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嶺鄉

塗嶺鄉,西接泉州鯉城區馬甲鄉,南接輞川鎮、黃塘鄉,北界仙遊縣圓莊鄉、楓亭鎮,鄉政府設在塗嶺街。國土面積15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塗嶺鄉
  • 地處惠安縣縣域北部
  • 東鄰山腰鄉
  • 面積:157平方公里
概況,歷史沿革,

概況

古代通往福州的官道,須經境內潼關。潼關地勢險要,系縣域北部屏障,元代曾築寨屯兵守備。

歷史沿革

宋時屬城山鄉,元時屬忠恕鄉待賢里、德音里、歸化里的三、四、六、十一都,清時屬東坪鋪、鰲塘鋪、承天鋪、樟市鋪管轄。民國23年(1934年)設塗嶺區公所。民國36年,改為塗嶺鄉,下轄11個保。
1949年9月,改設為第八區,轄21個鄉(包括南埔地區西部10個鄉)。1951年6月從該區劃出10個鄉歸九區(南埔),該區僅轄11個鄉。1952年6月從義嶺、東寨、松州3個鄉析出東坪、寨後、義路、嶺北、東坑(後改為樟腳)5個鄉,計設16個鄉。1954年9月,再從驛坂、雙田析出五社、黃田、陳田,計轄18個鄉。1955年冬,劃出義路、嶺北、東坪等鄉歸仙遊縣,划進南埔地區西部10個鄉,計轄24個鄉。1956年6月並區並鄉時,撤銷塗嶺區,設立驛坂區,轄11個鄉。2月,後吳水庫動工,遷移後吳村;7月,菱溪水庫動工,遷移菱溪鄉庫內寨等村。1958年春撤區並鄉,設塗嶺鄉,轄5個聯社、31個分社、185個生產隊;驛坂鄉轄13個聯社、57個分社、307個生產隊;東寨鄉轄3個聯社、4個分社、48個生產隊。爾後,3個鄉合併為塗嶺鄉,轄7個分社。9月,人民公社化,屬超先公社,設塗嶺管區,轄13個生產大隊。1960年興建泗洲水庫,遷移泗洲村。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塗嶺人民公社,轄20個生產大隊(其中19個農業大隊)、210個生產隊、1個社辦場。1967年山外水庫建成,遷移秀溪大隊的中崎、山外等村。1973年陳田水庫建成,遷移陳田大隊。1981年由清美析出溪頭、下爐,全社共轄21個生產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塗嶺鄉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轄21個村民委員會、195個村民小組。1989年12月,轄21個行政村、153個自然村,有9551戶、45269人。
樟腳行政村轄樟腳、嶺頭、竹湖、小山、黎嶺、西坑、陸厝、面前、館仔、塗樓、大宅等11個自然村。
寨後行政村轄新厝、下寨、芹坑、店仔、石峽里、大厝、草壟、石窟、田墘、內厝等10個自然村
黃田行政村轄南埔、大壟、庵前廊、大墘、庵前、洋尾、下廳、塗樓、溪坪、厝斗、蔡田、大垵等12個自然村。
塗嶺行政村轄塗嶺街(中頂街、下街)、寨內、西吳、西吳墩、新街、埔上、洋尾、亭腳、鋪口、劉厝、長箱、後坪、林角、泗洲、新村、頂打朱、下打朱等16個自然村。
秀溪行政村轄湖內、吟兜、棋盤、園頭、橋頭等5個自然村。
松園行政村轄赤土埔、松園、洋尾、東吳、新橋、洋林、壟尾、頂虎岩、梧坑、西安等11個自然村。
前歐行政村轄前歐、和溜、梧洋新村、西尾池、新店頭、新厝頂、新厝下、中尼坑、烏面宮等9個自然村。
小壩行政村轄洪厝坑、橫溪、甘蔗園、後頭、上新、東州、南型、新村等8個自然村。
塗型行政村轄溫厝、後厝坑、白竹田、馬路、半嶺、羊毛等6個自然村。
清美行政村轄清美、前塗、尾厝等3個自然村。
溪頭行政村轄溪頭、路尾、南田、莊仔埕等4個自然村。
下爐行政村轄下爐、黃山鄭、埔尾、梧厝、水雞窟、水窟等6個自然村。
白潼行政村轄潼關、白水、白水嶺、後望等4個自然村。
路打行政村轄路打、下墩、西人、上埕、後埔、葉厝鋪等6個自然村。
汶陽行政村轄南頭、後宮、盤石、北頭、頂山、祖厝、中厝、新厝等8個自然村。
世上行政村轄世上、大埔等2個自然村。
驛坂行政村轄驛坂、後吳新村、糖灶、虎窟、後田角、酒店、洪厝等7個自然村。
五社行政村轄模柄、苑內、八擔、嶺下、上黃等5個自然村。
丘後行政村轄丘後、墩園、溪水、埔頭、下林等5個自然村。
路口行政村轄路口、花園、五里松、竹洋、西坑、後山、新村、路口莊、湖仔內、嶺後、後山仔等11個自然村。
溪西行政村轄頂溪西、下溪西、涵仔、石山新村、巷仔口新村等5個自然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