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廣東省海豐陸豐地區 亦稱海陸豐蘇區。1927年東江地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領導9月7日農民起義後,又於10月30日領導由南昌起義軍第24師餘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 2師和農民自衛軍及農民民眾,再次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海豐陸豐兩縣 全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 類別:根據地
  • 地點:廣東省海陸豐地區
  • 成立時間:1927年11月13~16日
地理位置,發展經過,歷史地位,影響,起落過程,

地理位置

位於廣東省海豐陸豐地區。亦稱海陸豐蘇區。

發展經過

1927年11月13~16日,陸豐縣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陸豐縣蘇維埃政府。11月18~21日,彭湃主持召開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海豐縣蘇維埃政府。隨後,兩縣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鎮壓反革命分子,鞏固蘇維埃政權,擴大農民自衛軍,支援工農革命軍作戰,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擴展到普寧、惠來、潮陽、豐順、五華、紫金、惠陽等縣境。1928年1月,廣州起義軍一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4師進入汕尾市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彭湃彭湃

歷史地位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立的一塊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它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占據了很多個第一:
1、在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較早地發動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起義,
2、第一個召開了縣級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
3、最早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創造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在革命鬥爭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影響

當時,中共廣東省委和中共中央多次發出號召,要求各地學習海陸豐的經驗。1927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在第25號通告中,就要求各地對“海陸豐土地革命的經驗廣為宣傳,以鼓勵農民勇氣”。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指示湖南省委:“應在湘贛邊境或湖南創造一個深入土地革命的割據局面——海陸豐第二”。
1928年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決議案中進一步指出:“海陸豐政權之豐富材料,它的勝利,它的經驗,應當充分運用到一切農民暴動中去”,“中央及地方都應在自己的報紙、雜誌、傳單、宣言中運用廣州及海陸豐暴動的材料”。同月,中共中央在致廣東省委的信中再次要求:“軍委對於工農革命軍及工農武裝的組織編制和擴大作戰計畫均宜根據海陸豐及廣州暴動的經驗有個切實而具體的討論。這個從事實中得出的結論和方法,不僅對於廣東省有莫大的貢獻,便對其他各省亦會發生同樣的作用”。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著作中,也充分肯定了海陸豐的經驗和做法。隨著中共廣東省委編寫的《海陸豐蘇維埃》小冊子在全黨的發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影響就更大了。

起落過程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範圍,包括海豐、陸豐兩縣,後期還包括惠陽、紫金部分山區。這塊根據地經歷了兩度起落的歷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三次起義和根據地初創階段(1927年5月至11月)。1927年4月15日,統治廣東的軍閥繼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廣州汕頭等地發動反革命大屠殺。中共海陸豐地委面對嚴重局勢,決定武裝起義,成立東江特委和海陸豐救黨運動大同盟,作為起義的指揮機關。 5月1日凌晨,海豐、陸豐兩縣同時起義。農軍統一行動,包圍縣、區公署,收繳槍枝、逮捕反動派。當天,海豐、陸豐分別舉行紀念"五一"民眾大會,宣布成立縣臨時人民政府。5月9日,軍閥部隊三個團先後進攻海陸豐,經過激烈戰鬥,起義民眾主動撤出兩縣城。雖然起義部隊占領縣城只有十天,但這是反革命政變後我黨領導的最早的一次軍事行動,它公開打出了武裝起義旗幟,揭開了海陸豐武裝鬥爭的序幕。7月,敵軍三個團撤走,適值夏收季節,海陸豐地委作出堅決抗租,推動武裝鬥爭的決定。在黨的領導下,抗租運動遍及農運基礎良好的鄉村,從武裝截擊收租,發展到攻打區鎮守敵,農軍逐漸控制了海豐的赤石、公平、梅隴,陸豐的新田、金廂等區,成為游擊活動的依託。 8月下旬,收到省委改組和中央八七會議檔案,海陸豐革命鬥爭方向進一步明確。此後,海陸豐地委改組為海陸豐縣委,成立了海陸豐暴動委員會。為策應南昌起義軍人粵,縣委決定舉行海陸豐第二次武裝起義。9月8日,農軍攻占陸豐縣城,15日占領海豐。兩縣克復後分別成立工農臨時革命政府,區、鄉由農民協會接管政權。當時,海陸豐縣委已認識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需要建設根據地以作長期武裝鬥爭,所以把繳獲的大批物資運往兩縣山區,重點建設海豐、陸豐、惠陽三縣交界的黃羌、激石溪、中洞一帶山區根據地。9月25日,敵軍一個團入侵,農軍主動撤出兩縣城。接著,廣東省委派黃雍到海豐山區成立了東江革命委員會。 南昌起義軍入粵,於10月3日在流沙遭到嚴重挫折。散失部隊失去聯繫,先後進入陸豐境內。南昌起義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聶榮臻彭湃林伯渠惲代英吳玉章李立三譚平山等抵達陸豐,在當地黨組織和民眾掩護下,許多領導人和起義官兵先後離開海陸豐渡海去香港和上海。葉挺部二十四師一千三百餘人在董朗率領下於10月7日進入陸豐激石溪,9日,進入朝面山。黨以東江革命委員會名義對這支部隊進行了整編,隨後接南方局指示,部隊改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11月,正式建立師部,董朗為師長,顏昌頤為師黨代表,下轄第四團及由海陸豐工農革命軍編成的第五團。 10月下旬,海陸豐縣委根據廣東省委關於利用廣東兩派軍閥公開衝突之機開展暴動的指示,決定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為適應鬥爭形勢,原海陸豐縣委撤銷,分別建立海豐、陸豐縣委。11月1日,我軍克復海豐縣城,5日,克復陸豐縣城。
(二)建立蘇維埃政權和擴大根據地階段(1927年11月至1928年2月)。第三次起義勝利後,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彭湃兼任了新建立的中共東江特委書記,著手進行工農蘇維埃政權的籌備工作。11月13日、18日,陸豐、海豐分別召開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各開四天,正式成立了海豐、陸豐兩縣蘇維埃政府,城鎮及各區蘇維埃政權也先後成立。海豐全境,陸豐除一個鄉外,均屬蘇維埃政權管轄之下,兩縣共有人口七十餘萬。 1928年1月3日,東江特委在海豐城召開東江農民代表大會,到會的有海豐、陸豐、惠陽、紫金、五華、潮陽、惠來等縣代表。這次代表會動員部署了東江大暴動。1月5日大會閉幕時,適值廣州起義失敗後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在葉鏞、袁裕(袁國平)、徐向前等率領下抵達海豐城,這使東江大暴動增加了一支有生力量。此後,在海陸豐工農武裝配合下,二師向西北惠陽、紫金、五華發展,四師向東南普寧、惠來、潮陽發展,從而使以海陸豐為中心的東江西南部蘇維埃區域得到迅速擴大。
(三)首次反"圍剿"及堅持根據地鬥爭階段(1928年3月至1929年1月)。1928年2月,李濟深、張發奎兩派軍閥混戰結束,李濟深的廣東政權得到暫時穩定。李濟深集中陳濟棠、鄧彥華、黃旭初三個師,及四艘兵艦分四路進攻海陸豐。2月29日、3月1日,陸豐城、海豐城相繼被攻陷。紅二師、紅四師和海陸豐工農武裝曾多次反攻,反覆爭奪區鎮,終因敵我力量懸殊,損失很大。3月中旬,紅二師、紅四師撤往惠來。東江特委主要領導成員彭湃、鄭志雲等同志到惠來領導鬥爭,牽制海陸豐敵軍。但二、四師在普寧、潮陽一再受挫,只得撤回海陸豐山區。廣東省委為改變海陸豐的不利形勢,於4月中旬派趙自選、張善銘等同志到海豐,成立海陸豐總指揮處,調集兵力於5月3日反攻海豐城。因配合有誤,此役沒有達到預期目的。6月,以楊望同志為首的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暴動委員會成立,領導夏收鬥爭,但形勢已經日益嚴重。紅軍在根據地迂迴游擊,8月,紅四師師長葉鏞同志不幸被捕犧牲,徐向前同志接任師長。敵軍繼續殘酷"圍剿"根據地。在半年時間內,根據地的黨、政、軍幹部、戰士及海陸豐革命民眾犧牲了五、六千人,其中有省委領導人張善銘、趙自選同志,東江特委委員楊望、林鐵史、張威同志。在大南山的東江特委書記彭湃同志8月下旬奉命離開東江,代書記鄭志雲同志於同月在惠來犧牲。10月,以陳舜儀為書記的中共海陸惠紫臨時特委成立。考慮到紅軍二、四師只余幾百人,且多數傷病,經省委同意,特委成立了專門機構,輸送紅軍去香港就醫,或轉移各地參加革命鬥爭。此後半年,包括二師師長董朗、四師師長徐向前、黨代表劉校閣等同志先後撤離海陸豐。
(四)重建紅軍,割據邊區根據地階段(1929年2月至1932年3月)。1929年2月,廣東省委派陳郁同志到海陸豐山區參加海豐、陸豐、紫金三縣黨代會,傳達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省委擴大會議精神。此後,在黨的六大方針指引下,海陸紫黨組織穩紮穩打,積極渡過困難時期。3月,蔣介石與桂系軍閥戰爭爆發,陳濟棠取代了桂系李濟深在廣東的統治。蔣桂戰爭爆發後,駐海陸豐的敵十六師調走,反動勢力頓呈薄弱。9月,海陸紫特委在省委指示下重新組建紅軍。10月,在海豐朝面山正式成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十七師第四十九團,團長彭桂,政委黃強,下轄三個營,不久發展到一千多人。四十九團發展游擊戰爭,轉戰海豐、陸豐及惠陽廣大區域,開闢了海豐、陸豐及惠陽、紫金四縣邊區根據地。1929年冬,海豐、陸豐兩縣蘇維埃政府在根據地恢復活動。1930年春,海豐、陸豐兩縣蘇維埃政權之下的人數達三十餘萬。海陸豐人民迎來了第二個革命高潮。 1930年夏,立三"左"傾錯誤影響到海陸豐。紅軍熱衷於攻打城市,部隊和根據地都受到損失。10月,海陸紫特委併入東江特委。11月初,南方局派李富春同志到大南山召開閩粵贛邊區黨代會,傳達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結束立三"左"傾錯誤。會後,東江特委撤銷,分設西南、西北分委。在西南分委領導下,海豐、陸豐、紫金合併為海陸紫縣,成立海陸紫縣委、縣蘇政府。同時,省委將東江紅軍改編為第六軍第二獨立師,師長彭桂,政委黃強,下轄兩個團,原四十九團編為第一團,彭桂、黃強分別兼任團長、政委。為使海陸紫與大南山根據地連成一片,1931年1月劃陸豐東南部六個區與惠來邊界一個區為陸惠縣,隨後成立了陸惠縣委、縣革委。5月,西南、西北兩分委撤銷,恢復東江特委。在結束立三錯誤路線後,紅軍和根據地逐漸恢復,並有新的發展。
(五)再次反"圍剿",軍事鬥爭失利階段(1932年3月至1934年)。1932年,廣東的反動統治趨於穩定,他們集中兵力大規模進攻紅色區域。春末,張達師及張瑞貴師一部進八海陸豐,瘋狂"進剿"、"清剿"、"屯剿"。另方面,王明"左"傾路線在前一年的夏秋間貫徹到東江,錯誤路線執行者大打所謂AB團、社會民主黨,使海陸紫、陸惠地區的反"圍剿"力量受到嚴重削弱。隨著敵軍在根據地周圍構築封鎖線,村莊被毀,民眾被殺或被趕走,我軍的活動十分困難。1933年春,紅一團挺進紫金受挫,撤回海陸豐山區分散堅持鬥爭。1934年,海陸豐邊界赤衛隊被圍失利,海陸豐人民武裝鬥爭便暫告停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