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根據地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起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革命戰爭根據地
  • 外文名:base areas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 所屬學科:軍事
  • 提出者:毛澤東
  • 所屬分支:軍事思想
1927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領保留下來的部隊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第一塊根據地。總結革命鬥爭的經驗,分析中國革命的特點,毛澤東最早認識到,只有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才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為此,毛澤東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對根據地建設在中國革命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闡述。1928年11月,他在《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具備下列條件:有很好的民眾;有很好的黨;有相當力量的紅軍;有便利作戰的地勢;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毛澤東指出:“如果革命的隊伍要準備積蓄和鍛鍊自己的力量,並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鬥,那就必須把落後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藉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藉以在長期戰鬥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35頁)到193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先後在全國十幾個省區創建了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其中,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包括福建、江西兩省21個縣,約250萬人口。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為革命積蓄了力量,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
實踐證明,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反映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然而,由於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者看不起農村革命根據地,認為毛澤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實踐是“農民意識的地方觀念與保守觀念”,推行錯誤的路線,結果,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戰爭遭受嚴重挫折,紅軍被迫離開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