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規劃的發展歷程20~30年代
區域規劃是20世紀在
城市規劃與工礦區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自50年代中起,結合新工業基地和新工業城市的規劃建設,廣泛開展此項工作。
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範圍內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區域規劃受到經濟
已開發國家和
開發中國家的普遍重視。
區域規劃的目標
1、在全面分析評價區域資源與建設條件基礎上,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明確經濟發展方向和地域開發方向;
2、改善
工業布局,包括對老基地的調整和改造,對新建骨幹企業的選址定點,新老企業在一定地域範圍的協調組合,正確處理工業布點的集中與分散的矛盾;
3、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的用地結構和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布局,妥善解決工農業和各項建設間的用地矛盾;
4、對區域內城鎮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預測,並在區域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主要城鎮的性質、規模和布局,組織城鄉居民點體系中各類城鎮間和城鄉間的合理分工與聯繫;
5、使
交通運輸、能源、給排水、通信、生活服務等各項
基礎設施的布局同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點的布局相互協調配合;
6、搞好環境整治,防止重要水源地、城鎮、風景遊覽區污染,對自然區和文物、古蹟嚴加保護,逐步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平衡,使其向良性發展,改善和美化環境。
區域規劃的重要性
區域規劃
區域規劃是以跨
行政區的經濟區為對象編制的規劃,是國家總體規劃或省級總體規劃在特定經濟區的細化和落實。區域規劃是戰略性、空間性和有約束力的規劃,不是純粹的指導性和預測性規劃。
區域規劃的特點
1、目的性
明確規劃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廣東省東西兩翼區域規劃的編制目的是解決廣東省東西兩翼地區的協調發展。
2、前瞻性
突出規劃的超前性,加強規劃的指導性、
科學性和有效性。
3、綜合性
區域規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規劃內容廣泛,對區域內各系統、各組成要素進行全面的考慮,對社會經濟各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在綜合各部門、各行業專業規劃的基礎上對區域的整體發展做出統一決策;規劃思維方法,著重全面權衡利弊,綜合評價、綜合分析論證,強調各部門之間、各地區之間的相互協調,彌補單一部門、專項論證的不足;規劃方案的決策,是多方向、多目標、多方案比選的結果。區域空間布局方案都不會是唯一的,區域規劃應特別注重發揮地區優勢,最後規劃方案的決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標、多方案的綜合比較中遴選出來的。
4、戰略性
區域規劃是戰略性的規劃,它主要體現在:規劃時間跨度長;規劃關注的問題是巨觀的、全局性的、地區與地區之間需要協調的關鍵性的重大問題;規劃指標具有較大的彈性;規劃的實施將對區域各方發生深遠的影響。
5、地域性
區域規劃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含義:地方特色,各地區的資源、經濟發展條件、原有基礎千差萬別,各區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目標、地域結構、
產業結構和布局、各種
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也就不會相同。各地區有各自的特殊性,規劃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反映出規劃區域的特色;保持完整的規劃範圍,規划過程中不僅要把規劃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同時也要對規劃區域內所轄地區全面考慮,體現規劃在區域空間上的完整性。
區域規劃的內容
區域規劃是描繪區域發展的遠景藍圖,是
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涉及面十分廣,內容龐雜,但規劃工作不可能將有關區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問題全部包攬起來,區域規劃的內容歸納起來,可概括為如下幾個主要方面: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制定
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戰略通常把區域發展的指導思想,遠景目標和分階段的目標,產業結構,
主導產業,人口控制指標,一、二、
三產業大體的就業結構,實施戰略的措施或對策作為研究的重點。
工農業生產的布局規劃
合理配置資源,最佳化地域經濟空間結構,
科學布局生產力,是區域規劃的核心內容。區域規劃要對規劃區域的
產業結構、工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區分布狀況進行系統地調查研究。要根據市場的
需求,對照當地生產發展的條件,揭示
產業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和
行業,以及重點的發展區域。規劃中要大體確定
主導產業部門的遠景發展目標,根據
產業鏈的關係和
地域分工狀況,明確與主導產業直接相關部門發展的可能性。與工農業生產發展緊密相關的土地利用、
交通運輸和大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也常常在工農業生產布局規劃中一併研究,統籌安排。
城鎮體系和鄉村居民點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和鄉村居民點體系是社會生產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間組合的具體反映。城鎮體系規劃是區域生產力綜合布局的進一步深化和協調各項專業規劃的重要環節。由於農村居民點比較分散,點多面廣,因此區域規劃多數隻編制城鎮體系規劃。
基礎設施規劃
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公用性等特點。基礎設施對生產力和城鎮的發展與空間布局有重要影響,應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或者超前發展。
土地利用規劃
準確地確定土地利用方向,組織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對各類用地在空間上實行最佳化組合併在時間上實行最佳化組合的
科學安排,是實現區域戰略目標,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保證。
可持續發展規劃
規劃區域應在不超越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謀求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利用和提高生活質量,使自然、經濟、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區域發展政策
區域政策可以看作是為實現區域戰略目標而設計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總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影響企業布局區位的政策,屬於微觀政策範疇,如補貼政策、區位控制和產業支持政策等;另一類是影響區域人民收入與地區投資的政策,屬於巨觀政策範疇,可用以調整區域問題。
區域規劃的類型
依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把區域規劃劃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
按規劃內容的側重點分類
策略性的區域規劃,這類規劃相當於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內容側重於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方針,經濟發展的重點,確定
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和
產業布局,以及保證戰略目標實現的措施和政策;物質性的區域規劃,規劃內容偏重於區域發展的物質環境和建設工程項目的空間布局規劃,規劃成果注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總體藍圖。因此對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於城鎮的發展和布局,對於工農業生產布局和各種
基礎設施的空間分布極為重視;綜合性的區域規劃,綜合性區域規劃是通常說的區域規劃,比較規範性的區域規劃。綜合性的區域規劃,兼容策略性規劃和物質性規劃的特點,內容系統、全面。既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內容,又有各個部門、各個系統完整的
經濟建設空間布局規劃的內容;既描繪出
區域經濟建設未來的總藍圖,又有明確的區域發展政策和規劃實施措施。
按規劃區域屬性分類
區域分類
按照區劃的性質和地域屬性不同,通常把區域分成如下幾類:
按規劃區域的不同特點分類
分為城市地區、工礦地區、農業地區、風景旅遊地區、流域綜合開發地區、工農業
綜合發展地區等多種類型地區的區域規劃,規劃內容各有側重。按規劃區的界限,既可按不同等級的經濟區、也可按
行政區進行。在規划過程中,必須把地域綜合研究和系統分析方法貫徹始終。在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提出的各種可比較的規劃布局方案的經濟、社會和
生態效益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論證,以及對各項專業規劃在區域和國家整體利益基礎上的綜合協調。因區域規劃是多因素、多變數、多目標,並隨時間而變化的動態系統,可用系統工程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對區域系統的模擬和規劃方案的最佳化決策進行探索,逐步提高區域規劃的
科學性。
區域規劃的程式
區域規劃思路
目前區域規劃一般通行的程式是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程式。這種程式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區域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規劃的要求,是形成未來區域系統的基礎。但是,區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要受到內外環境和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謂規劃,就是要在研究影響區域系統發展變化的諸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探討區域未來變化的各種可能和多種多樣的方案。區域規劃決策,要對區域未來變化的多種可能進行比較,描繪出較為理想的意想狀態,從而形成規劃,並促成其實施。在實施規劃方案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未發現的新問題或認識不足之處,從而有必要對規划進行調整或進行新的規劃。
區域規劃工作步驟
根據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要求,區域規劃工作大體上可按如下七個步驟進行:
區域發展的現狀調查與資料收集;確定區域發展目標;區域發展的課題與對策研究;規劃方案設計;規劃方案評估;規劃定案;實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