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河(泰州城河)

泰州,古稱海陵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縣,擁有兩千一百二十六年的建城史。南唐升元元年(937)在此間設定泰州。城河圍繞於泰州老城(海陵縣城)四周。古代的都邑和城市一般都在四周築以城垣,在建築城垣的同時還要在牆垣外側開挖護城河道,構成城池,一為增加城市防守能力,二為供給城內水源。泰州城河因其正方形的平面布置,又以其和市河組合共構“雙水繞城”的獨有格局而獨享盛譽。泰州城河自後周顯德五年(958)起算,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河
  • :1丈2尺(3.75米
  • :13里
  • 地理位置:泰州
地圖信息,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泰州通判馬尚將城河拓至深約四米,寬約十五米。理宗寶慶二年(1226),泰州知州陳垓主持大規模開挖泰州城濠。繼任知州趙汝擢繼續拓建。第三位知州許堪,將城河四角的月河擴寬加深,使其達到原有的兩倍。泰州城四角月河的規模,成為泰州城河的重要特色之一。一九九六年,泰州城河進行過一次局部排水清淤。河床全部裸露後,距城牆牆基七八米的河床處,先後發現了里外兩排木樁。木樁長一米多,直徑十厘米左右,繞河而立。小半在泥土上,大部仍埋在河泥下。在城河河床下暗設木樁阻礙攻城之敵的做法,在國內城池考古中尚屬首例,這是泰州城河的又一特色。
清朝的相關志書“河渠”一節對城河的紀述主要為:(1)“西城河:官運河水至城南西河咀掣鹽亭人北注西門外為城濠”。這一段指的是現在的南官河城區段;(2)“西浦:自西城濠北注為西浦,義北抵西壩新橋口,又東抵稅房耳門口為西北城濠”。此段所述即為現從西城河的西倉橋盤角向東至青年橋之西北一段的城河,或可謂北城河西段。(3)“南城河:西自南河咀人,東自萬善橋人”,此段民國二年尚存.現西段已填平消失,東段尚存。(4)“東城河:位原城牆東側,自東鳳凰墩向北至覺正寺”,尚存。
泰州有關城河的歷史記載甚少,“南唐開國之初海陵制置院使(泰州刺史)楮仁規(字可則,廣陵人)於異元元年(937年)所挖”。城河寬1丈2尺(3.75米)。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泰州通判曾修城浚濠,濠寬5丈(15.14米),淳熙十年(1183年)知州萬锺在城上建東、西、北三座水門。寶慶三年(1227年)知州陳垓大挖城河,將東、西、北三面城河拓寬,對南城河進行了浚深,城河通長13里(7118米)寬20丈(61米)、深2丈(6米)。端平四年(1234年)再次整治城河,使城河的寬和深比原米增加了一倍.又加挖四角月河(城角的河彎如月亮,故名)。淳佑三年(1255年)義增開月城四門外城河,並圍著月城外邊.修了一條和城河相連的河邊道路.使城外沿城河一周相互通連,以增強州城防禦能力。此時州城4個城門,加上4座月城,有8座城門,還有東、南、西、北4座水門。城內外交通是依靠南、北兩座城門外架在城河上的吊橋.而東、西城門則依靠舟楫來往。南宋泰州的州城城堅濠寬,攻取不易,因而確保了一方平安。
元、明兩代,州城又經多次修理,其間明初朱元璋的大將徐達.在一場血腥的大戰後興工修築泰州州城.城周長二千零三丈二尺(6230米),城濠通長二千二百八十五丈(7403米)。寬五十二丈(161米),深一丈(3.42米)。清乾隆後期泰州城經過了最後一次大修,城河東北角寬270米,東南角寬281米,西南角寬27米,西北角寬260米。在古時的戰爭年代,又寬又深的城河,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障,使泰州成為太平之州數百年。城河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呵護著泰州數十代父老鄉親。與州人相依為命。泰州人對他們居住的這座城市裡的城河,有著極為深厚、永遠割捨不斷的感情。
雖然,泰州城河在戰爭中的護城作用已經消失,但其水利、休閒、生態功能日益凸現。先民留給泰州六點七公里長、八十三點八萬平方米的完整水體,已成為這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獨特的奇觀和特色品牌。2009年4月6日,首屆中國城河論壇在泰州開幕。活動由泰州與江蘇省旅遊局主辦。出席論壇的嘉賓認為,舉辦與城河相關的論壇,有助於改變以往那種城市記憶漸消、城市歷史文脈中斷的盲目開發模式。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