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產業化

垃圾處理長期由政府和公共部門統包統攬,是名副其實的公有公益性服務事業,存在投資不足、服務質量差、體制不完善、地區差別尤其城鄉差別大等問題,不能滿足垃圾處理和社會發展需要。垃圾處理產業化要打破單一的公有公益式供給模式,形成多元供給模式,將垃圾處理轉化成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服務產業。從服務事業到服務產業,關鍵是要使“服務”有價並成為商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垃圾處理產業化
  • 外文名: MSW Disposal Industrialization
  • 定義:將垃圾處理轉化成產業
定義,方向,覆蓋層面,子過程,

定義

垃圾處理產業化就是要將產業雛形轉化成產業,它以市場為導向,把政府統管的公益性行為轉變成政府引導與監督、非政府組織參與和企業運營的企業行為,把被分割成源頭、中間和末端的垃圾處理產業鏈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遵循“源頭減量、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填埋處置”的優先順序,均衡發展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整合產業鏈,培養要素市場,調控資本、技術和管理以促進薄弱環節發展,促成垃圾處理產業,保證垃圾全過程管理協調有序的進行。簡單講,垃圾處理產業化就是造就一種特定模式、聚合已進入垃圾處理行業的事業體並培育在模式下運作的核心事業體的一種過程。

方向

垃圾處理產業化的方向將垃圾處理由公有公益性服務事業轉化成服務產業並最終轉化成物質生產的基礎產業。垃圾處理長期由政府和公共部門統包統攬,是名副其實的公有公益性服務事業,存在投資不足、服務質量差、體制不完善、地區差別尤其城鄉差別大等問題,不能滿足垃圾處理和社會發展需要。垃圾處理產業化要打破單一的公有公益式供給模式,形成多元供給模式,將垃圾處理轉化成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服務產業。從服務事業到服務產業,關鍵是要使“服務”有價並成為商品。垃圾處理的服務對象非常明確,就是為生活消費及提供生活保障的生產服務等解決後顧之憂,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垃圾處理服務,但也正是這種每時每刻人人都需要的特性使得垃圾處理服務成為一種“有市無價”的公共產品,如何使垃圾處理服務變成有價有市商品是垃圾處理產業化必須優先解決的難題。垃圾處理成為服務產業並不是產業化的最終目標,應回收利用垃圾中可再利用和再循環的資源,實現資源化處理,促進生產、消費可持續發展,實現垃圾處理從服務產業轉化成物質生產的基礎產業

覆蓋層面

垃圾處理產業涉及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的垃圾的處理,既包括現有垃圾的處理,還包括源頭垃圾性質和產量的控制,這注定垃圾處理產業受生產和消費制約,但反過來,垃圾處理產業也對生產和消費產生反作用。因此,垃圾處理產業化不僅僅是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它必然會涉及到生產與消費環節,更全面地講,涉及到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巨觀來看,涉及到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層面,如城市化、發展模式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為生產創造動力,這從產業結構調整消費結構變動之間的制約關係得到實證。1978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28.2:47.9:23.9(產值占GDP的比例為28.2%、47.9%和23.9%),2007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14.6:52.2:33.2(產值占GDP的比例為14.6%、52.2%和33.2%),這說明中國城市化在向深層次推進。城市化不僅僅增加城市數量,更重要的是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化推進第一產業最佳化、提升第二產業和明顯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國的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居民消費水平也由1978年的l84元上升到2007年的7016元,居民的家庭恩格爾係數也有大幅度的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例的上升有利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刺激居民在教育、旅遊等方面的消費。新產業的興起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消費資料和消費勞務的生產狀況及其供給結構制約消費結構中各種消費資料和消費勞務的構成比例,這就是“生產決定消費”,產業結構通過制約和影響供給結構對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產生制約和引導作用。生產決定消費,反過來,消費為生產創造動力,對生產乃至產業結構起到導向作用,從巨觀來看,脫離消費需要的產業結構將對經濟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必須調整以適應消費需求
發展模式與垃圾處理產業化也密切相關。粗放型發展模式意味著資源環境的低效使用,清潔生產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意味著“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產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粗放、高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資源環境損失,生態破壞經濟損失相當於當年GDP的5—13%,環境污染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2.1—7.7%,這兩者之和高達7—20%,由此可見,經濟高速發展是以資源環境要素支撐和推動的,這也說明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實,垃圾經濟就是狹義的循環經濟,打破傳統的以產品設計組織生產資料的模式,發展根據廢物特性確定產品的生產技術與工藝,讓垃圾再利用和再循環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積極模式。
垃圾處理產業化涉及的層面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顯性層面通過巨觀調控比較容易實現預定目標,但隱性層面需要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和潛移默化,文化和生活方式層面就是如此。當然,因產業布局調整引起的民工潮也會帶來文化和生活方式大融合,這種改變對垃圾處理產業化產生很大影響,然而,垃圾處理產業化不僅僅只適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約束,更重要的是積極引導像文化和生活方式這類隱性層面適應現代垃圾處理產業發展要求。

子過程

從產業雛形到產業的產業化包括一系列子過程,它們是:導入過程、擴散過程、發展過程和聚變過程。
導入過程是指在社會發展推動下,新的需求、新的意識、新的分工與階層和先進生產力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產業的萌動過程,尤其指滿足某種新需求的技術研發和生產技術的形成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技術研發和產品構思階段、生產技術初步成形階段、試製和產品初步成形階段。導入過程初期,無論是新思維,還是新主體,都處於幼小且分散狀態,彼此獨立發展;隨著導入過程的進行,各個新思維、新主體相互交流和結合,終形成“產業受精卵”。此過程的動力雖然源自社會發展,但無論是人力投入,還是物力財力投入,主要依賴那些新主體,因此,該過程社會凝聚力有限,投入發揮的效益較低。
在新主體階層聯合推動下,社會力量認識到新的“產業受精卵”的發展潛力,更多的新主體加入研發、試製和生產行業,於是,技術擴散到整個社會,這個過程就是產業化的擴散過程。只有當技術充分擴散後,產業化才能受到社會高度重視,配套政策、社會資金等才能向該產業化過程傾斜;也只有這樣之後,產業化才算進入快速發展的發展過程。擴散過程將“產業受精卵”轉化成“產業胚胎”,發展過程將“產業胚胎”發育成“產業胎兒”。
“產業胎兒”在發展過程高度發育後,進入產業化的聚變過程。聚變過程將弱小群體提升為新產業骨幹群體,將低級生產函式提升到高級生產函式,將滿足小範圍需求的產品和活動推廣到大範圍,產業雛形隨之聚變成產業,產業化隨之實現了催生產業的目標。
城市垃圾的收運與末端處理處置體系基本完備,其產業化進入了發展和聚變過程,重點是通過垃圾處理企事業改制將其從公益性服務事業轉化成服務產業。農村垃圾處理才剛起步,其產業化尚處於導入階段。農村垃圾富含禽糞和草木,其處理方式將與城市採用的方式不同,如厭氧發酵可能成為農村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需要大力開發。二次原料(含二次燃料)的開發利用,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經濟較發達城市,都還處於導入階段。實際上,垃圾處理還停留在“先產生,再處理”階段,技術研發、市場開發與開放和骨幹企業培養等產業化任務還很艱巨。
參考資料
熊孟清,隋軍,徐建韻,范壽禮.垃圾處理產業化的內涵[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09(5):34-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