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角蟾

墨脫角蟾

外形與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很相似。但本種鼓膜橢圓形,斜置,距眼后角遠;側無緣膜,趾間無蹼或有蹼跡;第一、第二指無關節下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墨脫角蟾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目:變凹型亞目
基本信息,分類系統,學名,中文名,中文拼音,模式標本保存地,國家保護級別,CITES公約級別,IUCN紅色名錄等級,紅皮書等級,中國特有,異名信息,鑑別特徵,生活習性,種群狀態,分布,文獻,

基本信息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Vertebrata:脊椎動物亞門 - Amphibia:兩棲綱 - Anura:無尾目 - Anomocoela:變凹型亞目 - Megophryidae:角蟾科 - Megophryinae:角蟾亞科 -Megophrys:角蟾屬
墨脫角蟾墨脫角蟾

學名

Megophrys medogensisFei, L., C.-y. Ye, and Y.-z. Huang .,1983

中文名

墨脫角蟾

中文拼音

MOTUOJIAOCHAN

模式標本保存地

CIB

國家保護級別

非保護動物

CITES公約級別

未列入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Megophrys omeimontis,Sichuan Biol. Res. Inst. (Fei,Hu Ye and Wu),1977
Megophrys medogensis,Fei, L., C.-y. Ye, and Y.-z. Huang .,1990
Megophrys omeimontis medogensis,Fei, L., C.-y. Ye, and Y.-z. Huang .,1983
Megophrys (Xenophrys) medogensis,Dubois, A., and A. Ohler .,1998
Xenophrys medogensis,Ohler, A.,2003

鑑別特徵

雄蟾體長57~68 mm。頭頂平坦,頭長略大於頭寬; 吻部呈盾形,吻端顯然突出於下唇,吻稜稜角狀,頰部垂直; 鼓膜呈橢圓形,斜置,有耳柱骨; 上頜有齒,有犁骨棱和犁骨齒。皮膚較光滑,背部及四肢背面均有細膚棱和小疣粒; 腋腺位於胸側,有股後腺。前肢較細,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的48%,第一、二指無關節下瘤; 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眼間或吻端,脛長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明顯重疊,趾間無蹼或個別略顯蹼跡,趾側無緣膜。體背面顏色有變異,多為灰褐色,兩眼間深色三角斑鑲有淺色邊; 體背部細膚棱部位均有深棕色線紋; 股、脛部各有3~4條細橫紋; 咽胸部紫褐色,體腹部和股部腹面為肉紅色,略顯深色雲斑。雄蟾第一、二指婚刺細密,有單咽下內聲囊,無雄性線。第26期蝌蚪全長34 mm,頭體長11 mm,尾長為頭體長的227%左右; 體形較窄長; 體背面深棕色,體尾有深褐色雲斑; 口部呈漏斗狀,尾肌發達,上下尾鰭等寬。剛變態的幼蟾體長18 mm。
墨脫角蟾墨脫角蟾

生活習性

該蟾生活于海拔850~1 350 m的熱帶雨林山區。成蟾白天常棲於小型流溪、湖邊、田埂石縫內,有的隱蔽於林下落葉間; 夜晚有時可見到兩隻雄蟾蹲在一處,跳躍時行動敏捷。7~8月上旬雄蟾發出 “咯哇” 的響亮鳴聲,白天鳴聲少於夜晚。蝌蚪生活於流溪瀑布下水凼內或溪邊回水處石間,有的在水面浮游,驚擾後逃入水底石間。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僅一個分布點,所見種群數量較少。受脅等級:本書建議列為易危VU。

分布

西藏 (墨脫) 。

文獻

  • Fei, L., C.-y. Ye, and Y.-z. Huang .. 1983.. new subspecies of Megophrys omeimontis Liu from China (Amphibia, Pelobatidae).. Acta Herpetologica Sinica/ Liangqi baxing dongwu yanjiu. New Series. Chengdu, 2(2): 49-52.
  • Ohler, A.. 2003.. Revision of the genus Ophryophryne Boulenger, 1903 (Megophry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Alytes., 21: 23-42.
  • Sichuan Biol. Res. Inst. (Hu, Ye and Fei). 1977. 不詳. Acta Zool. Sinica, 23(1): 60.
  • Fei, L., C.-y. Ye, and Y.-z. Huang .. 1990. Key to Chinese Amphibians. Chongqing, China:Publishing Hous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
  • Dubois, A., and A. Ohler .. 1998.. A new species of 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from northern Vietnam, with a review of the taxonomy of the genus Leptobrachium (Pelobatidae, Megophyinae).. Dumerilia. Paris, 4: 1-32.
  • 費梁,胡漵琴,葉昌媛,黃永昭等Fei, L., S.-q. Hu, C.-y. Ye, and Y.-z. Huang .. 2009. 中國動物志 兩棲綱 中卷 無尾目 Fauna Sinica. Amphibia. Volume 2. Anura.. 北京:科學出版社. .
相關
採用光鏡與電鏡結合 ,對角蟾屬 16個種 18個居群精子的形態結構進行觀察和比較 ,並通過計算機圖像處理對其各部位長度進行測量和計算 .結果表明 :角蟾屬的精子主要包括頭和尾兩部分 ,頭部呈螺旋狀 ,尾部為波狀或彎曲狀 .根據精子的頭部形狀和量度 ,角蟾屬的精子可分為 2類 .角蟾屬內種 (或亞種 )間精子存在一定的差別 ,但同種不同地理居群和不同個體的精子形態相同 ,僅長度略有變化 .本文結果與形態學研究結果基本相吻合 ,可為該屬物種的分類提供新的佐證。
套用光鏡和電鏡對角蟾亞科短腿蟾屬、擬角蟾屬和角蟾屬 3屬 18種精子的形態結構進行觀察和比較 ,並通過計算機對其各部位長度進行了測量和計算 ,結果表明角蟾亞科精子的共同特徵是 :精子主要由頭和尾兩部分組成 ,頭部呈螺旋狀 ,尾部為波狀或彎曲狀。但精子的量度和頭部形狀在屬間和種間存在明顯差別 ,角蟾亞科的精子可分為 3類。該亞科精子形態的差異與成體形態學研究結果基本相吻合 ,精子形態的差異可為該亞科屬、種的劃分 ,親緣關係研究提供新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