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王大臣復報京師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在京王大臣復報京師得雨詩以志慰
- 作者:弘曆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在京王大臣復報京師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
《留京王大臣等奏報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今年欣遇好西成,獨是深秋彌月晴。雖利圃場方納稼,卻廑麰麥待翻耕。奏書喜報沾三寸,行輦明看霏六霙。地異寒暄澤同一,慰哉更以惕乾生。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
《留京王大臣奏報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邇看雲起每從南,得雨茲欣啟奏函。春夏沾膏內勝外,西東度寸二和三。麥收已畢禾滋長,旱象雖消豐敢談。批摺正斯對嘉澍,從來於澤豈辭貪。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
《留京辦事王大臣等奏報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北省胥沾澤,京師佇喜音。隔朝奏章至,六寸沐膏深。禾黍耕方起,麥麰穫可諶。天恩遐邇被,益慰益虔欽。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留京王大臣及順天府奏報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昨覺山莊乃望霖,京畿何若更縈心。誰知問澤才馳信,遂有沾膏來報音。重穋晚禾栗資飽,壟蕎圃菜穎蘇森。吉占祈歲能無慰,慰即虞驕祗益欽。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
《留京王大臣奏京師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昨曉欣雨霽,今晨亘晚晴。貞符恰合節(是日立秋),佳信又來京。何以酬天惠,惟應竭已誠。愛民及勤政,遑忍懈平生。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留京王大臣奏京師復望雨詩以志事》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久以未報雨,新耕念所關。敢因此時若,而忘(去聲)彼膏艱。命問昨馳諭,果稱霖復慳。乘涼披摺際,南望切愁顏。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在京王大臣復報京師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亦是初三雨,均沾二寸深。才嫌風日燥,即沐澤膏斟。咨爾勿相頌,惟予益勵欽。燕南連趙北,不日可聞音。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留京王大臣報得雨詩以志慰 《留京王大臣報得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每自西南雲勢披,合因雨墮早於斯。誰知塞外虞多際,卻是京中喜足時。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留京王大臣報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關外優沾關內欠,其零廑盼喜音馳。兩番茲報蒙霶霈,五寸計深利耖耔。蔬菜夏田都茂起,黍禾秋穫幸堪期。西南每晚雲容重,普沃甘霖冀繼施。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
留京王大臣報得雨詩以志事 《留京王大臣報得雨詩以志事》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麥已收完大田茂,將旬炎霽望優施。孰知喜被渥沾日,正是於茲恐過(去聲)時。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留京王大臣等報雨詩以志慰》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山地覺乾問近京,茲有時若奏章呈。月之七日渥沾澤,曉即收雲朗放晴。前晚此陰對成幻,撫躬自責感無誠。一欣一愧情難置,惟吁優霖蘇夏耕。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
《留京王大臣報雨詩以志事》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恆山前駐夕,微雨灑連纖。閣本今朝至,京師二寸沾。時同深淺異,盼切惕慚兼。離畢竟何日,瞻霄空卜占。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留京王大臣報雨詩以志愁》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南瞻略愜矣,北望尚疑哉。待以酉時至,沾稱一寸才。依然土膏渴,空說麥根培。每日匆匆過,愁原勝慰該。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晁補之: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花自開。(《題文潛詩冊後》)楊萬里:晚愛肥仙詩自然,何曾繡繪更雕鐫。(《讀張文潛詩二首·其一》)宋高宗:故朝奉郎黃庭堅等,自熙寧大臣用事變法,始以異用排斥士大夫。維我神祖念之不忘,元豐之末稍稍收召,接於元祐,英俊盈朝。而爾四人以文採風流為一時冠,學者...
是年續在京師擔任國子監直講的梅堯臣曾贈他詩一首,題為《楊樂道留飲席上客置黃紅絲頭芍藥》,詩中云:“我亦愛明月,常滿不願落,上弦過楊侯,乃值寒雨作,共飲三四人,不覺傳鳴柝。”是年八月辛亥,宋廷原本委任他以戶部副使、吏部員外郎的身份為契丹國母生辰使。但楊畋以他的曾伯祖父楊業死於遼人之...
乾隆年間,乾隆游江南,回到京師後出了一個上聯給群臣對。上聯是:“天上微雨、千針萬綠、遊了東之港、西之港、湖之港、遍游諸港登羅浮,歷十八名峰、觀山、觀海、觀日月、宇宙一空。”眾大臣冥思苦想,無聯以對。莊有恭上前對一下聯:“地下書生,七孔八窮,中了解之元、會之元、狀之元、連中三元入...
伺間、復言帝,即為之改容。是日,殿廷觀者始皆為公懼(懼)已而皆嘆服,以母(老)請外,神宗固留之而請不已。元豐元年春,罷為館閣校勘江南西路轉運判官。辭、且復上疏論時事,且言;今不患無將順之臣,患無諌諍之臣,不患無敢為之臣,患無敢言之臣。神宗察其忠,慰論久之在江西三年,代還復出。
鄭曉:“先朝大臣屢有復套之議。成化八年,遣吏部侍郎葉文莊公行視。文莊以為未可輕議,特繕障增戍,謹備之便。九年,遂移延綏鎮城於榆林。此余肅敏經略之功也。”張松:“一兵車之制,自旨記之。先臣餘子俊用之,宣大屢立奇功。”項篤壽:“昔先襄毅(項忠)以撼汪直去位,余公繼入為兵書。余承乏...
居京師,荷蒙垂盼。念三十餘年故知,殊不以地望逾絕而少變[1]。而大臣好賢樂善、休休有容之度[2],非今世之所宜有也!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以成盛德高誼之名,令海內之人見之。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3],才不逮志,動與時忤。然一念為民,不敢自墮於冥冥之中,拊循勞徠[4],使鰥寡不失...
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雲!”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
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雲!”武曰 :“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
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帝駕崩之後,恭親王與慈禧密謀政變,奕譞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了實際的軍事權力。鄭親王端華署理行在步軍統領,醇郡王奕譞任步軍統領。先是,兩宮太后召見顧命大臣時,提出端華兼職太多,端華說我只做行在步軍統領;慈禧說那就命奕譞做步軍統領。奕譞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因功勳頗著,由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升任樞密副使,躋身執政大臣之列;旋即出任宣徽南院使、荊湖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賊盜事,被宋廷授予指揮全權,一舉平定廣源州儂智高的軍事反抗。戰後,狄青復為樞密副使,不久又升為樞密使,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頂峰。嘉祐中,京師暴雨...
誰為請於朝,復借寇君乎。言已皆欷歔怫鬱。中如有不自釋者,公起而慰之曰,噫吾豈去汝哉。國家故事,秩滿報政。引對畢,還視事如初。今航海而行,往返旬日計耳,吾豈去汝哉。於是眾皆喜曰,公既許我來也,適亭成未有名,名之曰‘來許’,將日夕倚亭,延頸以望公之來也……”。餞間,贈詩者幾百...
廣西全州知州彭曰龍坐縱革役復充,奪官,詣部請捐復。大學士阿桂領吏部,將許之,謝墉以為不可。時有山東商河教諭侯華捐復,方議駁,謝墉援以例曰龍。阿桂疑謝墉為華地,奏聞。上命訊,華力言無囑託,乃用謝墉議,不許曰龍捐復。四十八年,復督江蘇學政。五十一年,任滿,還京師。上問洪澤湖運河水勢,...
《劍橋中國明代史》:王是都御史,他先在遼東,後在廣東、廣西負責防務時成績卓著,這時還得到于謙的支持。軼事典故 不徇私情 王翱的女婿賈傑在近畿為官,王翱的夫人多次把女兒接回來,賈傑很憤怒地說:“你的父親掌管選官之政,把我調到京師,易如反掌,怎么就不煩路上往來?”夫人聽到後,找機會求王翱。王翱...
林聞之,以此局叵測,不欲置身其間,因謁其師軍機大臣廖壽恆,蘄寢其議。甫語以所聞訊息,廖遽大呼曰:“佳話!佳話!”不得竟其詞而出;復往謁軍機大臣啟秀,亦其師也。既申其意,啟秀問以何故,對曰:“去年甫經留館授職,尚未放差,家計頗難周轉,如遽直內廷,實賠墊不起。廷議及此時,惟求師以資...
湯斌本著尊重史實的原則上書皇帝,要求把明朝的抗清忠義之士編入史冊,這在當時是冒極大風險的,為此遭到諸多大臣攻擊。但順治帝非常讚賞湯斌的觀點,才使其沒有遭受文字獄的迫害。湯斌嘔心瀝血,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寫出並改削《明史》天文志、歷志12卷,列傳35卷。二十五年以後所撰史...
上聞之,甘心焉,驛詔軒轅集赴京師。既至,館於南亭院外庭,莫之面也。諫官恐害政,屢以為言。上曰:「軒轅道人,口不乾世事,卿勿以為憂。」留歲余,放歸,授朝奉大夫、廣州司馬;集堅不受。臨與上別,上問理天下當得幾年,集曰:「五十年。」上聞之慰悅。及遏密之歲,春秋五十。李景讓、夏侯孜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