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墓為何要先祭后土
后土是與皇天相對的大地之神,或雲地神,或雲土神。“皇”、“後”都有“大”的意思,常用於名稱的前綴,以表示敬意或讚美。《
左傳·僖公十五年》云:“君履后土而戴皇天也。”稱“後天”,后土也稱“
皇地祇”,前綴交換了,意思仍然沒有變。
上古有所謂“五行之官”、後流變為“五行之神“、”
后土“就是其中之一。《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受氏姓,封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玄冥,土正曰后土。……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五官也?對曰:少暤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 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後為社。稷,田正也。有列山氏之子柱,為稷。自復以上祀之。周棄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這五大官員,分別支配著
金木水火土的開發和使用。金木水火土各正,都分別支配著金木水火土方面的專家,他們利用各自的自然屬性及其自然規律,來為人類服務。因此,他們也就被認為是金木水火土各種在人間的化身與代表,他們分別體現著金木水火土各神的意旨。他們死後,靈魂觀念的作用,又人們認為,他們在冥冥之中,仍然像生前一樣,以他們所掌握之物屬性及其規律,為人類服務。因此,他們的靈魂,就被“祀為貴神”,分別充當司金木水火土之神。人們又把他們分別同金木水火土的自然屬性及其規律,亦即金木水火土本身之社混淆在一起,而將他們奉為金木水火土作為普遍和抽象意義上的物質之神;木正句芒為木神、火正祝融為火神、金正蓐收為金神,水正玄冥為水神,土正后土為土神。這“五行之神”,就是這樣來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五祀”。
共工氏之子句龍,曾經任土正,亦稱后土。他出身高貴,且有高才大能,在歷任后土中,他最能利用土的自然屬性及其規律,為人類服務,最能體現大地之神(或雲地神、土神)的意旨,因而功勞最大,大名最著。於是,他就作為歷任后土又被與土的自然屬性及其規律之神(土神)混淆在一起,成為大地之神,或雲土神(這與句龍被奉為社神的情形一樣),那么,社神和大地之神后土,是不是一回事呢?不是的。這個問題,在《左傳》很清楚的,“社稷五祀”明明社稷歸社稷,五祀歸五祀。但在漢代,人們就搞不清了。
蔡邕在他的《獨斷》里,回答了這個問題:“又問曰:社既土神,而夏至祭
皇祇於方丘,又何神也?答曰:方丘之祭,祭大地之神;社之所祭,乃邦國鄉原之土神也。”所謂“皇地祇”,就是
后土。后土與社的區別在於,社是具體的土地神。它代表著某一集團所擁有的某一區域的土地,而后土,代表著大地的自然屬性及其規律,是抽象的大地之神。它所代表的土地,是抽象概念上的土地,因此,它又無所不在,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有它。
歷代帝王,既祭社稷,也祭祀后土,或雲皇地祇、
地祇。《史書——封禪書》中說,冬至、祭祀天;夏至,祭祀
地祇。
漢武帝立后土祠於
汾陰,親自祭祀,如祭祀上帝禮。
酈道元《
水經注》雲“汾陽城西北隅
脽丘上,有后土祠”,就是指此。
元好問《承天鎮懸泉詩》注引杜氏《
通典》云:“汾陰后土祠,為夫人塑像。武太后時,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堂中配焉。開元十一年,有司遷梁山神像於祠外之別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為之配合,而瀆亂不經,尤甚矣。”后土神的形象是個女子。蓋“后土”與“皇天”相對,皇天是男性,后土當然是女性了。宋朝真宗皇帝等,曾經到這裡來祭祀過后土。這個后土祠至今猶存,且為名勝,在山西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黃河東岸廟前村垣上。山西休縣城內北隅,也還有個后土廟。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路東,有地壇,明朝嘉靖九年建造,供奉的神為:“皇地祇“,正是后土神的別稱。嘉靖以後,一直到清朝的歷朝皇帝,都在這裡祭祀大會地之神皇地祇,現名地壇公園。
民間也信仰后土神,有的地方還立祠祭祀之,叫后土祠、又名後來土夫人祠。例如,唐代揚州有后土祠,宋代
徐鉉《稽神錄》卷一,有揚州后土夫人給人治病的故事。江西撫州后土祠,人們有到祠堂中求夢,請求后土夫人在夢中指點迷津的風俗。據說,后土能使求夢者夢見某些情景或詩句之類,求夢者就根據這些,牽強附會,推測他要想知道的結果或未來。宋朝
洪邁《夷堅志》中,就有好幾個這樣的故事。
民間認,人死入土,就是投入后土的環抱。這樣的觀念,又導致了大地之神后土,是幽明世界主宰之說。《
楚辭·招魂》:“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明,故稱幽都。”
祭墓之時祭祀后土的風俗,從上古一直到近代,都存在。《
禮記·檀弓》:“舍猷於墓左。”注云:“舍奠墓左,為父母形體在此,禮其神也。”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二云:“今葬,必於其側立石,題‘后土之神’。臨葬,設酒脯祀之。其來已久。”大地之神無處不在,埋葬死者之處,當然也有之說的產生與流行,又使樣的禮俗,顯得更加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