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方劑,僅13首,而且基本上是一些小方、偏方。
基本介紹
- 書名:增補內經拾遺方論
- 作者:(宋)駱龍吉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
- 頁數:187 頁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7736786
- 版次:1
- 印次:1
- 字 數:100000
- 紙 張:膠版紙
《黃帝內經》中的方劑,僅13首,而且基本上是一些小方、偏方。
《黃帝內經》中的方劑,僅13首,而且基本上是一些小方、偏方。內容簡介這對於應對形形色色的疾病,是遠遠不夠的。其實,《黃帝內經》中方劑固然不多,但其中追溯病源、分析病理、列舉治法之處,比比皆是。中醫是靠思想治病的,《黃帝內...
《內經拾遺方論》,醫方著作。八卷。明末駱龍吉撰。撰年不詳。內容簡介 作者鑒於《內經》一書所記疾病,雖有病因、證候,但缺方劑、治法,遂摘取其中62種病症加以註解,並為之擬定處方。其後明代劉浴德、朱練又續補88種病症,體例一仿前書,合編為四卷,改名《增補內經拾遺方論》。現有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排印...
三五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七。具有祛風散寒,補腎通絡之功效。主治素體肝腎不足,外感風寒,惡寒,頭痛,眩暈,口眼喝斜,耳聾,以及腦風頭痛。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感寒頭眩,惡寒,口眼喎斜,耳聾。②《增補內經拾遺》:腦風頭痛。組成 大附子三兩(炮,去皮臍),山茱萸五...
《內經病機纂要》是清·周孝垓(字平叔)編著的一部內難經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內容簡介 全書二卷。卷一載《素問》二十七篇,卷二載《靈樞》二十三篇。本書是在駱龍吉《內經拾遺方論》及劉浴德、朱練《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基礎上重新編次而成。共列《內經》一百四十七證,其中《素問》一...
加至七十丸,空心淡醋湯或鹽湯任下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功用:養精調經種子 重要文獻摘要 《仁齋直指方論》:“固精丸治心神不安,腎虛自泄精。知母炒、黃柏酒炒各一兩,牡蠣煅、龍骨煅、芡實、蓮蕊、茯苓遠志去心、山茱萸肉各一錢。為末,煮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九。”
虎龜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醫學原理》。具有清濕熱,泄陰火為主;理濕益陰退火,行血壯筋骨為標之功效。主治 ①《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引《醫學原理》:足膝痿弱。②《杏苑》:濕熱怫鬱,以致陰火上騰,兩足痿弱軟而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沖。組成 虎脛骨一兩,敗龜板二兩,蒼朮三...
【來源】《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三引《宦邸便方》。【組成】銀柴胡6克 黃芩4.5克 人參(去蘆) 半夏(湯泡七次)各3克 甘草1.5克 陳皮3.6克 蒼朮(泔浸)4.5克 厚朴(姜制)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薑3片,紅棗2枚,煎至320毫升,來發先服。【 】。【主治】濕瘧,症見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
換容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三引《海上仙方》。主治癘風。組成 蟬蛻半斤,廣膠一斤。用法用量 上用鉛一斤,打成小盒,置前二味於內,外仍用鉛滴周圍固密,以皮消三斗,鍋內煮之,取出,去鉛盒,只用前二味為細末。每服三分,溫酒送下。紫黑風,以青松枝剪碎,煎湯洗浴;白風,以...
內風,病名,因房勞汗出,風邪乘襲的病證。出於《素問·風論》。①病名 因房勞汗出,風邪乘襲的病證。出《素問·風論》:“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內風》:“其狀惡風,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補黃芪湯。”②病理名詞 指肝風,與外風相對而言。肝為風髒,因精血衰耗,水不...
神仙九氣湯 神仙九氣湯是一款藥物,主料有薑黃等。組成: 薑黃、香附(炒)。出處: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三引《保生備錄》。主治: 膚脹。用法用量: 每服5-6錢,空心淡鹽湯調服;或以溫酒調服。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
無憂散是一味藥物,主治心膽虛怯,晝夜不寐,百方無效者。藥方一 【來源】《仙拈集》卷二。【組成】人參3克 石膏9克 陳皮 半夏(制) 茯苓 枳實 麥冬(去心) 棗仁 甘草各4.5克 【用法】加龍眼肉5個,水煎服。【主治】心膽虛怯,晝夜不寐,百方無效者。藥方二 【來源】《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四 【異名】...
黃連清心飲是一種藥品,適用於滋陰清熱,養血寧心。治筋痿,白淫。《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二 別名 黃連清心湯(《古今醫鑒》卷八)。處方 黃連、生地(酒洗)、歸身(酒洗)、甘草(炙)、茯神(去木)、酸棗仁、遠志(去骨)、人參(去蘆)、石蓮肉(去殼)。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養血寧心。治筋痿,白淫。...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錢仲陽方 各家論述 ①《金匱玉函經二注》:欲崇土以求類,莫如黃土,黃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燒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母燥而不濕,血就溫化,則所積者消,所溢者止;阿膠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類;地黃補血,取其象類;甘草、白朮養血補胃和平,取其味類;甘草緩附子...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 類經 素問玄機原病式 內經知要 醫經原旨 中藏經 高注金匱要略 增注類證活人書 傷寒論條辨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方 洪氏集驗方 聖濟總錄 重刊補註洗冤集錄 丹溪心法 東垣十書 儒門事親 名醫類案 生生子醫案 太素脈訣 萬病回春原本 薛氏醫案 針灸大成 醫貫 重訂...
肝氣犯胃,食入作吐。附方 柴平湯 組成:銀柴胡6g,黃芩4.5g,人參(去蘆)、半夏(湯泡7次)各3g,甘草1.5g,陳皮3.6g,蒼朮(泔浸)4.5g,厚朴(姜制)3g。功用:和解少陽,祛濕和胃。主治:肝氣犯胃,脘腹疼痛,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脈濡。出處:《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引《官邸便方》
壺隱子雙鹿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增補內經拾遺》卷四。主治腎精虧,失精。組成 雄麋一隻,雌鹿一隻,枸杞子十六斤,當歸(合用酒浸)、川芎(不得見火)、白芍(炮)、生地(酒煮搗膏)、人參、白朮(東壁土炒)、白茯苓(去皮)、甘草(蜜炙)各三斤。用法用量 上藥各為細末,各另收貯;取雄麋宰血,和四君如彈子...
煮料豆藥方,有烏須黑髮、固齒明目功效的藥方。煮料豆藥方 【藥物組成】當歸4錢,甘草1錢,川芎1錢,廣皮1錢,白朮1錢,白芍1錢,丹皮1錢,杜仲2錢(炒),牛膝4錢,首烏8錢,菊花1錢,杞子8錢,生地4錢,熟地4錢,黃耆2錢,青鹽6錢。【處方來源】《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四。【方劑功效】烏須黑髮,...
首風 ,病名。新浴之後感受風邪,證見頭痛惡風,頭面多汗,或眩暈,或偏頭痛的病患。記載於《素問·風論》。《素問·風論》:“新沐中風,則為首風。”《聖濟總錄·首風》:“新沐之人,發腠既疏,膚發濡漬,不慎於風,風邪得以乘之,故客於首而為病,其證頭面多汗,惡風頭痛。”《增補內經拾遺方論·...
【附 注】淵然真人奪命丹(《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引《仙傳濟陰方》)、再生丹(《增補內經拾遺》卷四)。青囊全集 【來源】《青囊全集》卷下。【組成】巴豆霜7分,番白硇砂5分(無真的不用),白砒霜5分,斑蝥蟲1隻,制乳香5分,真明雄黃1錢,鹿角霜3分,廣丹3分,蟾酥6分,真麝香2分。【主治】...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三 重要文獻摘要 《入門》:“谷疸丸治冒暑瘀熱,食谷不消,熱郁發黃。苦參三兩,草龍膽一兩,人參七錢半,梔子仁五錢。上為末,牛膽汁一方用豬膽汁和丸梧子大,以大麥粥飲下五七十丸,日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梔子(去皮,炒)半兩,...
右歪貼左。【主治】中風口眼歪斜,無他證者。【加減】寒月加乾薑、附子各3克。處方二 【藥物組成】杏仁(另研)、輕粉(另研)、滑石(另研)各等分。【處方來源】《增補內經拾遺》卷四。【方劑主治】肺風瘡。【製備方法】用雞蛋清調,以瓷盞盛,飯鍋上少燉片時,旋入麝香少許。【用法用量】擦患處。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二 別名 黃連清心湯(《古今醫鑒》卷八)。處方 黃連 生地(酒洗)歸身(酒洗)甘草(炙)茯神(去木)酸棗仁 遠志(去骨)人參(去蘆)石蓮肉(去殼)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養血寧心。治筋痿,白淫。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服。摘錄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二 ...
插向鼻樑,吮其血,和以藥酒(任意,或八珍散加沉香、木香煮者),儘量。月可1度,鹿無恙。若有屠刺鹿血,乘熱和酒一醉亦妙。論述:《增補內經拾遺方論》:白斑曰斑;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龍;宴,飲也,刺血飲之,故曰宴。斑龍者,鹿也,氣稟純陽,活血補血,非金石草木之比。
5、治泄瀉不止,服諸藥罔效:梧桐葉不拘多少。用水數十碗,煎數十沸取出,只浴兩足後跟,其瀉即止。若浴之近上,大便反閉。(《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引《海上仙方》梧桐濯足湯)6、治小兒痢:梧桐葉三四片。煎湯洗足,三五次愈。(《蕙怡堂經驗方》)7、長發:梧桐葉半斤,大麻仁半斤。上二味,搗碎,以...
①《增補內經拾遺》:方用肉豆蔻以補脾,破故紙以安腎,故稱二神。②《醫方考》:脾主水谷,腎主二便,脾弱則不能消磨水谷,腎虛則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瀉不止。肉豆蔻辛溫而澀,溫能益脾,澀能止瀉;破故紙味辛而溫,辛能散邪,溫則暖腎,脾腎不虛不寒,則泄瀉止矣。③《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
約1592—1672),字又可,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醫家。《清史稿》有其簡略傳記。2.譯註者:唐文吉、唐文奇,執業中醫師,傳統文化傳播者。在行醫之餘,常年堅持在網路講述中醫,曾出版:專著《思考中藥》,點校《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民國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校注《增補內經拾遺方論》等著作。
赤小豆飲,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四〇。主治箭頭入肉不出。組成 赤小豆半斤。用法 以水五升,煮令爛熟,絞取汁。每服一盞,空腹、日午、夜臥各一次。主治 箭頭入肉不出。附註 附方1 赤小豆飯 組成:赤小豆一升。功用:《增補內經拾遺》:健脾胃,消水腫。主治:水氣腫脹。出處:方出《本草綱目...
以溫酒送下,1日3-4次。《增補內經.拾遺方論》【藥物組成】青橘皮京三棱蓬術各四分巴豆霜一分 【處方來源】《增補內經.拾遺方論》胃熱腸寒第六十主疾飢痛脹 【方劑主治】胃熱腸寒,消谷善飢,腹痛脹滿。【製備方法】上各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用法用量】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後茶酒下。
藿苓湯是一劑藥方,主要用於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藿苓湯 藥物組成:藿香、厚朴、白朮、赤茯苓、半夏、蒼朮、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附註:《內經拾遺》引《醫方選要》本方用量:藿、術、朴、苓各一錢二分,蘇、腹、芷、桔、夏、陳各一錢,甘草五分,桂六分,豬、澤各一錢五分,加生薑三...
赤小豆飯 赤小豆飯是赤小豆等組成的處方,摘錄於《本草綱目》卷二十四引《梅師方》。處方 赤小豆1升。用法用量 以東行花桑枝,燒灰1升,淋汁,煮飯食之。摘錄 方出《本草綱目》卷二十四引《梅師方》,名見《增補內經拾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