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陵(山西臨汾堯陵)

堯陵(山西臨汾堯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堯陵,即帝堯陵,全國多處都有堯陵冢,主要有臨汾堯陵,鄄城堯陵,菏澤堯陵和東平堯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堯陵
  • 地點:山東,山西
  • 別名:平陽、堯都
  • 墓高:50米
  • 周長:300米
山西臨汾堯陵,堯陵祠宇,堯陵建築,歷史,帝堯,

山西臨汾堯陵

臨汾堯陵位於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的西側,這裡的確是一處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澇河從北向南經陵前繞陵南泄,陵周土崖環抱,丘陵聳峙,松柏蒼翠。陵前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據祠內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塊碑文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征遼東曾駐蹕於此,在這裡拜謁堯陵,可見在此之前已有了陵。後來元代中統年間(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曾奉元世祖之命修築堯陵。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時都曾對堯陵重修過。陵丘高50米,周300米,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蔥茂,世稱"神林"。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陵
丙申(2016)年臨汾民間祭堯大典在堯陵舉行。4月4日,正值清明節,2016清明祭堯大典於今日上午在臨汾堯帝陵景區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國內300餘名中華饒氏後裔齊聚堯都平陽。
臨汾堯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岩石丘上,澇河環繞,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蔥茂,世稱神林。
堯陵
臨汾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據金代碑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於此,祭掃帝堯。唐初改建陵園祠宇,並塑唐太宗像於配殿之中,宋、元、明、清歷代修葺。

堯陵祠宇

現存的堯陵和祠宇規模雖不甚宏大,但布局嚴謹,環境甚佳。人們謁陵時從澇河岸邊的山門進入,陵和祠宇面臨河岸高崖。門為上下兩層,上為樂樓(有如戲樓),演樂之用。進門後為一寬闊的廣場,廣場正中有木牌樓一座,牌樓為單間二柱門樓,樓頂為歇山式簡瓦頂,檐下斗拱五挑,出檐深遠,甚是雄偉壯觀。過牌樓為祭祀之大殿獻殿,兩旁有配樓各一座。大殿外檐檁枋雕飾彩繪甚是精美。陵祠建築依山布置,逐步上升。過大殿循石階上登,為祠宇之後殿初始殿,後殿面寬三間,正中立石碑一塊,上書“古帝堯陵”題字。在陵碑的兩旁和附近還有許多金、元、明、清的碑刻十餘通,記述了帝堯功績以及陵祠沿革、官明祭祀的情況,有一塊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碑,碑上刻寫了堯陵全部建築的情況,十分珍貴。除了大殿、寢殿之外還有神庖、神庫齋室廊廡土地祠、守陵人的居室等建築。在後殿寢殿前的平台上,有古柏一株,蒼勁旋結,已有數百年歷史,傳為金元之物。
堯陵
過寢殿在廣場之後,有高約五十之陵丘土冢,傳為帝堯之陵墓。相傳堯帝死時,百姓如喪考妣,前來送葬者人山人海,陵冢為臣民們裹土堆成。
堯陵堯陵

堯陵建築

山門面河臨岸,上建戲台,下為磚券門洞,呈樓閣式。進了山門,東西原為看戲樓台,北面為儀門,系木構牌坊,斗拱層層疊架,飛檐左右排出,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坊上前書“平章百姓”,背書“協和萬邦”,過去此處為下馬坊,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至此均須下馬落轎。入儀門中院正中為獻殿,面闊三間,高大敞朗,東西為配殿。獻殿後有石階13級,踏階而上,原有正殿五間,現存搭建的碑廊,中豎“古帝堯陵”作為標誌的石碑,與殿宇同為明代萬曆年間修造,兩旁排列著元、明、清時代碑碣,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中軸線兩側,各有廂房耳房,碑廊下石階兩旁,東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
堯陵
堯陵

歷史

傳說堯死以後,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從數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負到這沙石岩丘上來,於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純淨黃土堆積的陵丘。相傳獻殿後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後有洞可通懸棺井穴。傳說有人撬開階石,找到洞口,用繩索縛雞吊下,初則聞雞叫聲,待提繩而上時,卻不見了雞頭,此後這無人再去探究。還說懸棺穴底,有清水潛流,登殿頂俯首側耳,猶聞潺潺水聲。陵東3里有下馬莊,再東3里有上馬台,傳為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去堯廟祭拜其母,至今履跡可辨。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官府減免其差徭,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廢,逢會唱戲,鄰縣鄉民齊集。日寇入侵、戰亂以後,廟會廢止。
堯陵堯陵

帝堯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伊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因定都平陽(現臨汾陶寺遺址)創立最早中國,被譽為“國祖”。
堯陵(山西臨汾堯陵)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令羲、和兩族掌天文,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測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為一月,太陽一周期為一年,一年定為三百六十 六天。這是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曆法,奠定了中國農曆的基礎 ;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 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 一張 " 欲諫之鼓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 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 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 誹謗之木 ",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願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 堯當政時,發生 過嚴重的水災,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四處泛濫,他讓禹治水,疏導九河,戰勝了洪水 ;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 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 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