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羅·沙里寧

埃羅·沙里寧

美籍芬蘭裔建築師。1910年生於芬蘭,13歲時隨父埃里爾·薩里寧移居美國。193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建築系,之後得獎學金旅歐學習二年。回國後隨父從事建築實踐,1941年起與父在密執安州安阿伯合開建築師事務所,直到1950年父逝。以後在密執安州伯明罕繼續開業。曾與父同設計了不少重要建築,50年代中發展更快。其設計風格清新、個性突出、造型獨特、有創造性。前期曾追隨密斯的有古曲風格的、技術精美的現代建築,後期則傾向於多變的空間組織與有力的結構表現,作品中還反映了少年時受到雕塑訓練的影響。代表作有聖路易市傑弗遜國家擴展紀念門(1949年)、密執安州華倫市通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1955年)、耶魯大學冰球館(1958年)、紐約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1962年)等。曾獲多次設計獎,死後一年還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羅·沙里寧
  • 外文名:EeroSaarinen
  • 國籍:美國
  • 民族:芬蘭
  • 出生地:芬蘭柯科魯米
  • 出生日期:1910年8月20日
  • 逝世日期:1961年9月1日
  • 職業建築師
  • 畢業院校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
  • 主要成就:設計了新奇獨特的作品
  • 代表作品:聖路易弧形拱門
生平簡介,建築圖片,人物點評,父子之間,

生平簡介

埃羅·沙里寧埃羅·沙里寧
埃羅·沙里寧(EeroSaarinen,1910-1961)是20世紀中葉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築師之一。1910年8月20日生於芬蘭柯科魯米一個藝術家家庭,父親埃里爾·沙里寧是芬蘭著名建築師,母親是雕塑家。或許是因為遺傳的原因,沙里寧很小的時候就在設計方面表現的非常有天賦,12歲在瑞典火柴盒設計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同一年,父親贏得了芝加哥論壇報大廈設計競賽第二名,這一成績使得父親下決心全家移居美國,在那個新興的國家發展。
1925年,沙里寧全家搬到密西根州。在堪布魯克藝術學院附近長大,他的父親亦在這所學校執教,且為這所學校設計了部分校舍。埃羅·沙里寧曾跟隨其父親學習,並還研習了雕塑和家具設計。埃羅·沙里寧與他的同學查爾斯·埃姆斯關係密切,與佛羅倫斯·諾爾也結為好友。在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上,小沙里寧始終搖擺不定,當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雕塑,並於1929年赴巴黎進行專門學習,但是一年之後,他又改變了注意,他返回美國,決定放棄雕塑,轉而學習建築。他認為自己只有在建築設計中才能獲得更多的樂趣。之後,沙里寧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畢業時以有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為期兩年的旅遊獎學金。在這兩年內,他一邊在歐洲遊玩,一邊體驗歐洲大陸上出現的各種新式建築潮流。回美國後,他成為克蘭布魯學院的設計講師。1937年他加入父親的建築事務所工作。開始參與實際建築設計。
歐洲之行開拓了沙里寧的眼界,他非常推崇功能主義建築,而在美國,當時流行的卻是折中主義建築。沙里寧必須在設計風格上與父親保持一致。為此,他只能壓抑自己對新建築的喜愛。這一時期,沙里寧父子一起設計的著名作品紐約水牛城的科林漢斯音樂廳和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市的基督教堂。
在從事設計的同時,沙里寧又投入到家具設計中,1940年,他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家具設計比賽中獲得了優勝的獎項(和查爾斯·埃姆斯合作設計),開始受到評論界的注意。這把椅子和他之後設計的許多其他椅子一樣,被諾爾家具公司投入規模生產。(此公司由沙里寧的朋友佛羅倫斯·諾爾與其夫漢斯·諾爾創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沙里寧應徵入伍,不過主要是在後方工作。這樣他仍能有空閒時間和父親一起做建築設計。戰爭結束後,沙里寧開始獨自從事一些重要的建築物的設計工作。
他的第一項主要作品,是和他父親共同開始設計的,位於密西根州沃倫的通用汽車科技中心。這一設計頗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理性主義風格,這個建築群有25幢建築物,每幢的建築高度都不超過三層,這些外形簡潔的建築物在空間呈不規則分布,但都環繞著中央的環湖礁。在技術中心的建造中,一種新的隔熱玻璃得到大量的運用,它在使建築物外形保持美觀一致的同時,也為技術中心的建築外牆的強度提供了保證。通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設計方案和菲利普·詹森等人的作品一起在以後數十年的時間裡支配了美國建築界的潮流。
埃羅·沙里寧埃羅·沙里寧
使埃羅·沙里寧名聞世界的是傑斐遜國家擴展紀念碑(俗稱聖路易弧形拱門)。這座高寬各為190米的外貼不鏽鋼的拋物線形拱門,造型雄偉,線條流暢,象徵該市為美國開發西部的大門。
聖路易斯拱門聖路易斯拱門
1954年,他與他第一任妻子離婚,並與《紐約時報》的藝術評論員愛琳·伯恩斯坦結婚。婚後他的妻子為他的社會事務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育有一子,以其好友和合作者查爾斯·埃姆斯之名取名為埃姆斯·沙里寧。
父親去世後,埃羅大膽的改變了設計風格。從1952年到去世的11年間,他設計了一系列新奇獨特的作品。1952年他設計了麻省理工學院禮堂和小禮堂,禮堂採用只有三個支點的1/8球殼作屋頂,教堂為圓形砌建築。1958年為耶魯大學設計了冰球館,採用懸索結構,沿球場縱軸線布置一根鋼筋混凝土拱梁,懸索分別由兩側垂下,固定在觀眾席上。建築造型奔放舒展,表達出冰球運動的速度和力量。
他最令人驚奇的作品是紐約甘迺迪機場的美國環球航空公司侯機樓,建築外形象展翅的大鳥,動勢很強;屋頂由四塊澆鋼筋混凝土殼體組合而成,幾片殼體只在幾個點相連,空隙處布置天窗,樓內的空間富於變化。這是一個憑藉現代技術把建築同雕塑結合起來的作品。他的另一傑作是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候機樓。大樓為懸索屋頂,跨度45.6米,長度為182.5米,人流沿縱向行進。跨中屋頂低矮,下設辦理登機手續等一系列管理用房;跨端空間高敞,供旅客集散之用。結構形式與功能結合妥善,輕巧的懸索屋頂象徵飛翔,與結構本身的特點合拍,顯得十分自然。
甘迺迪國際機場的TWA飛行中心甘迺迪國際機場的TWA飛行中心
沙里寧設計了一系列新奇獨特的作品,表現了豐富多彩的建築語彙。埃羅·沙里寧1961年9月1日死於腦科手術中。196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追授他金質獎章。他曾為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評審團成員,並在最終選定約恩·烏松的著名設計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建築圖片

圖片
埃羅·沙里寧埃羅·沙里寧
作品作品
作品作品
作品作品
作品作品

人物點評

現代國際主義建築大師埃羅·沙里寧(EeroSaarinen)是芬蘭著名建築大師埃利爾·沙里寧(ElielSaarinen,1873-1950年)的兒子,在父親創辦的美國著名設計學院: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AcademyOfArt)學習,這個學院把歐州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和體系有計畫的引入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視設計觀念的形成,重視功能問題的解決,學院的重點是建築和家具設計。受到這個教育思想的影響,埃羅·沙里寧成為美國新一代有機功能主義的建築大師和家具設計大師。埃羅·沙里寧設計的美國傑斐遜國家紀念碑、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美國杜勒斯國際機場、都成為有機功能主義的里程碑代表建築。
鬱金香椅鬱金香椅
他在“有機家具”的設計也非常突出,“馬鈴薯片椅子”(PotatoChair)、“子宮椅子”(“Womb”Chair)、“鬱金香椅子”(“Pedestal”Chip)都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最傑出的家具作品。
通過這些椅子的設計,EeroSaarinen把有機形式和現代功能結合起來,開創了有機現代主義的設計新途徑。20世紀澳大利亞著名建築悉尼歌劇院的設計方案就是沙里寧擔任國際評審時,從廢棄的方案中發現挖掘出來的。

父子之間

埃利爾·沙里寧(ElielSaarinen,老沙里寧,1873~l950年)是一位天才藝術家,他曾在赫爾辛基大學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同時在赫爾辛基理工大學建築系學習設計,並於1897年畢業。
老沙里寧是世紀之交芬蘭民族浪漫主義的領導人之一,l912年加入“德意志製造聯盟”。作為建築師,他於l922年參加了美國“芝加哥塔國際設計競賽”獲二等獎,隨後攜妻子洛雅移居美國,先在密西根大學建築系任客座教授,1923年遇到美國新聞界巨賈喬治·波琪,兩人一見如故,波琪請他制定出一個匡溪設計學院的發展計畫。兩年後老沙里寧一家移居到布隆菲爾德·西爾斯,1932年匡溪藝術設計學院正式成立,老沙里寧擔任第一任校長並在此前規劃了整個校園,設計建造了校園內的主體建築。匡溪設計學院成為美國現代設計大師的搖籃,培養出小沙里寧、伊莫斯、伯托埃等一批劃時代人物,由此老沙里寧亦被稱作“美國現代設計之父”。
作品作品
老沙里寧的家具作品主要都設計於去美國之前,也是同建築室內進行一體化設計的成果。其家具設計最重要的特點是功能、裝飾與人情味的完美結合,開啟北歐學校重視生活、情調、提倡設計“以人為本”的先河。
北歐學派大師林立,其間堪稱鼻祖者只有埃利爾·沙里寧一人,這不僅因為他本人在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工業設計幾乎所有設計領域的綜合成就,而且因為他同時培養了一批頂尖級大師,這種培養不僅在他的祖國芬蘭和北歐,還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埃羅·沙里寧(EeroSaarinen,小沙里寧,1910~1961年)1923年隨全家移居美國,1929年赴巴黎學習雕刻,1934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後在父親的建築事務所工作,1950年獨自開業。
埃羅·沙里寧設計了一系列新奇獨特的作品,表現了豐富多彩的建築語彙。1961年9月1日埃羅·沙里寧不幸死於腦科手術中,196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追授他金質獎章。
埃利爾·沙里寧在1942年寫了《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一書,對“有機疏散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今天趨向衰敗的城市,需要有一個以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為基礎的革命性的演變,使城市有良好的結構,以利於健康發展。小沙里寧提出了“有機疏散”的城市結構的觀點。他認為這種結構既要符合人類聚居的天性,便於人們過共同的社會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脈搏,而又不脫離自然。語錄:“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