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26年秋,辛亥革命知名人士
屈映光先生出資購買台州府署舊址(位於城關西大街,現台州醫院內)。以此為校址,委任
徐逸樵(字頌薪)為校長,創辦了臨海縣私立振華中學,不僅招有國中班級,還招了高中班級,開創了台州辦完全中學的先河。
1927年,國民黨右派製造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臨海國民黨黨部指揮軍警闖入振華中學,搜捕進步師生,學校遭劫停辦。
1947年夏,屈映光先生重組校董會,邀請王式智先生出任校長,重辦振華中學。1948年底王式智另任他職,屈彥遠接任校長。
1949年5月,臨海和平解放,振華中學成批學生參乾參軍。
1950年春,屈映光與屈彥遠遷居香港。為維持學校正常運轉,師生成立臨時校委會,推沈敦五先生為代校長,實行民主管理。為克服辦學經費困難,教師義務任教,學生以工養讀。開荒地、辦農場,煉樟油、設工場。是年夏,振華中學首屆高、國中學生畢業。
1951年,學校在辦好普通高中、國中班的同時,還創設條件,開辦會計、銀行等高級職業班,為當時的台州培養了大批急需的財經專業人才。時由專署文教科委任命余用惠為學校主任委員。
1954年,學校移遷到北固山磊落岩(現恩澤醫院集團公司處),擴招國中,停辦高中,學校改稱“臨海縣私立振華初級中學”。鄭化銘擔任校主委。1955年寒假,學生參加解放一江山傷員護理工作。
1956年,私立振華中學由政府全面接收,學校更名為“臨海縣第一初級中學”。縣人委發文,任命陳明登為校長,鄭化銘、金伯里為副校長。
1958年秋,根據地委指示,縣人委決定該校遷移城西區張家渡公社井頭村,次年學校改名為“臨海縣城西中學”。年後復設高中,移國中於東側橋頭之新建分部。師生勤工儉學,積極參加建校勞動。1961年秋開始貫徹《中學工作條例》。
1963年春,教育局領導宣布該校為縣重點國中。胡新苗任校黨支部書記,金伯里任教學業務副校長。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衝擊。“大串連”,辦“抗大附中”,“停課鬧革命”,師生分裂互斗,混亂一片。
1969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城西中學延伸到各公社,全校教師職工一分為六:張家渡中學(設在原城西中學)、更樓中學、小嶺中學、大嶺中學、白毛中學、永安中學。
1971年秋,貫徹上級整頓方針,辦在井頭村的張家渡中學重新改稱城西中學,各公社中學的原城西中學教師陸續調回,在全區招收兩班高中學生,學校重新成為完全中學,正常的教學秩序逐漸得以恢復。
1979年,張家渡公社在螞蝗溪(馬橫溪舊稱)畔新建中學,招收國中學生。
1980年底,城西中學與張家渡公社中學簽訂了兩校合併協定(決定在井頭村部分稱城西中學本部;在螞蝗溪畔部分稱城西中學分部)。合併後的城西中學黨支部書記為張忠良(兼城西教辦主任),校長為金伯里。學校全面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教育質量全面提升,一時被譽為“臨海五朵金花”之一。
1989年秋,調整校網,高中部從本部(井頭村)移遷到分部(螞蝗溪畔)。留在井頭村的國中,始稱城西振華中學,翌年秋改稱城西中學分部。何達初任城西中學校長。
1997年,校網再次調整,井頭村的城西中學分部撤銷,師生併入城西中學本部。鮑繼淼任城西中學校長。
2003年,原愛國中學併入城西中學。
2016年12月3日,學校舉行建校90周年慶典活動。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截至2016年1月,臨海市城西中學校園總占地面積45949平方米(東至中學路,南至旺人燈村機耕路,西至馬橫溪大壩,北至溪東路),綠化用地面積8600多平方米,共有在校學生1200多名。
硬體設施
截至2016年1月,臨海市城西中學建立了校園網路系統,校內實現了計算機有線和無線聯網,設有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房、理化生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美術室、舞蹈室、音樂室、剪紙工作室、心理諮詢室等功能教室,所有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圖書總量達5萬多冊。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月,臨海市城西中學共有教職員工91名,擁有教育部國培指導師、全國優秀勞技教師、台州市名師、台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台州市優秀班主任、臨海市名師、臨海市優秀教師、臨海市師德標兵、臨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臨海市優秀班主任等30餘人。
學校榮譽
截至2016年1月,臨海市城西中學先後獲“浙江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台州市基本教育現代化學校”、“台州市創安先進單位”、“台州市廉政教育示範點”、“臨海市安全文明校園”、“臨海市3A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
現任領導
校長:戴日
副校長:徐小明、王益兵、蔣行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