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農村建立的有紅色政權、開展武裝鬥爭的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村根據地
- 別名:蘇維埃區域
- 起止時間:1927-1949
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農村建立的有紅色政權、開展武裝鬥爭的地區。
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農村建立的有紅色政權、開展武裝鬥爭的地區。歷史沿革農村革命根據地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開始逐步建立的。當時,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力量,...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與此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簡稱革命老區或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實踐。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國中國,已經具備以鄉村戰勝...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起點。引證解釋 1927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領保留下來的部隊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第一塊根據地。總結革命鬥爭的經驗,分析中國革命的特點,毛澤東最早認識到,只有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才是中國革命...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隊伍和湘南起義中組織的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創建了中國第一支工農紅軍,並進一步擴大了井岡山...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關於動員和武裝人民民眾進行人民戰爭的觀點。意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廣泛地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民眾。1930年10月,毛澤東在《興國調查》一文中,以“農村軍事化”(《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第175頁)為題,專門論述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建設問題。...
根據地一般是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如在革命過程中,為了最終取得勝利而建立戰略基地,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來源出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歷次革命戰爭中,一貫重視建立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於1927年10月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1929...
農村革命根據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的戰略基地,是進行人民戰爭的必要條件,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前進基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占據著中心城市,廣大農村是反動統治的薄弱環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為了堅持長期鬥爭,積蓄並擴大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
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我黨較早創建而又比較鞏固的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經歷了一個由弋橫而信江,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贛,由閩浙贛而閩浙皖贛的發展過程。它地跨閩、浙、皖、贛四省邊區。這塊根據地的蘇區和游擊區先後波及72個縣,蘇區人口100多萬,游擊區人口2000多萬。193...
土地村位於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分鹽鎮洪湖岸邊。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洪湖革命根據地著名的革命老區村。地理環境 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1137人,耕地面積1189畝。1929年12月,由鄂西特委委員周小康領導,在監利縣分鹽土地嘴進行了鄂西第一個土地改革試點。土改工作隊將地主、漁霸們的財產、田地分給佃農和紅軍親屬。此後...
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地區建立和恢復黨的組織,團結改造地方武裝,發展革命力量,建立工農兵政府,領導農民分配土地,經歷“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兩次重大挫折和近百次大小戰鬥,打退國民黨軍閥多次進攻,逐漸擴大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創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中國革命以...
1931土地革命,農民土地所有制 路線: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響: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廣大貧僱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調動了他們革命的積極性 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1)進行根據地...
在這些著述中,方誌敏提出了一系列武裝革命的理論,包括發動民眾舉行武裝暴動、正確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及反傾向鬥爭、蘇維埃政權建設、紅軍的戰略戰術、開展民眾游擊戰爭、加強白區工作、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等等。這些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革命鬥爭實踐中的成果。新中國成立...
《東固革命根據地鬥爭史》是一本2022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吉安市青原區檔案史志館。內容簡介 東固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最早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實踐地。從1927年9月開始創建,直到1935年5月喪失...
其基本內容是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背景 1927年大...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民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27年9月秋收起義 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闢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1933年至1934年 ,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
六連嶺革命根據地位於海南萬寧。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地理位置 六連嶺位於萬寧市東北部30公里處。主脈從五指山來,支脈延伸到樂會、瓊東(今瓊海市)、定安、瓊中等縣境。嶺的半山腰有天造地設的天然石洞,可容百餘人,又有10畝寬平坦的天然操場,六連嶺山高林密,懸崖絕壁,有“一夫...
革命意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極其艱難曲折的道路。曾從最多時的近30萬人減少到約3萬人,但在戰爭實踐中鍛鍊出一支英勇善戰的新型人民軍隊,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指揮員,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形成了一...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贛南、閩西農民武裝暴動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贛粵邊、閩西等地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結束,前後經歷了10年之久。中央革命根據地波瀾壯闊的英勇鬥爭,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這一時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的率領下,與黔東人民共同開創的。時間的劃分,上限為紅三軍撤離彭水,西渡烏江向貴州轉移的1934年5月上旬開始,下限為1934年12月黔東特委、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堅持黔東根據地鬥爭失敗終止,歷時8個月之久。地域和範圍,它包括貴州...
堅持革命根據地建設,逐步從實踐到理論確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根本道路。成為了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圭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的主要標誌。本書全面地展示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的...
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孕育和檢驗。它產生和形成於井岡山鬥爭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同年10月,工農革命軍在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中嚴重受挫,毛澤東毅然放棄原定攻打長沙的計畫,改向反動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轉至井岡山地區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10~...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在武裝鬥爭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在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從實際情況出發,毅然改變了原定的進攻並奪取省城長沙的計畫,及時率領工農革命軍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軍,走上了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
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的主要宣傳口號之一。八七會議後,中共將“打土豪、分田地”確立為土地革命的核心內容。歷史背景 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明確提出沒收大中地主和一切所謂公產的祠族廟宇土地,分給佃農或無地農民,拉開了土地革命的序幕。隨後,...
三、黨的土地綱領的初步確定 四、“五卅運動”後共產黨人對農民問題的探索 第三節大革命後期對農民問題的認識 一、北伐戰爭與農民運動關係的認識 二、圍繞如何看待農民運動問題的激烈爭論 三、關於農民土地問題的尖銳鬥爭 第二章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第一節對農村、農民在革命中作用的認識與...
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創立與建設發展史,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力量的建設發展史,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建設發展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解放軍建設發展史。人民解放軍某一方面建設和工作的發展過程。如軍事工作發展史,組織編制發展史,後勤工作發展史,政治工作發展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把一支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建設成為具有無產階級性質、有嚴格紀律、同人民民眾保持密切聯繫的人民軍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軍隊建設是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和以運動戰為主的反對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的戰爭條件下進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
大柏地戰鬥,又稱“瑞金大柏地戰鬥”“大柏地之戰”“大柏地伏擊戰”,發生於1929年2月10日江西省瑞金市北部的大柏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場戰役。此戰,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利用有利地形,成功伏擊尾追之敵,殲敵國民黨軍劉士毅兩個團大部,俘敵800餘人,取得下山以來首次勝利,一改被動局面。陳毅稱之為“紅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