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起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革命戰爭根據地
- 外文名:base areas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 所屬學科:軍事
- 提出者:毛澤東
- 所屬分支:軍事思想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起點。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起點。引證解釋1927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領保留下來的部隊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第一塊根據地。總結革命鬥爭的經驗,分析中國革命...
中央革命根據地,即中央蘇區,地跨贛閩粵三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創建,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概述圖來源:歷史沿革 大革命失敗後,在贛西南和閩西地區的共產黨組織,根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除了中央根據地之外,還有鄂豫皖、湘鄂西、贛東北、湘贛、湘鄂贛、廣西右江、廣東東江和海南等農村革命根據地,以及由陝甘邊根據地和陝北根據地發展而來的陝甘根據地(又稱“西北根據地”)。這些根據地都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紅軍在反對敵人“圍剿”的艱苦鬥爭中創建的。隨著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簡稱革命老區或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實踐。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國中國,已經具備以鄉村戰勝...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與此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
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一塊重要革命根據地,屬全國六大蘇區之一,給國民黨反動派造成了很大威脅,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塊根據地“在打擊進攻蘇區的敵人方面,在深入土地革命方面,在蘇維埃建設方面,在白區工作方面,都有極大的成績”,被毛澤東稱讚為“方誌敏式”的革命...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共陝西省委和陝甘邊特委領導,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紅二十六軍和陝甘邊人民,歷經艱難曲折而逐步建立和發展的重要根據地,大致經歷了建立陝甘邊革命武裝、成立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和創建、鞏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等幾個歷史階段。1935年2月,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與...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又稱閩浙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邊境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它位於羅霄山脈北段,處在三條鐵路(南潯、粵漢、株萍鐵路),一條大江(長江),三個省會(武漢、長沙、南昌)之間,境內山大林深,峰巒險峻,河流交錯,有著較大的迴旋餘地,...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建立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餘部奉命組建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在浙西南站穩腳跟並建立革命根據地,於全國革命低潮時掀起局部革命高潮,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浙西南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游擊區,其革命活動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抗日戰爭...
湘鄂邊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湘、鄂兩省的邊界山區開闢的蘇維埃區域。1928年4月,賀龍在桑植、鶴峰邊界收集起桑植起義後失散的部隊,堅持游擊戰爭,部隊擴大到1500餘人。不久,部隊整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同時成立了湘西前敵委員會,賀龍任軍長兼書記。9月,部隊遭到敵人“圍剿”時又大部潰散,經整頓...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地主、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
根據地一般是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如在革命過程中,為了最終取得勝利而建立戰略基地,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來源出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歷次革命戰爭中,一貫重視建立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於1927年10月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1929...
川東遊擊根據地 川東遊擊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之一。位於四川省萬源、宣漢兩縣以固軍壩為中心的邊界地區。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的率領下,與黔東人民共同開創的。時間的劃分,上限為紅三軍撤離彭水,西渡烏江向貴州轉移的1934年5月上旬開始,下限為1934年12月黔東特委、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堅持黔東根據地鬥爭失敗終止,歷時8個月之久。地域和範圍,它包括貴州...
神府革命根據地 神府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陝西省北部神木、府谷兩縣地區,1935年1月合併於陝北蘇區。
湘贛革命根據地,也稱湘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後,中國共產黨在湘贛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第二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地理位置 鼎盛時期,根據地包括贛江以西、株萍鐵路和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的湘贛兩省25個縣、2.8萬平方公里土地、100萬基本蘇區人口,與贛東北、湘鄂贛等根據地互...
洪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北省洪湖地區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屬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28年1月初,賀龍、周逸群按照中共中央決定,前往湘鄂西組織工農武裝,開展游擊戰爭。下旬,在監利縣境內與賀錦齋、吳仙洲等領導的游擊隊會合,並同中共鄂中特委、石首縣委取得聯繫,發動了“年關暴動”。5月,...
農村革命根據地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的重要戰略基地,推動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入發展,而且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在隨後的革命戰爭中積蓄力量,壯大自己,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關於建設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指出: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創建的革命根據地,1928年6月,以磨盤山為中心的贛東北根據地初步建成。1928年1月,在以方誌敏為書記的中共弋橫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發動了江西東北地區弋陽,橫峰地區的農民起義,成立了弋陽縣工農民主政府和工農革命軍第二軍。1928年6月粉碎了弋陽等縣靖衛團的進剿,工農革命軍...
1934年5月至1936年1月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工農紅軍同黔東各族人民共同開闢了黔東革命根據地,在雲貴高原上豎起了第一面紅旗。建立背景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處於不利的形勢,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完全喪失,紅軍處於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紅三軍轉戰湘鄂川邊地區,數次準備建立根據地...
閩西革命老根據地包括龍巖(現改為新羅區)、上杭、永定、武平、長汀、連城、漳平、明溪、清流、寧化等10縣(市、區)及平和縣的一部分。閩西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開展了蓬蓬勃勃的革命運動;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
渭北革命根據地從1931年5月創建到1933年8月遭敵殘酷圍剿失守,堅持紅色割據兩年多,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地方當局的反動統治,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及後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貢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渭北革命根據地的開闢和創建,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首次嘗試和實踐,是西北地區...
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贛蘇區紅軍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湘贛蘇區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位於贛江以西,是中央蘇區的戰略翼側。在中央蘇區紅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期間,湘贛蘇區紅軍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過境的國民黨軍,配合...
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鬥了13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黨內的指導地位,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西柏坡 地區介紹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 時間:1948年5月 主要建立人物: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 概述信息...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紅軍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1930年11月至1931年4月,國民黨軍以6個師又7個旅,先後向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第二次“圍剿”。此時,紅二軍團(後縮編為紅三軍)正遠離革命根據地處於外線作戰中。中共湘鄂西特委領導紅軍獨立團和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殲...
各地方武裝的積極游擊活動,牽制了敵人的力量,對主力紅軍同敵正規部隊作戰起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使根據地的游擊戰爭真正成為廣泛的人民戰爭,為創建鄂豫陝蘇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貧苦農民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死對頭,是土地革命的積極擁護者,他們在蘇維埃政府組織下,同地主豪紳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鎮安縣白塔區花水河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
紅軍烈士紀念亭,也稱為五角亭,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紅軍指戰員而建造的。紅軍烈士紀念亭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籌建,錢壯飛設計,梁柏台擔任工程指導。1933年8月1日開始動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個亭子仿古建築,雅典美觀、古色古香。1934年10月,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
贛東北蘇區(以後發展成為“閩浙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也被譽為中央蘇區有力的右翼和東北屏障。根據地的創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方誌敏受黨的委派,以全國農協特派員的身份,於9月由南昌回到江西省東北部的弋陽、橫峰地區,與邵式平、黃道等建立了20幾個黨支部,恢復了20多個農民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