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嶺塘村

橫嶺塘村,位於坪山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坪山圍村、浪尾村、珠洋坑村、洋母帳村及六和社區的飛西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飛西河流經村西北面;村內原有山丘,現均已剷平。建村時間不詳,潘姓、陳姓最早遷入橫嶺塘上圍,方姓、譚姓最早遷入橫嶺塘下圍,後曾、蘇、俞三姓相繼遷入,多姓聚居形成村落。舊時此地上圍與下圍中間有一座橫嶺,上下圍村前均有大水塘,故取名橫嶺塘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嶺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陳姓、方姓、曾姓、潘姓、譚姓、蘇姓、俞姓。各姓氏族譜均缺失,其姓氏具體源流較難溯清。陳姓為第一大姓,從河南遷至廣東潮汕地區,後遷到坪山江邊村,再遷至此地。方姓為第二大姓,從惠陽淡水西湖遷至此地。曾姓為第三大姓,南宋後期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興寧,後遷往坪山正坑村;1950年從正坑村遷至此地。蘇姓於20世紀60年代從惠陽澳頭遷移至此。俞姓於土地改革時期從浪尾村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200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90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8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木薯、黃豆、甘蔗、玉米、菸草、麻等。改革開放前,該村有260畝稻田、300畝旱地、4座山林,1973年村內辦有土木石廠。1986年引進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生產塑膠手袋,村經濟開始轉型。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橫嶺塘股份合作公司。現村集體經濟為廠房出租,面積約5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6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省道S359線深汕路、省道S359線東縱路、橫嶺塘路、陽光路、昌盛路經過該村。1968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2002年通網際網路,2009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58年在陳氏祠堂內辦過國小,後停辦。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辦有橫嶺塘國小,後該校搬至坪山圍村。2002年,正式創辦陽光國小。村內還建有橫嶺塘文化廣場(上圍)、下圍體育公園、橫嶺塘籃球場。
現存2座客家民居,上圍、下圍各1座。代表性民居為新圍世居,朝向北偏東15度,建於清代,面寬50米,進深45米,占地面積2250平方米;由兩排屋兩橫屋圍成,當心間為陳氏宗祠,1992年重修;正門上書有"新圍世居"圍內大部分為民國時期重修建築。有炮樓院一座,炮樓高3層,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新圍世居是清代陳氏族人聚居的一處圍屋。據村內老人講述,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曾在此居住。現整體保存一般。
現存2座宗祠,分別為陳氏宗祠和下圍宗祠。陳氏宗祠位於新圍世居內,下圍宗祠原為陳、方二姓共用,現僅剩下牆基。
關帝廟,20世紀80年代所建,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
村內有多棵被列為國家三級古樹的百年古榕樹。2014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認定的三級古榕編號分別為02080006(位於橫嶺塘村文化廣場內)、02080007(位於橫嶺塘村下圍體育公園內)、02080008(位於橫嶺塘居委會門前)。
每逢農曆八月,各姓氏村民擇定一日,攜帶"三牲"、素菜、水果、香燭、紙錢等祭品到坪山赤坳墓園祭祖。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該村舉行關帝誕活動,每戶派一代表帶上三牲、水果、素菜、喜板、客家茶果等祭品到關帝廟祭拜,儀式結束後集體聚餐。
該村於1996年建立安全文明小區,是坪山最早的安全文明小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