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鹽漬化(土地鹽漬化)

土壤鹽漬化

土地鹽漬化一般指本詞條

土壤鹽漬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中國鹽漬土或稱鹽鹼土的分布範圍廣、面積大、類型多,總面積約1億公頃。主要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鹽鹼土的可溶性鹽主要包括鈉、鉀、鈣、鎂等的硫酸鹽、氯化物、碳酸鹽和重碳酸鹽。硫酸鹽和氯化物一般為中性鹽,碳酸鹽和重碳酸鹽為鹼性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鹽漬化
  • 外文名:soil salinization
  • 分布:乾旱和半乾旱地帶
  • 影響:很大程度上給地下水帶來諸多影響
  • 影響因素:氣候、地形、地下水等
  • 改良措施:化學、生物方法等
簡介,分布,影響因素,氣候因素,地形和地貌因素,地下潛水位和水質因素,鹽生植物因素,土壤鹽漬化改良,化學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綜合改良措施,

簡介

亦稱“土壤鹽鹼化”簡稱“鹽漬(鹼)化”。是土壤中積聚鹽分形成鹽漬(鹼)土的過程。除在濱海地區,由於受海水浸漬影響而發生鹽鹼化外,一般的土壤鹽漬化主要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帶,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滯留排泄不暢且地下水位較高地區。由於氣候乾旱,地面蒸發作用強烈,土壤母質和地下水中所含鹽分,隨著土壤毛細管水上升而積聚於地表。此外,在極乾旱地區,即使地下水很深,高礦化地表徑流攜帶的鹽分,也能使土壤發生鹽漬化。

分布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占37%,殘積鹽漬土約占45%,潛在鹽漬土約占18%。中國鹽漬土分布於遼、吉、黑、冀、魯、豫、 晉、新、陝、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東北半濕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濕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8個分區,用於指導生產實踐。

影響因素

氣候因素

土壤鹽鹼化過程是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逐步積累的過程,地表蒸發、入滲過程是鹽分在土體中遷移運動的重要驅動力,直接控制著鹽分在土體中分布、存在狀態。氣候環境對本書所依託專用公路工程地區土壤元素的遷移、聚集、轉化有重要的作用,是其路基土鹽漬化形成的影響因素之一。乾燥氣候是發生土壤鹽漬化的主要外界因子,乾燥度和地面蒸發與降水比值與土壤的鹽漬化關係十分密切。土壤凍結加劇了土壤鹽漬化進程。在地溫梯度影響下,土壤水從下向凍結鋒面移動,鹽分隨之向上遷移。當地溫梯度較大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水分和鹽分的遷移量隨之增大當土壤含鹽時,凍結深度相應減小,水鹽被抬升靠近地表,是潛在鹽演化的孕育期。

地形和地貌因素

地形和地貌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徑流。從山麓到回流盆地,水鹽運動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山地為下滲一水平運動型緩斜低平地多為上升、下滲一水平運動型窪地多屬下滲--上升交替垂直運動型窪地邊緣也可能出現逆向水平--上升型。地表水和地下水徑流途中,溶解了上壤和地層中鹽分,加之蒸發濃縮,溶解性總固體不斷增高。因此,土壤鹽漬化程度表現為隨地形從高到低、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加劇的趨勢。同樣在盆地內,由於微地形的差異,土壤鹽演化程度也會出現較大不同。相對高起的微地形上,由於同時存在縱橫方向的濕度差,水分由低處向高處運移,加之蒸發濃縮,積鹽多。同理,在農田中,也存在鹽分從溝地向埂地運移的現象。成土母土中的鹽分是土壤鹽漬化的源泉。

地下潛水位和水質因素

地表水和地下水徑流量及水質直接影響土壤含鹽量。

鹽生植物因素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生長著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諸如蘆草、冰草、花花秧、羅布麻、鹽抓抓、鹽瑣鎖、駱駝刺和紅柳等,大都具有根深根茂和特殊的杭鹽生理特性,稱之為鹽生植物,含鹽量可達10%~45%,通過強大的根系從底層吸收水分和鹽分,並以殘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殘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鈣鹽和鈉鹽返回土壤中,對土壤的鹽演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土壤鹽漬化改良

化學改良措施

化學改良措施是通過施用化學改良劑及礦質化肥改良鹽漬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有機或無機肥料、礦質化肥、亞硫酸鈣、脫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亞鐵、高聚物改良劑及土壤綜合改良劑等。其原理是通過酸鹼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抑制鹽漬化的發生。鹽鹼地土壤結構差,有機肥通過分解微生物、形成腐殖質,促進土壤團粒形成,增加土壤通氣透水性,提升土壤緩衝能力,並和NaCO3,作用形成腐殖酸鈉,從而降低土壤鹼性,同時腐殖酸鈉還具有刺激植物生長的作用,增強其抗鹽性。腐殖質肥料中有機質分解會形成有機酸,不僅能中和土壤鹼性,還能加強養分的分解,増強磷的有效性·所以,合理施用有機肥對於改良鹽漬土,增強土壤肥力有著重要作用。

生物改良措施

植物地上生長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夠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地表積鹽速度植物吸收鹽分能降低土壤鹽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變土壤物理性質,促進土壤脫鹽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還能改善土壤養分及化學性質,抑制土壤鹽鹼化的發生。同物理、化學改良措施而言,生物措施成本低,環保有效,同時可以產生經濟效益,頗受廣大農民的喜愛。

綜合改良措施

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較高,不具有長久性,而且受水資源的限制,不易推廣化學措施見效快,但若使用不當,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劑後需要大量的水沖洗,套用起來較困難且經濟成本昂貴生物措施能減少土壤鹽分,但不能完全解決鹽漬化問題。經多年實踐發現,土壤鹽演化是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僅用某一種防治措施並不能達到改良的最佳效果。近年來,乾旱、半乾旱地區多使用淋洗脫鹽、深翻鬆耕及廣泛栽植耐鹽植物等綜合治理措施解決土壤鹽漬化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