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教程

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教程

本書分為三篇,內容包括常用儀器及基本實驗方法、經典驗證性實驗及綜合性實驗。 本書在教學內容上,比以往的實驗教程更加豐富、深刻、新穎,旨在提高學生的臨床科學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正確觀察、分析和辨別事物的能力,同時在編寫內容上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院校、學制、專業學生的需要。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比以往的實驗教程更加靈活、生動、實踐性強,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以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力求達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套用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本書適合高等醫藥院校臨床醫學、護理、藥學及醫學檢驗等專業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教程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3頁
  • 開本:16
  • 定價:58.00
  • 作者:劉霞 李偉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29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89570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劉霞編著的《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教程(上供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等專業使用)》融合了組織與胚胎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及血液學等多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淡化原有學科界線,以器官系統為脈絡,以病原為核心,強調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注重前期內容和後續內容的銜接。

圖書目錄

第一篇常用儀器及基本實驗方法 第一章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3 第一節普通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3 第二節螢光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7 第三節倒置相差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9 第二章基本實驗方法/ 12 第一節病理大體標本製作技術/ 12 第二節組織切片製作與HE染色技術/ 13 第三節組織(細胞)化學技術/ 16 第四節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18 第五節原位雜交技術及其套用/ 21 第六節顯微測量與顯微切割技術/ 24 第七節常用電鏡技術及標本的製備/ 28 第二篇經典驗證性實驗 第三章組織學與胚胎學/ 41 第一節上皮組織/ 41 第二節結締組織/ 45 第三節軟骨和骨/ 46 第四節血液和血細胞的發生/ 49 第五節肌組織/ 51 第六節神經組織/ 53 第七節神經系統的組織結構/ 56 第八節皮膚的組織結構/ 58 第九節循環系統的組織結構/ 60 第十節內分泌系統的組織結構/ 63 第十一節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 67 第十二節消化管的組織結構/ 70 第十三節消化腺的組織結構/ 75 第十四節呼吸系統的組織結構/ 78 第十五節泌尿系統的組織結構/ 81 第十六節男性生殖系統的組織結構/ 83 第十七節女性生殖系統的組織結構/ 86 第十八節眼與耳的組織結構/ 89 第十九節人胚胎的早期發育/ 91 第二十節顏面的發生/ 93 第二十一節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發生/ 94 第二十二節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發生/ 95 第二十三節心血管系統的發生/ 96 第四章病理學/ 98 第一節病理學實驗常識/ 98 第二節細胞、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101 第三節損傷的修復/ 119 第四節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121 第五節炎症/ 128 第六節腫瘤/ 137 第七節心血管系統疾病/ 155 第八節呼吸系統疾病/ 163 第九節消化系統疾病/ 171 第十節淋巴造血系統疾病/ 178 第十一節泌尿系統疾病/ 182 第十二節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190 第十三節內分泌系統疾病/ 202 第十四節神經系統疾病/ 210 第十五節傳染病/ 215 第十六節寄生蟲病/ 224 第三篇綜合性實驗 第五章形態學定量分析/ 233 第一節腫瘤組織細胞的顯微圖像分析/ 233 第二節腫瘤微血管構築異質性與正常組織微血管形態學觀察/ 234 第六章動物實驗/ 236 第一節血液循環與空氣栓塞/ 236 第二節腎臟血管分布特點與腎缺血性梗死/ 237 第三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與炎症的發生/ 238 第四節胃黏膜屏障結構與胃潰瘍/ 238 第五節腫瘤肺轉移動物模型的建立及觀察/ 240 第六節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觀察/ 240 第七章疾病分析與診斷/ 242 第一節非腫瘤性疾病/ 242 第二節腫瘤性疾病/ 246 附錄/ 249 附錄A成人正常臟器參考數據/ 249 附錄B常用臨床化驗參考數值/ 250 主要參考文獻/ 253 目錄·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教程(上冊)·

序言

高等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醫學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高尚品格的高素質醫學套用人才。在高素質醫學套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其中重要環節之一,它不僅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而且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協調發展。 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一種既能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傳統的形態學實驗教學基本上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人體系統的完整知識被分割隸屬於不同的學科和課程,實驗教學基本上依附於理論教學,多為重複性、驗證性實驗。而且由於授課時間先後的不同,使形態學課程之間存在的必然的內在聯繫不易在同一時段有效體現,造成了前期課程和後續課程的銜接不良、知識體系的脈絡分割等弊端。因此,建立新的形態學科實驗教學模式,在整體教學設計上,全面整合和最佳化教學內容,打破學科界線,密切基礎教學與臨床教學之間以及形態學科間的相互聯繫,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圍繞自主學習進行改革十分必要。 本系列實驗教材涉及組織與胚胎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寄生蟲學等多門課程,淡化了原有的學科界限而強調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既有經典的驗證性實驗,也有綜合性實驗,內容上的創新表現於文字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實用性表現於實驗項目中設定了相關的臨床病例及討論,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密切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間的聯繫,建立完整的醫學科學體系將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 本系列實驗教材的編寫將進一步促進高等醫學院校實驗教學的改革、探索和研究。本教材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又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和參考價值,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套用型”人才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原山東醫科大學校長山東省高等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4月於濟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