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圍村

坪山圍村,位於坪山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洋母帳村、橫嶺塘村及六和社區飛西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坪山河從村東面流過。始建年代不詳,羅姓先祖最早遷至此地建村,後余、毛、黎、劉、李、駱、黃七姓族人陸續遷至此地。因村周圍無山,似平原,且樹木少,故取名坪山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坪山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有羅姓、余姓、毛姓、黎姓、劉姓、李姓、駱姓、黃姓。各姓氏均無族譜,遷徙歷程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46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85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8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45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47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和華人華僑眾多,具體人數無法統計,其中華人華僑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蔬菜等,兼飼養家禽。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建設工業區發展工業經濟,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店鋪、房屋出租為主,2015年租金收入約5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米粄、米程等。
省道S359線深汕路、省道S359線東縱路、迎春路、國泰路、民安路、民泰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200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2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六聯國小,創辦於1958年,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2015年在校學生約1000人,教職工120人。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3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代表性民居有新田世居和黎氏老屋。新田世居,始建於清朝中期,土木石結構,白牆黑瓦,牆體已斑駁生苔,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世居約三分之一被拆除翻新興建樓房,其餘三分之二保存較完整,仍有村民居住;黎氏老屋,始建於1948年,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高2層,頂樓正面寫著"黎"字和所建年代,現保存完好,有村民居住。
余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於2012年重修,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為單開間兩進一天井格局,保存完好,有門聯"武溪流諫草;清水溢忠聲",有匾額"善慶堂"
毛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單開間一天井格局,有門聯"西平世澤;河渭家聲"
黎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為單開間一天井格局,有門聯"容城世德;京兆家聲"。
李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單開間兩進一天井格局。
駱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單開間兩進一天井格局。羅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為單開間兩進一天井格局。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村民自發到坪山赤坳墓園掃墓祭拜。每年除夕、正月初二、黎姓村民到祠堂祭拜。每年除夕、正月初一、毛姓村民到祠堂祭拜。
代表性人物∶
餘興(1921-1945),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5年在惠陽縣淡水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