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母帳村

洋母帳村,位於坪山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坪山圍村、豐田村、橫嶺塘村及坪環社區大萬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坪山河從村西流過。相傳舊時此地四周為大樹林,有洋姓和母姓兩姓人家到此地地勢較高處建屋定居,整個村子被樹林包圍,看起來形似一道屏障,故取名洋母嶂村,後改"嶂"為同音字"帳",謂之洋母帳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母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有羅、張、魏、李、石、徐、陳、梁、顏9個姓氏。每個姓氏人口均不多。李姓於清朝從今梅州新聯遷至此地。羅姓從河南新鄉遷移至廣東豐順,1963年從豐順遷至此地。其餘姓氏遷徙歷程不詳。洋姓和母姓族人早已遷走。
2015年末,戶籍人口90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54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89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38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3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小麥、玉米、番薯、木薯等。20世紀90年代初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開始發展工業經濟。1993年,成立洋母帳經濟合作社,2005年,洋母帳經濟合作社轉為深圳市坪山洋母帳股份合作公司。現村集體經濟為廠房、店鋪和房屋出租,總面積有2萬多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3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米粄、米程等。
省道S359線深汕路、省道S359線東縱路、省道S356線金碧路、洋嶺路、向陽路、沿河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1995年通自來水,199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1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英豪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300人,教職工25人。村中有健身路徑及健身器材。
現存3座客家民居,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
舊時村內牌坊上掛有一塊"光天化日"匾額,後被拆除。光天化日形容太平盛世,村民計畫重新刻此匾額掛於新建統建樓上,寓意村落美好祥和。
現存有《上陽羅氏族譜》,由豐順縣湯南羅氏續修族譜編委會於1999年修纂。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廣州周圍各縣及東江下游相繼淪陷。時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的曾生和周伯明、謝鶴籌等帶領一批共產黨員、進步工人、青年學生從香港回到坪山。10月30日,曾生等人在坪山洋母帳村李少霖(由中共坪山小組長陳銘炎發展的中共黨員)家中秘密召開臨時工作組擴大會議,成立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12月2 日,曾生、周伯明率領一支100多人的隊伍到葉挺家鄉惠陽縣秋長鄉周田村,宣布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即東江縱隊前身之一。隨後許多華僑回鄉加入到曾生領導的抗日部隊,當時坪山被稱為愛國進步青年嚮往和投奔的"小延安"。
舊時村民會於中秋節集體到祠堂和山上掃墓祭祖,現祭拜活動不再統一。
代表性人物∶
李少霖(1914—1977),1938年10月入伍,1946年受組織派遣在香港以做生意為掩護、秘密為東江縱隊採購軍需物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汕頭市商業局局長、汕頭市副市長、市委副書記等職。
李偉山(1915—1943),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擔任稅收員,同年秋在葵涌收稅時被捕,於惠陽淡水就義。
李祠(1922—1948),又名李池,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為江南支隊二團戰士,1948年8月在沙魚涌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