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河(淮河水系中運河支流)

京杭運河水系,武水的分支河段(一說為武河的下游段)。在蘇、魯兩省邊界。源出山東省與江蘇省界接引武河之水西南流經江蘇省邳州市鄒莊、連防、白埠、邳城等鄉境,又南至灘上東入京杭大運河中運河段。全長約30公里。流域面積398平方公里。

城河原為武水的一段,系明清石壩窩“分沂入運”水道,至柳林莊入運。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縣治遷到城山以後,因武水“流經城東外”而易名。1950年導沂整沭,堵死了石壩窩分水口,1951年堵閉盧口壩,控制江風口,以及1959年開闢邳蒼分洪道以後,從此城河變為只承受武河、沙溝、黃泥溝、燕子河小涑河來水的行洪排澇河道。從石壩窩起至柳林莊入中運河止,全長24.7公里,匯流面積316平方公里(一說391.4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河
  • 外文名:fosse
城河自邳城鎮西南流,至楚埠村北入中運河。今城河自沂河西岸的石壩窩起至楚埠全長24.7公里,流域面積316平方公里。原城河河道彎曲、狹窄,明末清初始作為引沂濟運的渠道,直至解放前夕,沂河的部分水量仍自石壩窩向西流經城河入運河。引沂濟運和分沂排洪加重了這裡的洪水壓力。城河受中運河回水影響,原來的河槽彎曲,堤身矮小,排水御洪能力都很低,1949年以後在修建邳蒼分洪道時又對武河進行拓寬、浚深和裁彎取直,調整了水系並修建了節制閘、引水閘和船閘,使武城河成了能灌、能排、能通航的綜合利用的河道。1965~1967年,中運河續建工程,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結合疏浚邳城以下的兩堤,長13.2公里,設計流量337.7立方米/秒。1978年、1979年又相繼按通航引水要求疏浚了城河下段及小涑河與城河上段。1978年6月建成邳城節制閘,可於非汛期蓄水灌溉。1982年3月又建成邳城翻水站,可補給節制閘上灌溉用水。即將竣工的綱河船閘,位於翻水站南側,溝通了城河與綱河水運。
城河年排澇面積就達1萬公頃,灌溉面積達6700公頃,下段能通航500噸以下船隊。
城河在邳城鎮以下兩岸築有堤防工程,東堤以城河口中運河設計洪水位27.82米為依據。堤距邳城閘上段30—200米,邳城閘下段200—370米,堤頂高程31.5—34米,頂寬3—8米,河槽口寬上段19—70米,下段100米,深度5—7米。目前通航至邳城,通航里程12公里。劉渡口以下堤頂高程29.8米,超過洪水位1.8~1.5米。劉渡口以上堤頂高程為30.0,超過洪水位1.5米,堤頂寬4~5米。西堤以城河口中運河設計洪水位27.59米為準。堤頂高程為29.3米,超過洪水位2~1.6米;劉渡口以上至城河壩,頂高程為30米,超過洪水位1.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