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塘土家族鄉

堰塘土家族鄉

堰塘鄉位於貴州省德江縣城南部,鄉政府距縣城約5公里,東與共和鄉相聯,南與思南縣交界,西與合興鄉、煎茶鎮毗鄰,北與青龍鎮接壤。鄉政府所在地水平村,海拔718米,全鄉轄14個行政村,112個村民組,土地面積1萬公頃,其中耕地約1719公頃,林地約2981公頃,牧地約2830公頃。堰塘鄉現有人口1.6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堰塘土家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貴州省德江縣
  • 人口:1.6萬
鄉鎮簡介,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民族人口,自然資源,經濟狀況,社會事業,名優特產,風景名勝,民族文化,

鄉鎮簡介

堰塘土家族鄉位於德江縣城東南面,東臨共和鄉,南與思南縣東華鄉接壤,西南與合興鄉、煎茶鎮交界,北與青龍鎮比鄰。鄉政府駐於先鋒村梅子壩組,距縣城6公里。全鄉總面積101.7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68米。境內地面不規則,東南部地勢較高,山巒起伏,層巒疊嶂,地貌為高山丘陵地帶,西北部地勢較低,山巒成直線走勢,山麓之間有較寬的盆地。境內最高海拔1320米,最低海拔652米。根據地理條件,全鄉大致可分為三個自然片區,即朱家溝片區、堰塘片區和露青片區。全鄉現有耕地面積3.17萬畝,其中田1.64萬畝,土1.53萬畝;林地面積6.54萬畝;牧草地面積1.87萬畝;水域面積765畝。
鄉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日照時數為931.5小時,年均氣溫在15.82℃至11℃之間,有效積溫4764度,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1251毫米左右。由於境內地勢變化較大,區域間氣候差異突出。露青片區日照時間較少,春溫多變,陰霧天氣較多,常有倒春寒、冰雹等突發性天氣發生;朱家溝片區日照較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生物資源的綜合產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堰塘片區的氣候條件介於朱家溝和露青兩片區之間。

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安化縣改德江縣,全縣改編為9個區,朱家溝(原龍塘)入中區,堰塘入東二區,露青入東一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0年)全縣改“聯保”為18個鄉,朱家溝(原龍塘)併入文新鄉,堰塘併入共和鄉,露青併入潮砥鄉。
1950年全縣劃5區18鄉(鎮),龍塘隸屬玉溪鎮,堰塘隸屬共和鄉同入第一區(城關),露青隸屬潮砥鄉入第三區。
1953年撤大鄉建小鄉,龍塘設鄉隸屬城關區,堰塘設鄉隸屬共和區。1956年調整行政區劃,堰塘鄉撥屬城關區,設露青鄉併入潮砥區。
1961年9月大公社復命為區,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龍塘、堰塘兩個人民公社隸屬城關區,露青劃入中壩公社隸屬潮砥區。
1963年增設露青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復名為鄉,龍塘鄉改名為朱家溝鄉。
1988年,朱家溝、堰塘、露青相繼成立土家族鄉。
1992年10月底,撤區並鄉,撤銷朱家溝、堰塘、露青三個小鄉合併成堰塘土家族鄉,轄14個村委會,原堰塘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新建的堰塘土家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梅子壩)。
2008年撤小村合大村,全鄉合為5個村委會。2010年撤銷大村,恢復為14個村委會、社區(其中水平村變更為水平社區)。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堰塘土家族鄉轄水平社區和堰塘、先鋒、民主、蘇莊、關口、高家灣、茶窩坨、杉樹壩、七里溪、牛耳塘、露青、清水塘、新春13個村委會,下設112個村民組。

民族人口

2007年末鄉村戶數4412戶,總人口17178人,其中男8624人,女8554人,農業人口16827人,非農業人口351人。全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為67.4%。勞動力總數為8724人。境內居住有漢、苗、土家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為86.7%。

自然資源

堰塘土家族鄉境內資源大體有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分布不均,朱家溝片區淡水資源和灌溉水資源均較充足,露青片區水資源較為貧乏。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露青,有2000多畝集體林場。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螢石、白石和重晶石,石灰石分布普遍,藏量豐富,螢石礦主要集中在民主、蘇莊等村,白石礦和重晶石礦主要集中在關口村方裡頭組。

經濟狀況

堰塘土家族鄉的經濟產業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業在地方經濟中占絕大比重,村民主要從事種養業。種植業主要以水稻、玉米、烤菸、油菜、薯類、大豆、蔬菜等為主,養殖業主要以生豬、山羊、牛以及家禽等為主。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基礎條件的改善,一批加工、運輸、建築、零售等個體非公產業逐漸興起,但由於資金、技術、設施等條件的制約,發展後勁不足,前景不容樂觀。
另外,隨著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勞務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7年,全鄉外出務工人數超過3500人,外出務工收入達2500多萬。
2007年全鄉地方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2%,達到1.73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114.96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00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6%,達到1675元。

社會事業

隨著經濟的增長,堰塘土家族鄉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教育方面,以實施“兩基”教育工程為契機,大力改善教育條件,校舍面積達8080平方米,生均4.8平方米,校園“三化”建設逐步趨於完善。全鄉辦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完小2所,村級完小5所,教學點3個,民辦幼稚園1所,農民技校5所。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2%。在醫療衛生方面,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片區醫療點1個,村級衛生室14個;鄉衛生院配置有X光機、高倍顯微鏡等醫療設備,可以做簡單的外科手術;全鄉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點3個,農戶參合率達92.18%。在社會救助方面,2007年初步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在鄉村建設方面,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的,以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電力方面:1999年至2002年,全鄉完成了農電網改造,實現了組組通電,基本做到了一戶一表,城鄉同網同價。交通方面,2004年修建露青至思南斷頭公路,2006年至2007年修建了七里溪、民主、清水塘、井頭壩通村鑲邊公路,改造維修公路30多公里,建設連戶路4000多米,全鄉60個村民組中已有57個組通了公路。水利方面:2000年以來,先後實施了高家灣、關口、梅子壩、壩坪、新春、杉樹壩等17個村寨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5000多人的飲水困難;2002年至2004年,實施了朱家溝小流域河道綜合治理工程,2007年實施了露青田溝、先鋒角水煙水配套工程,朱家溝鹽家界、關口方裡頭煙水工程也正在實施之中。通訊方面:全鄉建有移動、聯通機站共7個,手機信號覆蓋全鄉,朱家溝片區和鄉政府駐地開通了程控電話和寬頻。能源方面:實施了關口、高家灣、先鋒、新春等村組“一池三改”工程,共建設沼氣池800餘口。辦公條件方面:建有鄉政府、財政所、林業站、計生站、派出所、司法所、衛生院等辦公樓,村級活動場所也逐步得到完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7年,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1675元,人均吃糧695公斤,分別比2001年增長21.45%、19.76%,恩格爾係數為37.4%,比2001年增長11.6%,基本解決了溫飽;半數以上農戶住上了磚房,人均居住面積達31.4平方米;8000多人飲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全鄉有程控電話961部,手機2768部,移動座機186部。

名優特產

堰塘土家族鄉的名特產品主要有烤菸、優質稻、優質油菜、生薑等。

風景名勝

堰塘土家族鄉的朱家溝水庫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民風淳樸,適宜垂釣、休閒、避暑,是節假日旅遊、度假的勝地。
朱家溝水庫距縣城8公里,水庫全長2公里,容量149萬立方米,灌區面積3000畝,水庫前寬後窄,後段一孤島立於水中,兩岸群山環繞,綠樹成蔭,有農家碧瓦紅牆隱映其中,水庫新修的休閒漁莊和和添置的遊艇,在盛夏時節,更是吸引了眾多的遊人前來度假。
黃家屯古營遺址 位於關口村南面,距縣城5公里,屯高千仞,四面峭壁懸崖,山頂平坦,有清泉可供數千人飲用。山麓為糧田,東側右路可通。黃號軍首領胡勝海,清鹹豐八年(1858年)2月占領大堡(今德江縣城),選黃家屯紮營,修築石院牆、石卡門工事作營壘。建國後,城牆、石卡、皇城殿宅舊址猶存,1981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口廟會 位於關口村與青龍鎮交界處,依山而建,相傳古歷6月18是觀音菩薩的生日,這天,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各種小吃、雜耍吸引著眾多的人來遊玩。

民族文化

哭嫁哭嫁是土家姑娘出嫁前的一種儀式,就是新娘在出嫁前,要用帕子蒙住臉,對親戚朋友進行哭訴,表達離別之情,隨著婚嫁儀式的日益時尚化,這種儀式已漸漸稀少。
儺戲(槓神)露青儺戲是德江儺戲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通過一系列的神秘的祭祀活動來祈求平安幸福,其中有上刀山、下油鍋、頭頂釘釘、踩鐵鏵(燒紅的)等絕活,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稱為中國儺戲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