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工作基本規程編輯

《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於1998年由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司以圖管字(98)第98號檔案下發執行。《規程》在編輯出版領域經過十多年的套用,在規範編輯工作及保障圖書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書工作基本規程編輯
  • 檔案編號:圖管字(98)第98號
  • 發布時間:1998年
  • 發布單位: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司
內容,總述,信息,選題,組稿,審稿,加工整理,整體設計,發稿,校對,質量檢查,圖書宣傳評介,編務工作,改版一點意見,指導性原則,通適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系統性原則,

內容

總述

1.1我國的出版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如此。編輯工作的質量決定出版物的質量,是實現圖書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市場對編輯工作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編輯工作既要適應市場,以多方面、多層次的優質出版物滿足讀者需要;又不能片面地追逐市場,以市場為惟一導向,降低工作的要求和出版物的品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探索出版業發展的規律,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1.2編輯工作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傳播和積累一切有益於提高民族素質、有益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豐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落實編輯工作的方針、任務,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要講政治,樹立全局觀念,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輿論環境。
1.3編輯工作不是簡單的技術工作,有其自身的規律。編輯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要在選題、組稿、審稿、加工整理、整體設計等編輯實踐中總結探索它的規律性,並以此指導實踐活動。如此循環往復,逐步建立和完善編輯學理論,才能使編輯工作不致成為盲目的實踐,而成為自覺的創造性勞動。
1.4編輯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環節相互聯繫、制約和促進,具有嚴密的整體性,而每一環節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各環節中有許多工序,相互之間同樣具有制約性和相對獨立性。一個環節、工序的工作影響著另一個或幾個環節、工序乃至全部編輯工作。這就既要從巨觀上把握編輯工作的整體性,又要在微觀上抓好每一個環節、工序的工作,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係。要用嚴密的制度規範各自的職責和相互關係,使整個編輯工作協調一致,高效率運轉。
1.5編輯工作是一項高尚、光榮的職業,又是艱苦、細緻的勞動。編輯人員要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包括無私奉獻的品德,開拓進取的精神,敬業樂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廉正奉公的精神,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苟的作風。編輯人員還要具有廣博的學識和專業修養,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並不間斷地學習和汲取新的知識,以適應現代編輯工作的需要。編輯工作不單純是個體作業,它是個體和集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結合,每項成果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因此,做好編輯工作,不僅要有一批人才,有一支優秀的編輯隊伍,同時要有集合人才的凝聚力,組成團結和諧的編輯工作的集體。
1.6編輯人員和作者的關係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係。編輯人員必須依靠作者,尊重作者,與作者建立真誠的友誼。出版社要以自己的出書特色、優勢和堅持不懈的工作,發現、吸引和團結作者,形成一支優秀的作者隊伍。它同一支優秀的編輯隊伍相配合,是出版優質高效圖書的基礎。
1.7編輯人員要真誠地為讀者服務,廣泛地、經常地徵求讀者意見,同他們保持密切聯繫。在工作中要為讀者著想,注意各層次讀者不同的閱讀需要和閱讀興趣,充分滿足讀者的正當讀書要求,引導和提高他們的欣賞趣味和鑑賞能力,從而在出版社周圍形成一支穩定的讀者群。
1.8在高新科技條件下,編輯工作手段日趨現代化,電腦及信息網路與編輯工作各環節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因此,編輯人員要能熟練使用電腦,掌握電子知識,懂得使用各種軟體,並注意研究解決編輯工作套用高新科技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信息

2.1信息是選題之源。選題不是來自閉門造車,而是來自對信息的廣泛收集、積累和提煉、研究。耳目閉塞,不可能做好編輯工作。當今社會信息急劇增加,瞬息萬變,更要重視信息工作。出版社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收集、存儲信息,為策劃、論證選題和整個出版工作服務。
2.2信息是一項經常性的基礎工作。要從各個出版社的出書範圍出發,收集國內外同行的編輯出版信息,有關的科研、著述及作者信息,本社及同行的圖書銷售信息,社會調查及統計資料信息,優秀圖書編輯出版信息,專家對本社出版圖書評價及讀者需求信息。總之,一切為編輯工作所需的信息,都要收集、存儲,並及時補充,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編輯出版信息庫。
2.3出版社一定要有資料室。資料室要為編輯工作服務。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黨中央、國務院公開發表的檔案,法律、法規(包括新聞出版工作曲;法律、法規),標點符號及計量單位等國家標準,重要古籍和中外文工具書,與本社專業分工有關的重要著作和專業工具書,以及編輯人員需要閱讀、查詢的其他書報刊,都應儘量備齊。有條件的出版社可將有關資料輸入電腦,以便檢索。
2.4收集信息要多渠道、多方位。編輯和其他人員參加國內外書市、書展、考察和學術活動,調查研究和參與圖書銷售,開會和與作者交談,以及閱讀書報刊所獲取的信息,都要形成文字並輸入電腦存查。此項工作宜形成制度。
2.5信息要鑑別和不斷篩選,去偽存真、棄舊續新。對數據要進行比較和核實,選用權威性機構和著作的材料,使決策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定量分析基礎上。信息要開發利用,如開會發布、分析信息、編髮信息資料等。
2.6信息貫穿編輯工作的始終。無論選題、組稿、審讀、加工整理及後續工作,都不能離開對信息的積累、研究。編輯人員要關心天下大事,多走、多聽、多讀、多記,隨時注意收集信息,使自己耳聰目明、頭腦敏銳,並充分利用信息不斷改進編輯工作。
2.7建立信息網路。在出版社內部及本地和外地同行之間,可以形成電腦區域網路和遠程網路,及時交流信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選題

3.1選題源於信息,但信息不等於選題。選題是對準備出版的圖書的構思和策劃,是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一定時期的形勢、任務,以及各個學科的研究狀況和產業發展狀況,對信息提煉、集中、升華的結果。編輯人員的構思和策劃,對於制訂選題和選題計畫是十分重要的。單個的和系列的選題,是編輯構思和策劃的產物;年度的和長遠的選題計畫,是社長、總編輯總體構思和總策劃的產物。成功的選題策劃,是出版優質高效圖書的基礎,同時又反映了編輯人員自覺的創造性勞動。因此,積極主動地策劃選題,是各級編輯人員的一項基本職責。
3.2選題是對文化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出版什麼圖書,不出版什麼圖書,反映了編輯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文化修養。精神生產的基本要求是創新。要使圖書受到讀者歡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須重視選題的最佳化,使選題具有特色,避免平庸重複。選題還必須體現出版社的專業分工,遵守新聞出版署核定的出書範圍和有關規定。要注重抓精品,每年策劃出版一批高水平的圖書,包括優秀的普及讀物。
3.3選題不能只是一個題目,它一般應包括提出的依據,國內外有無同類的圖書,有關學術界或行業的研究狀況,本選題的大致內容、題材及特色,主要讀者對象及市場需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預測,擬約或已有作者狀況等。對於選題申報表的各項要求,都要逐項填寫,越具體越能反映提出者對選題的把握程度。如果是一套叢書,則要求有一個詳細、具體的編輯方案,除上述內容外,還要有叢書的規模、體例,各分冊的聯繫,主編狀況,專家及有關方面意見等。制訂叢書選題計畫宜作社會調查研究,並要有記錄或報告。
3.4選題和選題計畫必須經過論證。這是因為單個的和系列的選題以及年度的和長遠的選題計畫,是一種重大的出版經營決策。選題的優劣,不僅影響圖書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出版社的成敗興衰,須慎重對待。要對選題和選題計畫進行多方面的論證。既要從微觀上論證選題的可行性,又要從巨觀上考慮各類選題的合理結構。論證會由社內各方面的代表參加,充分討論,開展質疑和答辯。論證會要成為一次科研鑑定會,要有會議記錄。選題提出者要根據論證意見修改、充實選題設計。有些選題還要請社外專家論證。論證也許要進行多次,使選題的最佳化和可行性更有保證。
3.5選題必須經過審批。選題經過論證以後,還要由社長、總編輯和副總編輯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同討論。因為不論是分管哪方面工作的成員,不能不過問選題,社長、總編輯只有掌握全部情況,對選題的決策才會是科學的和民主的。出版社年度選題計畫要報送主管部門審批。對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統戰、宗教、民族等敏感問題和其他需巨觀調控的選題,按照規定還要專項報有關領導部門批准。
3.6年度和長遠選題計畫的制訂,是一個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多次反覆形成共識的過程。先由社長、總編輯提出出書的指導思想、重點、結構等方面的要求,再由各編輯部門提出具體選題,經過反覆討論,最後形成選題計畫。年度和長遠選題計畫要體現出版社的特色、優勢和重點,要最佳化結構,不能是沒有明確指導思想的選題匯集。要注意上下年度計畫之間和長遠選題計畫之間內容的銜接和歷史連續性,體現出版社的特色定位。要讓全社職工都知道選題計畫的內容和要求,使人人都為實現選題計畫盡力。
3.7年度選題計畫既包括新書計畫又包括再版、重印書計畫,兩者要保持合理的比例。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考慮增加新書品種,不宜過分追求新書品種逐年增加。要努力提高圖書質量,以增加再版、重印書的比例。

組稿

4.1組稿同選題密切相關。選題有些由編輯人員提出,有些由作者提出3年度和長遠選題計畫中,有些已有作者,有些則要物色作者。把組稿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是要強調組稿是一項有計畫、有目的、有組織的工作,以便通過組稿,補充、修改和落實選題計畫。好的選題沒有合適的作者,就難以體現編輯思想,產生應有的效果。
4.2組稿應有準備。事先要了解選題的要求、閱讀有關資料、調查研究和向有關專家請教,對書稿的內容、題材、規模和讀者對象等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向作者提出寫作要求,並徵求作者的意見。經過充分協商後形成共識。
4.3作者要選準。不僅要了解作者的學識水平、專業修養、治學態度、語言文字功底,還要了解作者是否適合承擔此項寫作任務,對本選題涉及學科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特定讀者對象是否熟悉。一般可通過閱讀作者論著和有關專家推薦選定。作者選擇不準,好選題不一定能成為好書。
4.4審讀寫作提綱和試寫(試譯)稿。寫作提綱要明確具體,有章節安排、主要論點和資料來源,不能只是書稿的內容簡介,而應是書稿的框架。試寫(試譯)稿則要能基本反映書稿的質量和面貌。責任編輯要認真審讀寫作提綱和試寫(試譯)稿,複審和終審人員也要參與審讀、討論。經過審讀並與作者商量修改寫作提綱和試寫(試譯)稿後,書稿質量就有了初步保證。在寫作過程中要與作者經常聯繫,了解寫作進度。
4.5交稿要求書寫清晰,稿面整潔;語言文字、標點符號使用規範;數字、計量單位用法符合規定;引文、數據經過核對,註明出處和參考書目;體例一致,篇、章、節安排協調。可從各類圖書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一個《交稿須知》,在編寫前向作者提出。眾手合成的書稿,應由主編或專人負責統稿。交稿如是列印稿,字號不能小於五號,行距要寬鬆;如是軟碟,要附有列印稿,其錄入時的編輯排版系統要與出版社編輯排版系統相一致。
4.6簽訂出版契約,書稿經出版社同意接受出版後,要按照《著作權法》簽訂圖書出版契約。不簽訂契約,不利於保護作者和出版者的權益,不利於加強出版管理和著作權管理及促進出版繁榮。在契約約定期間,出版社享有專有出著作權,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契約期滿後經協商同意可以續訂。

審稿

5.1審讀活動貫穿出版工作的全過程。在選題、組稿過程中的審讀是事先審讀,圖書出版後的成書質量檢查是事後審讀。作為編輯工作一個階段的審稿,是對書稿整體質量的全面審讀,旨在對書稿作出基本評價,決定取捨,並對有修改基礎的書稿提出修改建議。審稿的基本職責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按照出版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對書稿進行評價、選擇和把關,以促進優秀圖書的出版,防止有害讀物流入社會。
5.2審稿是編輯工作的決定性環節。寫成的書稿只有經過審稿決定採用才能傳播和發揮效益。審稿是一種對書稿進行科學分析判斷的理性活動。它不同於對圖書的瀏覽和閱讀,不是根據審讀者個人的觀點和愛好情趣決定取捨,而是代表社會和讀者對書稿作出的理性判斷。它也不同於研究者對研究資料的閱讀,而是從出版專業的角度,對書稿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全面反覆地進行審視,以作出取捨的正確判斷。即使是名家的書稿,也要認真審讀。輕視、放鬆甚至放棄審稿,無異於放棄編輯責任、取消編輯工作。審稿與加工整理相互聯繫又各有分工,一般應先審稿,經確認採用後再加工整理。
5.3審稿堅持三級審稿制度,即責任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複審,社長、總編輯(或由他們授權的具有正、副編審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終審。三級審稿缺一不可。因為只有經過多人多次審讀,才能使認識深化,判斷符合書稿實際。在三審過程中,始終要注意政治和政策性問題,同時切實檢查書稿的科學性、藝術性和知識性問題。三審的要求各有側重。初審是三審的基礎。要堅持責任編輯制度。一般由具有編輯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或具備一定條件的助理編輯人員擔任責任編輯。責任編輯必須逐字逐句地認真審讀全稿,對書稿的政治傾向、思想品位、學術或藝術價值、科學性、知識性、結構體例、文字水平等各個方面進行把關,對其質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評價,並提出取捨意見和修改建議。複審應審讀全部書稿,並對書稿質量和初審報告提出意見,作出總的評價。終審根據初審複審意見,主要負責對書稿內容,包括思想政治傾向、社會效果、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規定等方面作出評價,如果書稿涉及敏感問題,選題屬專項報批的,初審和複審意見不一致的,終審者也應通讀書稿,在此基礎上,對書稿是否採用作出決定。有些重要的書稿可由比較多的人審讀、討論。有些本社難以判斷的專業性很強的書稿,經過社內審讀後,還需請社外專家審讀。翻譯書稿要由有關的外語專家校訂。
5.4審稿要注意政治。書稿中凡涉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評價,國家法律,國界、政治、軍事、外交、統戰、宗教、民族、保密等重大問題,以及涉嫌宣揚淫穢色情、封建迷信、荒誕無稽等內容的,不論明顯的或隱性的,均須認真審讀,慎重對待,提出處理意見。屬於按規定需報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審定的書稿,須履行專題報批手續。其一般程式是:先由出版社寫出申請報告和對書稿的審讀意見(寫明沒有把握要請示的問題),連同書稿一併報主管部門;主管部門經審讀如認為有出版價值,再寫出申請報告,連同出版社的報告、審讀意見和書稿一併報新聞出版署;新聞出版署審核後決定是否出版,或先送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查,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出版。
5.5審稿時要注意發現和積極支持學術上有創見、藝術上有創新、勇於探索、發揮獨創精神的著作和作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鼓勵不同論點的學術著作和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文藝創作。編輯人員要具有膽識和慧眼,積極扶持新人和有創見的著作出版,使人才脫穎而出,使有價值的著作不斷出現。有些書稿有一定價值,但不宜公開發行,可採取內部發行,供有關讀者閱讀參考。
5.6審稿方法因作者水平、書稿質量情況而異,一般要把握書稿整體,採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衡量一部書稿的思想、科學價值,要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黨的方針、政策看觀點,對比同類著作看特色,對比學術爭鳴看創見。同時,分析書稿整體與部分的聯繫,主題思想的發展脈絡,內容的主次關係,敘述的連貫性,以及說理是否充分,論據是否可靠,結論是否正確,思想表達是否清楚,體例規格是否一致等。然後對書稿的優缺點、質量進行綜合思考。不僅要對書稿的整體內容,全面地進行綜合思考,還要對影響本書稿出版的社會因素,如出版管理規定、政治環境、社會影響、市場變化等,進行綜合思考。最後將比較、分析、綜合的結果加以歸納,對書稿作出基本評價。譯稿的審稿包括原著內容和譯稿質量兩方面,二者都不可忽略。審讀譯稿可採取“對讀”和“通讀”相結合的方法。“對讀”是從譯稿的前、中、後部分抽查若干段落,對照原著審讀。
“通讀”是脫離原著審讀譯稿一部分,發現問題再核對原著。不僅要檢查正文,還要抽查注釋、引文等輔文。
5.7審讀意見書是衡量編輯人員對書稿內容質量掌握程度的標尺。一般地重複書稿內容,加上空洞的評語,主要是由於沒有認真審稿或不重視寫審稿意見書。審稿意見書應有比較深入的分析和論述,不過與一般圖書評介不同,它更帶出版專業性。初審意見書一般包括選題、組稿情況,書稿特點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介紹,對觀點、論證的評價,對結構、體例、語言文字質量的看法,對書稿的取捨意見和修改建議等,有專家意見的可附上。初審意見書要儘可能詳盡。複審、終審的意見書文字不一定很多,但要明確回答初審提出的問題,是對書稿的鑑定書。
5.8對於需退修的書稿,要將意見綜合向作者反映。重大的增刪和篇、章、節調整,一些重要觀點和原則性的修改意見,要同作者協商,特別是學術觀點,要尊重作者意見,避免強加於人。涉及內容的重要修改由作者動手,有問題儘量提請作者解決,避免編輯在加工整理時大動。書稿不符合“齊、清、定”要求,應在退修過程中解決。修改意見和作者意見都要有書面記錄,以備加工整理時查閱和歸檔。經過退修的書稿同樣要進行三審,寫出審讀意見。編輯人員應在退修過程中加強與作者的聯繫,使書稿修改後符合出版要求。經作者授權,責任編輯可以對書稿進行修改,但重大修改要經作者同意。
5.9經審讀或退修不符合出版要求的書稿,要區別不同情況,採取妥善的方式退稿。如系約稿並訂有出版契約的,應按契約支付一定酬金;如系投稿且末退修和簽訂出版契約的,可不支付酬金。但不論哪種情況,都要向作者誠懇地、恰如其分地說明退稿原因,並退還全部原稿。原稿污損、不全或丟失的,要支付賠償費。

加工整理

6.1加工整理是編輯工作不可缺少的環節。經過審稿決定採用的書稿,在內容、體例、引用材料、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等方面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加工整理,使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通達,邏輯更嚴密,消除一般技術性、常識性差錯,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並符合排版和校對要求。此項工作可由責任編輯擔任,亦可設定專門機構或配備專人負責。加工整理較之前階段的審稿,更為深入具體,要求認真細緻,一句一字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過一個疑點。
6.2加工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修飾,即對文字作修改潤色,使表達準確;改錯,即改正不當提法和錯別字等;校訂,即根據可靠資料,訂正引文、事實、數據等方面的差錯;增刪,指經作者授權所作少量的內容增刪;整理,指為使書稿符合排版要求而進行的技術性加工,包括統一體例、用字用語、書寫格式,描清字元,標註說明有關事項,保持書稿整齊清潔等;寫輔文,如內容提要、出版說明、編者注等。根據書稿情況,還可以採用其他一些方法。不論哪種方法,對書稿內容的改動都要徵得作者同意。
6.3加工整理應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標準,如GB3252—92《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音拼寫法》、《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GB8170—87《數值修約規則》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GB3101—93《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12450—90《圖書書名頁》等等。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編輯出版常用國家標準》,編輯人員應人手一冊,以備查檢。
6.4篇、章、節、目層次及體例的加工整理。論文集、集體寫作的作品、大型工具書、叢書類書稿,往往出現前後不一、層次不清、目錄正文不符、技術規格混亂等問題,需統一規範整理。
6.5人物、事實、時間和引文的核對。人名容易混淆,事實敘述容易有出入,時間容易顛倒,特別是引文容易出錯。加工整理時,要根據國內外有定評的工具書及原著檢查,有不同版次的應依據最新版本。書稿引文要有注釋,弓I同一種書的版本應當統一,注釋的版式、格式、注碼符號及其位置應當統一。編輯要有一定的版本目錄學知識,懂得如何使用工具書,以便查對。
6.6語言文字、標點符號的檢查。不規範的字和錯別字及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要加以改正,難以辨認的筆畫要描述清楚;數字用法要按照國家標準核改;對所引外文要進行核對,人名、地名譯法要加以統一規範,將手體改成印刷體;漢語拼音要注意遵守拼寫規則;成語典故應加核對。
6.7邏輯推理的檢查。概念、判斷的使用是否正確,論證是否恰當,觀點材料是否統一,論述有無自相矛盾之處等,都要注意檢查改正。
6.8插圖、表格、符號、計量單位的檢查。對科技讀物尤應注意核改。插圖要繪製準確,縮放比例要恰當。要注意檢查表格中的文字、數據和百分比,這些方面往往容易出錯。一些已經廢止使用的計量單位要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編輯人員應熟練掌握有關規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不懂的地方可查規定。使用統計數字,特別是國名、地名、單位名涉及政治問題,必須仔細核對,採用法定的稱謂,避免出現政治差錯。
6.9參考文獻、注釋、索引等輔文的檢查。要對照正文核對有無脫漏和是否一致,注釋內容有無問題,互見處有無矛盾,著錄格式是否規範等。參考文獻最好請作者提供部分原作,便於核實。
6.10加工整理過程中發現和改正的問題要載入記錄表,一是送複審、終審、作者審核認可,避免漏改和誤改;二是便於積累資料,總結經驗;三是作為考核工作的依據。
6.11軟碟的加工整理。目前我國出版社大都是在隨附的列印稿上進行加工整理,然後輸入電腦;少數直接使用電腦加工整理書稿的,會出現原稿和修改內容混淆不清,責任不明,差錯難以記錄等問題。可將編輯加工前的書稿和編輯加工後的書稿,分別加以複製,製成硬拷貝,妥善保留備查。

整體設計

7.1整體設計是圖書外部裝幀和內文版式的全面設計,包括封面及其附屬檔案、正文及輔文。以及開本、裝訂形式、使用材料等設計,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設計質量是圖書整體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7.2圖書的整體設計是一門藝術。它要運用形象、圖案、色彩等藝術手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與物資材料,反映書稿的內容、氣質和風格,體現出版社的風貌和特色;同時具有實用性,字型字號、書名字大小、書脊設計等,都要為讀者、發行者著想。整體設計同樣是一種創造性勞動。
7.3整體設計要有總體構思和方案。隨著讀者審美情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意識逐漸滲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方面.藝術和實用結合日益緊密,圖書整體設計要適應這一趨勢。封面設計是整體設計的重要方面,電腦設計已擺脫傳統設計的局限,給設計者以充分發揮智慧和藝術想像的自由,創作出各種風格的作品。版式設計也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但各項設計要服從總體構思,色彩、布局、風格相互協調,渾然一體,各顯其個性美,又呈現和諧的整體設計的美。多卷本的整體設計更須協調一致。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圖書是一種藝術品,既要求內容美,又要求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的整體美。
7.4紙張、油墨等物資材料和先進印刷技術的採用,是整體設計的內容之一。設計者要了解排印裝設備的性能、使用材料的特性和工人的技術水平,力求通過物資材料和先進印刷技術達到整體設計的預期目的。同時,要考慮現有物資和排印裝條件及圖書成本,以儘可能少的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
7.5每部書稿,都要指定一名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編輯擔任責任設計編輯,主要負責提出設計方案、具體設計或委託他人設計和對設計的成品質量負責審定。但整體設計涉及各個方面,要求有關方面相互配合。關於書稿的選題組稿計畫、寫作提綱、題材內容、作者要求等,責任編輯都要及時與設計編輯通氣,提供資料,商討設計方案。叢書在制訂計畫時,設計編輯就應參與。設計編輯要會同責任編輯檢查、核改封面樣和版式設計樣,要注意書名、作者、文字規範、漢語拼音拼寫、外語翻譯等方面有無差錯。總編輯要把整體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和提高圖書整體質量的重要工作來對待,發揮指揮、協調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

發稿

8.1發稿是將經過加工整理和整體設計的書稿轉化成印刷符號的一個中間環節,既關係到前段編輯工作的成果,又關係到後續工作的質量。因此,對發稿工作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不能簡單地作為一種例行手續。
8.2發稿的基本要求是“齊、清、定”。“齊”,即書稿各部分包括文稿和圖稿、正文和輔文、封面及其附屬檔案等一次發齊。“清”,即書稿紙規格統一,語言文字規範,筆畫端正,外文和公式、圖表中字母符號的文種、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標等清晰可辨,字型字號、照片圖表位置及其他版式要求批註明確,改動處勾畫清楚,改動過多處應重新謄抄。“定”,即發排的書稿應是定稿,發稿後如無特殊情況,一般不再在校樣上作大的增刪、修改。
8.3複查。經過加工整理的書稿,責任編輯還要按照“齊、清、定”要求進行檢查,看有無疏忽遺漏之處,經複審覆核後,送作者核閱,並向作者說明加工整理情況及原因。作者覆核後,責任編輯要檢查退回的書稿,看作者有無改動和改動是否適當。
8.4填寫發稿單。發稿單的項目如書名、作者(編、著、譯者)、開本、字型字號等,要逐項填寫清楚,注意與書稿內容及整體設計要求一致,有特殊要求的要具體標明,分別由責任編輯和複審、終審者簽字。

校對

9.1校對廣義上包括專業校對和非專業校對(編輯校對、作者校對),狹義上指專業校對。校對是編輯工作的繼續。專業校對應對原稿負責,消滅一切排版上的錯誤。發現原稿有錯漏和不妥之處,應及時提交編輯部門解決。與編輯加工整理書稿不同的是,校對人員不能改動原稿,只能提出疑問,請編輯人員研究處理。如同專業校對不能代替編輯一樣,編輯也不能代替專業校對。校對工作有自身的規律,是一門學問。原稿排版出現差錯常有某種規律可循,專業校對人員的職業修養。能獨具慧眼,發現編輯、作者難以發現的差錯。電腦排版和智慧型校對系統固然能減輕校對勞動,但不能完全取代人腦思維;校對方式將出現變化,但專業校對工作不能取消。著、編、校分工合作是出版事業發展的要求。出版社必須配備足夠的具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職校對人員。輕視、取消專業校對工作,必然導致圖書質量滑坡。
9.2專業校對、編輯校對、作者校對的基本功能一致,即通過“校異同”以消滅排版差錯,通過“校是非”以防止原稿差錯,但校對工作的側重點不同。專業校對主要是以校樣對照原稿校對,側重發現排版差錯;編輯、作者校對是讀校,側重發現原稿疏漏,三者帶有互補性。編輯必須看二校樣,特別是字數多和多卷本的著作,原稿積筐盈尺,看校樣易於發現審讀和加工整理中疏忽的問題。編輯對專業校對人員提出的疑問必須重視,逐一核實改正,沒有把握的可向作者提出,不須改正的要說明原因。編輯還要讀清樣,旨在消除文字差錯和防止專業校對的失誤。要將副樣送交作者校閱,主要是防止專業校對和編輯校對的失誤,但要求作者不要作大的改動,以避免增加工作量。編輯不看或不認真看校樣,以及不送請作者校閱副樣的做法,不利於保證提高圖書質量,應加以改變。
9.3堅持三校一讀責任校對制度。重要讀物還須適當增加校次。三校一讀必須多人交替進行,不能由一人獨立完成。這是因為校對容易使視力疲勞,重複校對同一內容的書稿,難免注意力分散,由不同的人分別校對,易於發現前校的失誤。因此,校對一部書稿至少要有2—3人。謄樣和核紅同樣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失誤。為防止出差錯,宜由兩人進行,一人謄寫、初核,另一人覆核。在多人分別校對的情況下,宜指定一人擔任責任校對,負責校樣的文字技術整理工作,包括核對目錄和書眉,檢查標題、注釋、索引等的順序,改正筆誤和非規範字,綜合質疑送交編輯等,並監督、檢查各校次的質量。終
校要由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校對人員擔
任。業餘校對要由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和校對經驗的人擔任,並要加強監督、檢查和管理。
9.4電腦排版的校對。電腦排版具有許多優點,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由於漢字錄入時一鍵多字根、重碼現象的存在,以及操作不慎或病毒污染,校樣上往往出現字型字號差錯,非文中符號和錯別字,推行倒版時的差錯,圖表與正文匹配不好,圖空差錯,印表機輸出與螢幕顯示不一致,改樣錯位,甚至校樣消失,特別是拼造非常用字時容易出現錯改。電腦排版即使清樣無錯,如指令失誤,軟片也會出現版式變動和文字、行款錯亂。電腦排版的校對工作要適應這種變化。一是校對人員要熟悉電腦知識和現有電腦設備的性能,以便掌握電腦排版的出錯規律。二是校對方式上要作調整,如清樣要做到一處不改才能出片,只憑“改正出片”往往出錯;確需軟片處理的,要核對軟片;要通讀軟片或軟片樣;軟片重製必須檢查。
9.5考核校對工作的標準主要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質量考核要定量化。依據原稿,文字差錯率低於0.25/10000的優質品要給予獎勵。質疑按採用量給予獎勵。數字超額宜與質量考核綜合考慮,制定數量、質量相結合的獎懲標準。專業校對沒有校出的原稿差錯,要按差錯的不同性質(如屬文字性、技術性、常識性錯誤或專業性、學術性錯誤等),及校對主體不同的專業技術職務和職責加以區別對待,有的不究,有的批評,有的處罰。在校對考核中,文字差錯率超過1/10000的,應視不同情況給予批評或處罰。

質量檢查

10.1上機樣檢查。在圖書臨印前,組織專人對封面、正文進行檢查,一是對在此以前的編輯工作質量進行監督,二是防止可能存在的質量差錯,以免造成政治和經濟損失。如發現問題,要儘快採取措施加以改正。
10.2圖書成批裝訂前的樣書檢查。承印廠在圖書印刷完畢、未成批裝訂以前,要先裝訂樣書送出版社查驗。出版社負責聯繫印刷的業務人員、責任編輯、責任校對及主管社領導,應從總體上對樣書的質量進行審核。如發現問題,要及時通知印刷廠封存印成品,並根據情況提出處理意見。如無問題,要正式具文通知印刷廠開始裝訂。樣書檢查是對讀者負責的表現,關係著出版社的聲譽和形象。較之物質產品,精神產品更應嚴格質量要求。這樣做,也可促使以前諸環節堅持制度,加強責任感。
10.3出書後的質量評審。出版社要成立由本社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包括符合條件的離退休人員)和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圖書質量評審委員會,定期對本社新出版的圖書質量進行審讀、評議。根據評議結果,獎優罰劣;對質量有問題的圖書,根據有關規定,進行相應處理。
10.4圖書質量檢查。按照1997年新聞出版署頒布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出版社須設立圖書質量管理機構,制定圖書質量管理制度,建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於每年1月31日前上報上一年度的圖書質量檢查結果和有關情況。經檢查為質量不合格的圖書,須採取技術處理或改正重印,方可繼續在市場上銷售。同時,應切實加強圖書出版前的質量把關,把每一流程應做的工作認真做好。
10.5再版、重印圖書檢查。圖書再版或重印,責任編輯須據樣書檢查和圖書質量檢查記錄及作者修改過的樣書,對圖書進行檢查。這是因為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政策的某些調整,學術研究的進展,圖書引用材料的更新等,都會要求對圖書內容作某些修改。圖書內容要與科學技術發展和時代需要同步。再版、重印圖書由責任編輯檢查修改後,須組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含離退休者)進行審核,寫出書面審核意見,經過複審、終審認可和作者同意,才可再版或重印;內容不需修改的,再版、重印也要徵得作者同意授權,否則是一種侵犯著作權行為。
10.6嚴格依據標準進行檢查。《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對圖書質量的分級、標準、管理、獎罰作出了規定,並將編校質量差錯率的計算方法加以量化,必須嚴格執行。審讀者的專業修養和掌握標準寬嚴尺度不一,是質量分級出現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因此,審讀者要嚴格依據標準進行檢查,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同時,出版社要按照條件認真物色、聘請審讀員,並對審讀員提出嚴格要求和實行監督。所有檢查,不論內容質量、裝幀設計質量、印刷裝訂質量、成品圖書質量,都要具體填寫差錯記錄,統計差錯數量,劃分質量等級並說明原因。成書經過檢查仍存在差錯的,對審讀者要追究責任;檢查中如有誤判,責任編輯應提出異議。
10.7圖書質量分析。出版社要定期公布質量檢查情況,並充分利用質量檢查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找出一定時期或某些方面的突出問題和傾向,總結經驗教訓,討論制訂改進措施。可以開展民眾性的討論或召開專題質量分析會,以充分發揮質量檢查的作用。

圖書宣傳評介

ll.1圖書宣傳的目的。圖書出版不是編輯工作的終結,圖書要獲得讀者認可,自覺購買閱讀,從中汲取有益的精神營養,才能實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圖書宣傳就是及時把優秀圖書的出版信息傳播給讀者,在出版者和讀者中架起一座精神文明建設的橋樑。圖書宣傳不只是單純宣傳圖書,同時還要在社會和讀者中樹立出版社的良好聲譽和形象。這主要依靠圖書整體質量,但宣傳的作用不可低估。
11.2充分運用各種方式進行圖書宣傳。要印發各種圖書目錄、書訊,刊登新書廣告,開展讀書、贈書活動。將出版社有儲備、售缺即重印或再版以保證供應的圖書編制《可供書目》,使發貨店、銷貨店、圖書館及讀者知道何處有可供銷售和購買的圖書,有利於促進圖書銷售和提高圖書的質量及重版率。加強與各種新聞媒體的聯繫,利用其宣傳優勢,擴大出版社和圖書的社會影響,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11.3圖書評介和評獎。它是促進圖書質量提高的重要措施。圖書要接受社會檢驗,社會評價是衡量圖書優劣的重要標準,也是改進編輯工作的重要依據。圖書評介還起著引導閱讀的作用。出版社要重視圖書評介工作,指定專人負責組織書評的撰寫。重點圖書更要精心組織評介。要提倡和鼓勵編輯人員撰寫書評。出版社要積極參與正規的圖書評介和評獎活動,接受社會和讀者對本社圖書的檢驗,同時擴大宣傳本社圖書。
11.4圖書評論意見的收集與反饋。圖書出版後,要注意學術界、發行部門、圖書館和讀者的反映,還可通過座談會、專訪、售書等方式徵求意見,包括肯定的意見和批評的意見。要有專人負責讀者來信來訪工作,涉及哪個方面的意見交由哪個部門處理。各種意見也是一種信息,要分門別類整理,進行分析,及時反饋。

編務工作

12.1總編室是編務工作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它是總編輯的指揮和參謀機構,基本職責是組織編輯工作各項計畫的制訂、實施,協調各環節的關係,聯繫作者、讀者,管理著作權業務,為編輯工作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圖書質量的提高。工作內容涉及編輯工作各方面,是承接、聯繫編輯部上下左右及內外的橋樑和紐帶。其重要作用在於促進出版方針的貫徹,出版管理的加強,信息的溝通,編輯工作流程的通暢,各部門關係的協調,工作步調的一致,上下環節銜接。編務工作是一種政策性很強的編輯組織管理工作。
12.2做好作者工作。出版社要加強與作者的聯繫,經常了解他們的情況,在可能條件下為他們的著述提供必要的條件,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以改進工作。經常掌握作者及其研究、著述的基本情況,建立完備的作者檔案。依照《著作權法》保障著譯者的權益,督促、檢查出版契約的簽訂和認真執行。如果發生問題,要儘量爭取協商解決。配合財務部門及時結算、支付稿酬,按規定贈送作者樣書和向上級部門繳送樣書。
12.3做好編輯、印刷、發行各環節的協調工作。編制發稿計畫,合理安排各編輯室的發稿,並使整體設計與正文發稿相銜接。配合出版部門安排好書稿的排校印裝,了解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防止彼此之間工作脫節。編制征訂目錄,認真執行圖書在版編目國家標準,及時報送在版編目信息,配合發行部門做好圖書征訂工作。出版、發行部門為推銷圖書印製的征訂廣告,應當如實介紹圖書,並需事先經總編室負責人和責任編輯審核同意,出具書面意見。
12.4圖書檔案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圖書檔案由責任編輯負責收集、整理、立卷,經編輯室審核簽交總編室歸檔管理。圖書檔案是一本書的歷史,全部圖書檔案是一家出版社的社史。健全圖書檔案,對於總結經驗、繼承傳統、教育職工、提高圖書質量都十分重要。要按照1992年新聞出版署、國家檔案局印發的《出版社書稿檔案管理辦法》建立和管理書稿檔案。每一種圖書的書稿檔案,應反映編輯出版的全過程,其內容是:(1)選題、組稿、出版情況記錄和書稿的有關契約、協定書(包括合作出版);(2)各級審稿意見和外審、會審意見及加工整理記錄;(3)有關書稿出版過程中的請示、報告,上級的指示、批覆,重要電話、面洽、會議的記錄;(4)原稿或複製件(原稿退還作者應有作者簽收單);(5)封面設計、重要人物的題詞和手跡等材料;(6)與作者有關書稿問題的往來信件和退改意見;(7)圖書出版通知單、清樣、樣書;(8)發稿後的變動(如書名、作者署名、發行方式的改變,停發、停印、停售及報廢等)情況及變動的根據;(9)稿酬、版稅通知單;(10)獲獎、受懲處情況的記錄;(11)有參考價值的讀者來信和對圖書的重要評論等。檔案以書名立卷,按出版年度歸檔,分類整理編目,便於查詢,並妥善保管。借閱使用要有規定,不能散失。
12.5編務工作的現代化管理。編務工作繁雜具體,牽涉到方方面面,要做到管理有序,應有管理的規章制度,同時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手段,逐步使各項工作實行電腦管理,並與社內其他部門電腦管理聯網。
圖書校對工作基本規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

改版一點意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版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順應這一變化而修訂原有《規程》是很有必要的。在修訂《規程》時,筆者建議遵循幾個基本原則,即突出《規程》的權威性,反映編輯工作的基本規律,重點顯現《規程》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兼顧《規程》的完整性與系統性。現就這些基本原則談談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至清水)。

指導性原則

《規程》是指導出版社編輯業務最實用的法規性檔案。《規程》不是參考性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圖書出版流程的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規程》的指導。儘管各出版社在具體操作時,在編輯流程的局部或時間的先後順序上有些差異和調整,但都必須履行這些不可或缺的程式。因此,作為指導性檔案更應當突出其權威性和指令性,強調其行政管理行為和行業指導行為的一致性,使《規程》成為出版行業必須執行的法規性檔案,而不能成為可有可無,可執行也可不執行的檔案。

通適性原則

《規程》應當反映編輯出版流程的普遍規律,並對編輯出版流程的基本步驟加以具體描述。反映編輯出版工作的普遍性、共通性有利於各出版社執行。例如:在實際編輯工作流程中,初審與編輯加工合一的現象十分普遍,所謂編審合一就是指把編輯加工當作初審,或者說,把初審當作編輯加工,兩者混為一談,合而為一。根據《規程》對三審制的規定,初審“一般由具有編輯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或具備一定條件的助理編輯人員擔任責任編輯。責任編輯必須逐字逐句地認真審讀全稿,對書稿的政治傾向、思想品位、學術或藝術價值、科學性、知識性、結構體例、文字水平等各個方面進行把關,對其質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評價,並提出取捨意見和修改建議”。也就是說,“初審”是從書稿的全局角度審視書稿總體水平和出版價值。只有審稿通過,總體水平是好的,並具有一定出版價值,書稿才能進入下一流程,進行“編輯加工”。而《規程》對編輯加工的描述是“加工整理是編輯工作不可缺少的環節。經過審稿決定採用的書稿,在內容、體例、引用材料、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等方面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加工整理,使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通達,邏輯更嚴密,消除一般技術性、常識性差錯,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並符合排版和校對要求。此項工作可由責任編輯擔任,亦可設定專門機構或配備專人負責。加工整理較之前階段的審稿,更為深入具體,要求認真細緻,一句一字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過一個疑點”。也就是說,“加工整理”是在可以出版的基礎上對書稿不妥或不足之處進行修改、潤色、提高,使其更加完善。可見,兩者的目的和任務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合而為一是不妥當的。因此,必須強調先“審稿”後“加工”,在《規程》中應當強調兩者不可合一。
此外,對是三審通過後再“加工整理”,還是初審後先“加工整理”,建議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而且對待社科類書稿與自然科學類書稿應當有所區別。筆者認為一些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歷史、地理等思想性、政治性比較強的社科類書稿,還有一些中國小教材類書稿,必須在三審通過後才能進入“加工整理”流程。這些書稿的審稿把關極其重要,如果因為書稿存在思想性、政治性等問題導致最終不能通過,而初審未發現就進行編輯加工,其結果是白費工夫。所以,審稿必須在前(指前三審)。前三審通過後才能進行“加工整理”。這類書稿編輯加工之後還需要復、終審把關(指後三審)。但是,對一般性圖書,如自然科學類中的科技、生活、保健、普及、大眾化圖書等,在程式的先後上以不作強求為妥。尤其是實用生活和保健等普及性圖書,對書稿的取捨一般不會有太多的爭議。復、終審推翻初審對書稿的取捨意見重新認定的機率比較小。因此,初審認為可以出版,經編輯部主任同意後即可以進入“加工整理”環節,先初審,然後“加工整理”,再行復、終審。在“加工整理”後進行復、終審,對一般性書稿而言具有幫助提高圖書編校質量的實用性。當然,自然科學類書稿的審稿在先後次序上允許適當變動,並不意味著該類書稿的審稿把關不重要,也不能理解為簡化復、終審把關的程式,相反,三個審次必須健全,只是不一定要分為前後兩段各三個審次。像這樣的普遍性問題建議在《規程》中應當有所體現,有所反映。

實用性原則

《規程》的重點在於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應當高度概括、濃縮編輯出版的流程,並對每一個環節都要有比較具體的描述,抽象的、點到為止的表述不利於參照執行。比如審稿意見書應當包括哪些內容,在現行《規程》中是這樣表述:“初審意見書一般包括選題、組稿情況,書稿特點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介紹,對觀點、論證的評價,對結構、體例、語言文字質量的看法,對書稿的取捨意見和修改建議等,有專家意見的可附上。初審意見書要儘可能詳盡。複審、終審的意見書文字不一定很多,但要明確回答初審提出的問題,是對書稿的鑑定書。”在實際審稿工作中,每一個審次對書稿作出基本評價是必要的,對書稿的取捨應有明確的態度,是否同意採用,或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見,修改後可否採用,是否可以進入下一個流程等,要有明確表述,不可省略。

系統性原則

《規程》是指導編輯出版流程的,因此基本的流程簡圖是不可或缺的。原有的《規程》中缺少編輯出版流程圖,感覺系統性不夠。編輯規範體現在編輯流程的各階段,編輯流程能反映編輯的整體規律,因此編輯流程是必不可少的。建議在《規程》中增補“簡明編輯出版流程圖”以供各社參考。簡明編輯出版流程圖應包括以下內容:
選題論證→組稿→作者交稿(書稿定、清、齊)→初審→複審→終審(前三審)→編輯加工整理→複審→終審(後三審)→發稿→一校→二校→三校→審讀→付印→成品書質量檢查→發行→讀者與作者意見反饋
此外,建議自然科學類書稿在初審認定可以出版後,經編輯部主任同意即可以進入“加工整理”環節,而後再行復、終審,對審稿的審次和順序可以作出適當調整,以提高該類圖書的出版效率,同時也不漏缺審稿把關的必要環節。
綜上所述,在出版業從作為“作者與讀者的橋樑”逐漸向為客戶“提供信息服務”的方向轉變的今天,質量依然是立足之本。《規程》是行業規範,規範編輯出版流程的具體操作,根本目的是保證圖書質量。因此,重視《規程》的修訂工作對整個行業具有重要意義。
圖書質量是一個出版社形象的體現,圖書質量也是一個編輯能力和素質的體現。然而,圖書質量的保證和提高,不全是責任編輯的職責,而是整個行業要抓要管的大事,也是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試想責任編輯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從容應對書稿中的差錯,而不是急著出書去搶占市場;責任編輯如果沒有經濟指標的壓力,不是疲於奔命,每年出版那么多的品種,為經濟效益而奮鬥;責任編輯如果有一點時間用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以提高自身修養;復、終審把關如果也能再嚴一點,不怕得罪人,真正起到把好質量關的作用;作者如果能對自己的書稿更加負責任,把自己撰寫的書稿質量再提高一步;校對如果能再認真一些;管理者如果能把出版事業作為文化傳承來做,並從守土有責的角度承擔起社會責任來,而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一切地擴大品種規模……那么,圖書質量也不至於滑坡到如此嚴重地步。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哈達曼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幾隻蜜蜂放進一個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向著光亮不斷碰壁,最後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後,他們把蜜蜂換成蝴蝶,幾分鐘後所有的蝴蝶都飛出去了。原因是蝴蝶在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作多方嘗試,一個方向不通就改變方向。雖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終還是飛向瓶頸,脫口而出。哈達曼教授總結道:“要嘗試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堅持一個方向可能會鑽進死胡同。有時候,橫衝直撞比坐以待斃高明得多。”圖書的質量問題也是一樣的,只抓住責任編輯方面的問題是不夠的,或者說只強調編輯出版方面的問題也是不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的方法同樣也是多種多樣的。《規程》至少從管理角度提出了一個不只限於責任編輯方面的如何有效提高圖書質量的普遍適用的模式和方法,這應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