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土俗字

壯族土俗字,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民俗,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壯族土俗字
  • 主題詞:民俗,壯族土俗字,平果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唐代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五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壯族土俗字又稱方塊壯字或者古壯字,是壯族一些受漢文化教育的文人、巫師等為了書寫壯語而藉助漢字或漢字的造字部件創造的,壯語叫做sawndip,意思是“未成熟文字”。,據已翻譯整理的方塊字古籍成果統計,土俗字單字約為1萬個,但大部分壯族古籍仍未破譯。現正在編纂的《中華古壯字大字典》計畫收入單字約為4萬個。在有壯族聚居的地方基本都流傳土俗字,相對成熟和集中的地區是廣西的百色、河池、崇左、來賓和雲南的文山州。

歷史淵源

早在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土俗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范成大於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上就有記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
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根據1989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辦公室出版的《古壯字字典》(初稿)統計,共有10700多個字,其中定為正體字的有4918個。這些字都是從上百年或數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訴、券約、師公唱本、山歌本、故事傳說、族譜、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來的,說明這種方塊壯字在壯族地區民間曾廣泛流行過。不過,由於古壯字地區差別較大,缺乏規範,因此各地壯族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壯族文字,主要依靠漢文進行交流。

基本內容

壯族民間普遍用土俗字來記錄神話、故事、歌謠、諺語、劇本、楹聯、家譜、契約等,如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壯族的《嘹歌》等令世人驚嘆的民間文學瑰寶都是用土俗字寫成的。

基本特徵

首先,土俗字本身不規範,如書寫繁雜、異體字繁多等。其次,土俗字交際功能不完全,使用範圍狹窄。在記載神話、歌謠等時,土俗字發揮的主要是記憶功能,交際功能顯得比較弱。

主要價值

土俗字使用者以壯族民間神職人員(師公、麽公、道公)和民歌愛好者為多。壯族土俗字記錄了大量壯族民歌,涉及壯族的創世神話、哲學理念、宗教意識、倫理道德等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壯族文學的寶庫。學界研究壯族土俗字發端於20世紀30年代。通過研究土俗字抄本,可以了解壯族文化的特質。

瀕危狀況

平果縣是土俗字廣泛使用的中心區域,上了年紀的歌手和做法事的道公、師公都還使用古壯字。土俗字的傳承面臨一些問題:一,由於唱歌的人越來越少,且趨於老年化,使土俗字的傳承出現人才斷層;二,土俗字是隨著道公經文的使用而傳播的,民間宗教隊伍因時代變化而不斷萎縮,這也影響到土俗字的傳承。
三,傳承方法也是制約土俗字發展的原因。過去土俗字主要是師徒相授,無論是師公教徒弟學經文,還是民間歌手傳抄歌書,都是民間私下傳授而非學校教育的結果。短時期內還有人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土俗字,但長期效果難以預料。而若要學校將土俗字列入課程進行教學,則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的投入。
四,就語言本身來看,土俗字自身的一些特徵也制約其發展。在現代,土俗字一般則僅限於書寫民族性、歷史性較強的文獻,這一發展趨勢使土俗字的生存陷入了危機。最後,漢語文的強勢對壯民族語文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五,土俗字在傳承上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實用價值不高,學習使用者越來越少。政府對搶救、保護和傳承土俗字不夠重視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土俗字的使用和傳承大部分只是民間行為,缺乏政府的積極引導和經費投入。

保護措施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壯族民眾的覺醒,學習的人會逐漸增多。可以從三個方面來保護和傳承土俗字:制定土俗字信息處理標準,讓土俗字進入信息化領域,實現土俗字由手工傳抄到電子排版、傳輸的革命;把土俗字的學習作為民族文化進課堂的重要內容,編輯出版適合壯族地區實際的土俗字教材,讓壯族學生從小就學習土俗字;建立土俗字傳承人機制,給目前掌握土俗字的人以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
一些專家從立法、科研等角度也提出了促進土俗字傳承的措施:通過立法,將壯族古文字保護和傳承問題納入法律法規;加大壯族古籍普查搶救蒐集的力度,使文本得到保護;在民族院校設壯族古文字專業,以教學和科研促進文字的傳承。而農敏堅認為,積極保護土俗字存在的“土壤”,如民歌、經文、相關民間習俗等,也是傳承發展土俗字的有效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