睹聞;此性在睹聞內卻有不睹不聞,形聲接而寂若不為之動,此為睹聞中之不睹聞。戒慎恐懼即是不睹不聞之“惺體”,此際著力不得,只有默默檢點工夫,所以工夫即是本體。此兼動靜而言,是在“根塵不及處打醒此心,見天於天,又見人於天”。這樣才能謗視天命光景。人通過慎獨,“養成後復還得個天命之性”,此“乃率性之能事,而修道至此極矣”。心性天命四字,只是一樣,人具之為心,心之靈為性,性出於天,天之一定為命。只要人從本來處探討得真切進行存養,並且將存養工夫做到盡頭,“靜時默存,動時惺存”,便做到了存心。靜是寂養,動是順養,此便是養性。心性合而成身,存養合而成修。壽則心性與身懼存,天則心性不與身俱滅。“天命之性完全於心之結果處”,知天是知自心之天,事天是事自心之天,立命是立自心之命。總之,心生天生命。此種觀點,顯然源於王守仁的心學。
該派認為,“時中不離日用”,“大知只是百姓日用”,“眼前天地,心上鳶魚.室中夫婦,無一處不是道”,“道理只在眼前,眼前有相對之人、相對之物、靜對之我,正所謂道也者不可須突離也。能盡人性盡物性皆是眼前事,舍眼前而求諧遠且難,不知道者也。學而時習之,智及之,乞能守之,知之,好之.樂之,皆指眼前說,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因為強調日用倫常,放此派中多有務實學者。
主要著作
夏峰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有孫奇峰《四書近指》、《書經近指》、《讀易大旨》、《理學宗傳》、《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湯斌《洛學編》、《明史稿》,王余佑《認理說》,魏一鰲《四書偶錄》、《北學編》,耿極《周易淺義》,薛風祚《聖學心傳》,申涵光《荊園小語》崔蔚林《四書講義》,‘趙御眾《傳信錄》等。
影響
夏峰學派為清初重要學派之一,其影響很大,“傳衍甚遠”,奇逢弟子湯斌後來又成為潛庵學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