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球板塊漂移
- 別名:全球大地構造
- 奠基人:魏格納
- 時間:20世紀60年代
假說奠基人,研究開展,古地磁學,深入探索,得出結論,舉例闡述,運動動力,
假說奠基人
六大板塊的劃分大陸漂移學說的奠基人是魏格納。魏格納是個德國人,1880年出生於柏林, 是位天文學博士。可正是這個人有力地撼動了傳統地質學基礎,而他卻不是一個地質學家。 主要是作為氣象學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大陸漂移的構想呢?他在《海陸的起源》一書中是這樣敘述的:“大陸漂移的想法是著者於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閱讀世界地圖時,曾被大西洋兩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當時我也隨即丟開,並不認為具有什麼重大意義。1911 年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從一個論文集中看到了這樣的話:根據古生物的證據,巴西與非洲間曾經有過陸地相連結。這是我過去所不知道的,這段文字記載促使我對這個問題在大地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的範圍內為著這個目標從事倉促的研究,並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論證,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確的。”1912年魏格納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美洲、歐洲、非洲、格陵蘭的拼合大陸漂移假說發端於大陸幾何形狀的可匹配性。而後,魏格納從地質學、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對它進行了大量卓越的論證,從而使其確定為地質學中的一個科學假說。但在當時,卻遭到大多數學者的非難和反對,漸漸地被遺忘了。
研究開展
古地磁學
光談談什麼是古地磁。地球磁場存在很長的時期了,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地磁場會把岩石中 的鐵磁性物質磁化。例如,火成岩即火山噴發時噴出的岩漿冷卻過程中就會被當時的地磁場所磁化。這一部分剩餘磁場保留到現在,就稱做天然剩磁。這裡舉的例子就是天然剩磁中的一種:熱剩磁、採集合適的岩石標本,用放射性方法測出其地質年齡,再用微磁力儀測出剩磁的大小、方向,我們就可知當時的地磁場。用這種方法研究地磁場的科學就是古地磁學。
深入探索
盤古大陸的演變1954年,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布萊克特及其小組研究了英格蘭地區的三疊紀(距今約2億多年)紅色砂岩的化石磁件後,發現了令人驚喜的結果。他們計算出的當時地磁極的位置竟然會偏離地球的地理極達30°之多;同時還測出了三疊紀英格蘭地區的磁傾角約為34°,這與目前該地區的65°傾角相比,小了30°多。該地區當前與三疊紀的相對位置的巨大差異,只能用英格蘭本身的移動來解釋。這種解釋與魏格納當年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是那樣地接近,這鼓舞著布萊克特繼續深入探索大陸漂移之謎。
得出結論
舉例闡述
現在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太平洋上存在一串火山島,它們的火山噴射時間有著很好的先後 次序。這可以用大陸漂移來解釋:上面的大陸板塊漂移著,板塊下面有一個定點,下面的火山熔岩定時噴出。就像是有一桿槍固定在一張紙下面,每隔一段時間開一槍,把紙打個洞, 而紙卻在不停地水平移動,結果就在紙上打出間斷的一串洞來。
運動動力
板塊運動的動力從何處而來呢?這得往地殼下面看看了。相對於剛性地殼,地幔的上部存在 一“軟流層”。在海洋下面,這層“較流層”是從大約60千米的深度開始的,而在大陸下面 ,則是從120千米的深處開地幔對流始的,並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處。在“軟流層”中,下面的熱物質從下向上升,然後擴散並冷卻,最後成為比較緻密的物質下沉。這樣的環流將把地幔上部的剛性表皮及地殼從熱的上升區帶到較冷的下沉區,從而形成一個對流體系。 正是這種對流,成為板塊運動的動力。大陸板塊的漂移可解釋為地核內部的劇烈運動,導致了地幔岩漿層的內部應力發生強大的變化,內應力的變化使擴張和收縮壓力的分布極不均勻,從而使陸地各大板塊的部分板塊不斷的產生下沉和隆起,形成了相對的陸地板塊漂移運動。板塊學說的出現,無疑是近代地球科學的傑出成就和巨大進步,是地質科學的當之無愧的第 二次革命。地質科學的第一次革命是槽台學說的提出。可以這樣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近二十多年來地質科學所積累的資料和取得的進展,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200年。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正在突破板塊構造的模式並在解釋板塊學說無法說明的構造現象中獲得了巨大的進展。這些新思想新概念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正洶湧澎湃於全世界,揭開了地質科學第三次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