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圖

地貌圖

地貌圖(geomorphic map)是專題性地圖,表示各種不同地貌標誌的地圖。反映各種不同地貌的外部形態特徵及成因、年代、發展過程、發育程度以及相互關係。可分為專門地貌圖與普通地貌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貌圖
  • 外文名:geomorphological map
  • 出現時間:20世紀初的西方
  • 主要人物:馬爾科夫
  • 分類:構造地貌,河流地貌等
  • 相關學科:地理學,地質學
發展歷史,產生歷史,套用,特徵,分類,地貌奇觀,

發展歷史

地貌圖最初出現於20世紀初的西方。最初的地貌圖多是以繪製形態著手,推導成因,直到現在這一點仍有很大的實際意義。1929年,前蘇聯的K.K馬克科夫提出了較完整的地貌製圖思想。他把地貌圖的內容概括為表示形態、成因和年代三個要素,隨後又提出包括地表形態、成因、年齡等方面因素的地貌綜合體概念。經過實踐證明,按這種製圖思想所制的圖不夠理想,主要存在圖例分類量大,文字說明冗長,高層次類型過簡及信息量過小等缺點。
地貌圖地貌圖
近年來,出現以分析性圖為基礎的成圖方向,即將形成地貌特徵的各要素分解成許多單要素圖。如地貌成因類型圖、地面組成物質圖、近代地貌作用強度圖、各種形態示量圖等。繼而又用多層平面的相互配合法,選擇性地表達地貌綜合體中的部分相關要素,編製成分析一組合圖型的地貌圖。近20多年來,地貌製圖發展很快,國際地理學會(IGU)曾建立地貌調查與製圖委員會,主要致力於大、中比例尺地貌製圖手冊和指南的編著及1:250萬國際地貌圖歐洲部分的編制工作。1980年以來,中國也建立了1:100萬地貌圖編輯委員會,在這一組織推動下,已出版地貌製圖規範及其相應比例尺的典型區地貌圖。全國性和區域性地貌製圖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發展。

產生歷史

20世紀初,西方地貌學者就開始套用地圖形式表達地貌現象及其數量特徵。初期地貌圖的繪製多從形態著手,進而推導成因,這一點至今仍有很大的實際意義。較完整的地貌製圖思想是蘇聯к.к.馬爾科夫(1929)首先提出來的。他把地貌圖的內容概括為表示形態、成因和年代3個要素。隨後,又提出地貌綜合體的概念,包括地表形態、成因、年齡等方面的因素。但實踐證明,以地貌綜合體作為製圖單元有缺陷,主要是圖例分類量大,文字說明冗長,高層次的類型失之過簡,信息量過少。近年來出現以分析為基礎的製圖方向,既將地貌特徵各要素分解,有時還需要編制各種分析圖,繼而用多種製圖手段相互配合表達地貌綜合體各相關要素,稱之為分析-組合圖型。 這種型式的地貌圖像清晰、層次豐富、圖例簡明,有實際的套用效益。
地貌圖
中國地貌製圖工作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開展的,30多年來緊密地圍繞生產或社會需要,編制了大量大中比例尺實用地貌圖;結合各種區劃和地圖集編纂工作,編制了區域性或全國性中小比例尺地貌圖。近年來結合全國性規劃等任務的需要,開展了國家地貌圖的編制工作。中國已在農業生產,水利和道路等工程建設,災害性地貌現象的防止和預測,地質找礦、找水等實踐中廣泛地套用地貌圖。

套用

地貌圖可以表達地貌研究的成果,又是研究地貌的重要方法,對地貌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仍在不斷的發展。發展趨勢是採用形態成因的分類原則,強調以地貌實體為基礎的定性、定量、定位表達和圖形輪廓特徵的圖像化,並且逐漸向規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地貌圖是表現岩石圈水圈大氣圈之間起伏界面的陸地地貌和海底地貌分布狀況及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的地圖。除表現地形形態特徵外,還表現地形的成因與時代。蘇聯地貌學家馬爾科夫(K.K.Markov)把地貌圖的基本內容概括為形態、成因和年代3方面。隨後又提出表現地貌綜合體的概念。

特徵

從地貌圖發展趨勢看,現代地貌圖有以下主要特徵:①採用形態成因的分類原則;②強調以地貌實體為基礎的定性、定量、定位表達,和圖形輪廓特徵的圖像化;③逐步向規範化和圖例標準化方向發展。

分類

按性質劃分有地貌類型圖和地貌區劃圖。類型圖著重表示不同等級的地形個體或地形面形態、成因和年齡,圖示各類型的空間分布可能相距很遠、重複出現;區劃圖是以區域為單元進行製圖,表示類型組合的地域分布規律和差異。各區域有較大的特殊性,一般在地域上不會重複出現。
按比例尺劃分有:大比例尺地貌圖,一般用於重點工程,套用地貌實測、航空照片及相關資料編制;小比例尺地貌圖利用各種相關資料和衛星圖像在室內編制;中比例尺地貌圖介於前兩者之間,重點地區需實地考察。
按區域空間可分為:宇宙空間星貌圖、世界(全球)地貌圖、洲際地貌圖、國家地貌杉、省或區域地貌圖等。
按內容和用途主要分為:①普通地貌圖,按地表形態、成因和年齡3個基本要素編制的地貌圖,為基礎性用圖,一般都指地貌類型圖。②部門地貌圖,重點表示特殊地貌類型、類型組合及其特殊性質的地貌圖,一般按部門地貌分類,如冰川地貌圖、冰緣地貌圖、喀斯特地貌圖、風沙地貌圖、海岸海洋地貌圖等。③實用地貌圖,指直接為生產實踐或工程設施服務,突出某一內容的地貌圖,如農業地貌圖、工程地貌圖、砂礦地貌圖等。

地貌奇觀

1.波紋岩(美國)
美國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交界處的波紋狀的岩石帶,是一片經過19億年地質作用,由沙丘演變成的岩石結構。如果前往需要徒步穿越4.8公里崎嶇不平的山地,翻越高達350米的岩石地帶。當你攀登過一座岩石頂部,會看到一組新的岩石波紋,顏色較前者更深,結構更為宏大。
波紋岩波紋岩
波紋岩是由花崗岩石構成的,其經過億萬年大自然的洗禮,將波浪岩表面刻畫成凹陷的形狀。波浪岩表面的線條是由於含有炭和氫的雨水沖刷,帶走表面的化學物質,同時產生化學作用,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紅色,咖啡色和土黃色的條紋。波紋岩的附近還有原住民遺留下來的史前壁畫,畫中似鳥似獸的生物代表原住民傳說里的人物還有守護神。
2.丹霞地貌(中國)
赤水丹霞赤水丹霞
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岩系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當地古時曾沉積著厚厚的紅色地層,當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岩層沿垂直節理方向發育,紅層便被割成一片片紅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們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3.撒哈拉之眼(茅利塔尼亞)
撒哈拉之眼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是位於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茅利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貌。這種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的地貌,直徑有50公里,海拔高度約400米,整體相當平坦;看起來就像個菊石,繞地球軌道才得見其全貌。
最初理查特結構被認為是個隕石坑,但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沒有發現曾有高溫與撞擊的地質證據;沒有發現火成岩堆積的圓頂,也排除了火山的可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