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南十組,20世紀90年代初期形成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圩南十組
- 性質:地名
- 所屬區域:江蘇省
- 羅馬字母拼寫:Wéinán 10 Zǔ
圩南十組,20世紀90年代初期形成得名。
圩南十組,20世紀90年代初期形成得名。地名含義該小組是圩南村村組,故名。歷史沿革自有名稱以來,名稱未變,直至消失。...
壬申南圩 壬申南圩,約定俗成,民眾慣用,歷代志書記載。地名含義 民國21年(1932年)為壬申年,鹿苑人錢宇門圍墾此圩,故名。歷史沿革 原屬於南豐村新傑片第六、九、十村民小組的部分。現屬南豐村第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村民小組。該圩於1995年消亡。
圩豐鎮,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地處灌雲縣東北,東與灌西鹽場、洋橋農場為鄰,南依五圖河農場,西與四隊鎮接壤,北、東北隔古泊善後河與連雲區東辛農場、徐坪鹽場相望。 行政區域面積69.0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圩豐鎮戶籍人口為47103人。1949年,設圩豐鄉,屬同興區;1983年8月,復為圩豐鄉;1997...
侖圩組 侖圩組是劉後株於1964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劉後株,1964年命名,相當於建都嶺組,後人未引用。分布範圍 華南,廣西
李靜怡 李靜怡,女,現任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南圩社區團委書記。人物經歷 現任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南圩社區團委書記。工作分工 負責社區宣傳、精神文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聯繫小圩、李南居民組。
南新圩 南新圩,聚落形成後,當地民眾約定俗成。地名含義 位於新海壩村南部,又是新墾圩,得名南新圩。歷史沿革 民國13年(1924年)圍田建村。原屬新海壩村第三、六、十一村民小組。經過2004年浦項拆遷和2010年重裝配套拆遷後,南新圩已經消失。
蘆圩造屋建圩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開始時是由圩南同仁街頭老樹幾家姓“盧”的人擺粥鋪,粥謀生,鄉鄰百姓稱它為“盧家粥鋪”。後來此地居民逐漸增多,商賈雲集,發展成為圩市,人們便叫它為—— “盧圩”。由於建圩初期,有人經常聚眾鬧事,為了縮小影響,避免官府查緝,所以後來當地鄉紳建議...
民國十四年重修東灣圩南陡門碑 立重修碑 東灣圩西南吊業佃重修南陡門碑記 圩賴埂以迎水,猶唇齒之相依也,田借溝以疏水,猶咽喉之莫塞也。我東灣圩西南吊北月自種四百餘擔,公私埂堤一切溝路照例興修,前輩在北河創建斗門,工程浩大,水路由北到南,已立有碑記。南埂向有陡門兩道,下一道被宣統三年洪水...
南圩村位於廬江縣郭河鎮東北邊,北依千年古鎮三河,南臨華東第一泉湯池,由原牛首、永豐兩村合併而成,距省城合肥40公里。全村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100畝,轄28個村民組,共980戶3775人口;村黨總支下設3個支部,共有黨員127人。現有1個鎮級敬老院、1個村級衛生服務站和1所國小...
四排組(Sipai Fm)的時代屬早泥盆世鬱江期至四排期。分布於廣西境內。命名地點在廣西修仁縣四排圩南1.2千米的鹿馬圩及七建圩附近。簡介 為淺海相泥質灰岩沉積,上部四排段(四排頁岩),以灰綠色、黃綠色鈣質泥岩及砂質泥岩為主,夾薄層泥質砂岩,頂部有薄層灰岩透鏡體,出露厚度149米,含腕足類Kwangsia...
助水村位於南亨圩南偏西6.5公里,村建於西北山下兩條小溪匯合處。助水村村名的由來有個傳說,該處坑石山多,水源較缺,逢乾旱季節,坑水乾涸,人們吃水困難,後有一位仙人下凡,在三組山前現名井水岩的地方叫了幾聲,然後用鐵棒往下一杵,泉水就流出來了,幫助村民解決了吃水問題,故名助水坑。助水村全村...
湖東組、湖西組)、南圩村(圩東組、圩西組、前莊組、後郢組、塘南組、東郢組),共十個村民組。草寺村總面積四萬餘平方,10個村民組,460戶,總人口2380人,農業勞動力1300餘人,常年外出務工占一半以上。本村為一麥一稻產區,小麥年種植面積4300畝,水稻年種植面積4300畝,以優質粳糯為主要品種。
坡頭區坡頭鎮塘博村委會位於坡頭鎮解放路97號,自然村圍繞坡頭鎮城區周圍,總面積9.2平方公里。所轄32個村民小組,分別是:塘博、雜貨、桂基、南山、塘林、西邊村、下周、包屋、鄭屋嶺、下圩東、下圩西、冼南、冼北、上圩南、上圩北、袁村、竹園、黃竹一、黃竹二、黃竹三、黃竹四、姓吳、大朗、西邊地、...
其中,自明嘉靖元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522~1681年),先後建武家墩、高良澗、周橋、古溝、古溝東、古溝西、塘埂北、塘埂中、塘埂南、茆家圩南、茆家圩北、夏家橋等減水壩12座,這些減水壩皆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沖壞堵閉。之後,又在高家堰建仁、義、禮3座減水壩。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
年底,全縣轄10個公社,1個鎮,128個生產大隊,2234個生產隊;公社、大隊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大隊管理委員會。1其中城廂鎮轄1個大隊20個生產隊,南圩公社轄17個大隊314個生產隊,雁江公社轄10個大隊149個生產隊,那桐公社轄12個大隊244個生產隊,小林公社轄9個大隊192個生產隊,喬建公社轄21個大隊366個生產隊...
人口中農業人口1819人、非農業人口1036人、流動人口674人;村成立了1個合作社,有線電視,固定電話入戶率達到90%以上;下轄丁圩、樓圩、竹園、毛圩、劉圩、中廣、外江、西場、東圩、羊角尖、上公房、下公房和南圩十三個村民組,因歷年來征地,現丁圩組、樓圩組、毛圩組和外江組拆組,實際有9個農業組。
原名硃砂白石圩。因硃砂圩靠白石崗,故稱硃砂白石,二者合而為圩名。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余廷藩創建,商店47間,圩期為每旬的三、六、九日,是信宜北部硃砂、安莪、旺沙一帶及懷鄉鎮部分村莊的商業中心和農產品集散地。硃砂鎮盛產松脂,勾山陶瓷和南玉桂頗有名氣。硃砂鎮政府駐此。大勝圩 又稱新圩,...
校名為第十區私立龍蟠初級中學。1934年改為興寧第十區私立龍蟠初級中學。1942年夏,改組校董事會(第四屆),公推羅翼群、廖頌堯為正、副董事長,並著手籌辦高中部。新校址選定龍田圩西南800米許的鹿子坪。1942年冬部分新校舍建成。翌年春招收高中一年級新生兩班,103人。校本部設在新校,在舊校設立分教處。194...
如老圩、中圩、下圩、合塔圩、南圩等皆在乾隆至嘉慶年間築成,道光間,又築成新莊圩、林潭圩、豐樂圩等設施,疏浚了梓辛、車路、海溝等主要入海水道。在大型水利工程帶動下,各種配套和相應設施紛紛跟上,農耕經濟相對發達,這座萬盛橋就在這種經濟形勢下建立起來。董萬盛(1777—1841)是當地人,他用自己的全...
坡嘎拉地下長城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山中工事經多年修築,與周邊地形相結合,以坡嘎拉山為中心,有九層地道防禦體系,地道與四周山嶺脈脈相連。長達十多千米的地下工事,曲折貫通邊關數十座山中地下洞穴,形成了軍事迷宮。十二道門 十二道門位於龍邦圩南1千米的七星山頂,是建在山頂土層下的一個圓盤狀軍事...
轄區以下石街道為中心,東至鄭塔村東沿,西至彭橋村西端,南至楊橋村南堰,北至井崗村北邊,內轄韓店、彭橋、新樓、橋口、石店、寬店、老樓、孔集、高莊、付橋、蘭橋、井崗、雙廟、橋崗、高橋、水晶宮、軍莊、畢郢、雙莊、鄭塔、連塘、南圩、楊橋、桃元、汪塘25個村,287個村民組。鎮內有石店、五塔、鄭...
1958 年 11 月 11 日 ,吳江縣文教局派員查明:位於莘塔公社東聯大隊南役圩南端的張翰墓占地 50 平方米,封土高 1.5 米 ,墓西約 40 米 處的敬信庵曾供奉張翰的神位。墓碑和木神位已於去冬今春毀掉。當時建立三人保管小組,插牌明示。2000 年秋調查:張翰墓已於 60 年代中期毀掉,遺址在今莘塔鎮楓西與...
反攻部隊帶雲梯準備強攻爬城,至南圩門,日軍發射照明彈,用強火力阻擊,反攻部隊另組一支精悍的加強連,出敵不意,沿東圩外蘆柴地隱蔽前進,從東北圩門一舉攻入,迅速占領馬陵公園高地,燒毀敵人汽車輜重,彈藥著火爆炸,城內守敵南北受擊,亂作一團,倉皇逃至廢黃河西堤,反攻部隊攻入城內,此次戰役燒毀敵人汽車...
血戰桂南(57)口攻擊邕賓路七塘之敵,截斷敵後交通運輸 口在那陳一唐報間襲敵破路經過 口鎮南圩附近殲敵紀實 口騰翔圩、伊嶺拒敵經過 口敵人侵占越北及由桂南撤退情形 第三十一軍在桂南會戰(71)口戰役前敵情判斷和第十六集團軍的情況 口敵軍沿邕欽路竄犯,南寧、高峰隘、崑崙關相繼失守 口崑崙關"關門打狗",...
截至2011年末,匯龍鎮轄克明、東郊、亞光、五四、台角、冬藏、正詩、光榮、圩北、愛新、萬英、城北、匯龍、匯東、城河、大陸、圩南、永陽、士清、城東、合興鎮、雙慶、近江、取豐、鶴群、臨江、南郊、城西、華石、大洪、瑞章、廟效、小效、三星34個村民委員會,彩臣二村、彩臣三村、東洲新村、南苑一村、南苑...
2011年末,下塘鎮轄6個社區、25個行政村:南圩、陶湖、金店、朝暉、錢集、青州、埠里、埠南、長崗、南集、牌坊、李崗、顧圩、陶新、韓崗、上楊、安費塘、小橋、萬崗、趙店、胡橋、杜圩、幸福、古樓、王戶、曹戶、明華、小井、北店、新集、西葛。截至2020年6月,下塘鎮轄17個社區、7個行政村:青州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