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圓泄涇,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南部。西起松江區與青浦區交界處(青松港),上接大蒸港,東流經
泖港鎮(原有古松、新五鄉等建制)和
石湖盪鎮,至三角渡東匯斜塘入橫潦涇。長5.73公里,底高-1米(一說-9.0米),底寬65米,河面寬120米(一說約180米,一說119~190米)。
河道變遷
黃浦江主要水源來自太湖、澱山湖等湖群,以及浙西杭嘉湖平原來水。上游有三大源流水系:西北一支從澱山湖口淀峰起,向東流入攔路港—泖河—斜塘入三角渡,又太浦河建成後,匯入泖河,故本支承納澱山湖、太湖來水,水勢最旺,為黃浦江主源;中間一支為東西流向的紅旗塘(上海境內稱大蒸港—圓泄涇),承泄太湖及杭嘉湖平原來水,這兩支水流在新五厙匯合後稱之為橫潦涇,又東流後與大泖港相匯,大泖港上源為秀州塘,承泄杭嘉湖平原滬杭鐵路以南和金山來水。
中支紅旗塘—大蒸塘—圓泄涇,流經青浦、松江兩區,全長16.92公里。主要承泄太湖及浙江杭嘉湖來水。河道上接嘉善紅旗塘,下接大蒸塘、圓泄涇,與斜塘在三角渡匯流。全河河道順直,水面寬106米~236米。河道西段5.1公里紅旗塘為2007年新拓浚河道,底寬80米,河底高程-1.20米~1.25米。
紅旗塘,西起浙江省嘉興市沉石盪,東入上海市境內的黃浦江,全長26.19公里。紅旗塘始建於1959年,由浙江省開挖,正沖大蒸塘南側,但在浙江上海交界處被唐家草壩攔截,東西兩段無法流通,存在排洪安全隱患。1991年6月,太湖流域發生洪水,為方便排澇,將唐家草壩炸毀,使紅旗塘通過大蒸港匯入黃浦江。
大蒸港,位於松江區西部、青浦區南部,又名大蒸塘。清光緒《青浦區志》載:“塘在濮陽塘南,其地有古濮陽王墓,蒸土為之,故名。”西自蒸淀鄉唐家厙起,東至松江區三尖嘴滬杭鐵路橋,下接圓泄涇匯入黃浦江,流經蒸淀、小蒸兩鄉,全長10.2公里。底高-3米~-4米。河底寬25米~60米,為6級航道,通航80噸級船舶。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大蒸港是紅旗塘下泄洪水重要通道,也是滬浙間的重要水上航道。
水文特徵
潮汐
圓泄涇河道屬平原感潮河網,水位受潮汐影響而漲落。沿黃浦江的乾河、支河每天都有二次潮汐漲落。受潮汐影響,黃浦江每日二潮,大潮一般發生在農曆初三、十八日前後,小潮一般發生在初九、二十四日前後。自“春分”至“秋分”,日潮比夜潮小;自“秋分”至“春分”,日潮比夜潮大。平均漲潮歷時4小時,平均落潮歷時8.4小時。圓泄涇為感潮較強地區(泖港、新浜片)。1986~1998年水文實測統計,泖港水文站實測最高水位為4.20米,出現在1997年8月19日;最低水位為0.99米,出現在1987年1月14日。
流量
黃浦江上游米市渡(松浦大橋)水文站,為太湖流域來水控制站。根據米市渡水文站1956~1999年44年水文資料進行年徑流淨泄量(即落潮量減去漲潮量)計算,米市渡平均流量為319立方米/秒。豐水年(1954年)年平均流量為755立方米/秒;枯水年(1979年)年平均流量為153立方米/秒。上游太湖流域的來水量年內變化,主要取決於太湖流域降水量,特別是梅雨量多寡以及黃浦江潮流強度變化。在一般年份,各月來水量變化不大,最大月來水量出現在12月份,平均流量為377立方米/秒;最少月來水量為8月份,平均流量為272立方米/秒。汛期(5~9月)來水量占全年總量的38.61%,平均流量為311立方米/秒。非汛期(10月~下年4月)來水量占全年總量61.39%,平均流量為324立方米/秒。黃浦江三大源流的流量:斜塘、圓泄涇占米市渡流量的80%(各占一半),其中斜塘流量略多。大泖港占米市渡流量的20%。太浦河開通後,太湖流域洪水量的70%~80%集中下泄黃浦江,北支徑流量比例增加。
主要支流
大蒸港,位於松江區西部、青浦區南部。又名大蒸塘。據清光緒《青浦區志》載:“塘在濮陽塘南,其地有古濮陽王墓,蒸土為之,故名。”西起松江區三尖嘴滬杭鐵路橋以西圓泄涇,東迄浙江省界紅旗塘。流經青浦區蒸淀、小蒸及松江區新浜等鎮。長10.2公里。底高-3~-4米。為六級航道,通航80噸級船隻。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間的重要水上航道。
新涇港一南橫港一南界涇一北石港,四河連成一線,西起白牛塘,向東橫貫新浜、新五二鄉境,匯入圓泄涇。是承接浙江客水下泄入浦的主要河道。共長15.3公里,底寬20~30米,底高-2.8~0米,河面寬50~126米。
向盪港一茹塘一北石港,向盪港西接金山縣步石塘,東連茹塘,橫貫新浜鄉境,長7.34公里,底寬28米,底高-2.2米,河面寬61米;茹塘東北流經新浜、新五鄉界,在新五鄉北境接北石港通圓泄涇,長5.35公里,底寬27米,底高-3.8米,河面寬82米。這2條河流是承轉上遊客水下泄入浦的主要通道之一。
北石港,位於泖港鎮。西起茹塘,東北向迄圓泄涇。長2.0公里,底高-3.0米,底寬42米,邊坡1:6。區管六級航道,通航100噸級船舶。
茹塘,位於松江區西南部。南起向盪港,北迄北石港。東岸是泖鎮港、西岸是新浜鎮。長5.1公里,底高一3.8米,底寬27米,邊坡1:3.5。據傳,古河道面大如塘,後漸淤塞,僅留河槽,底深且闊,稱如塘,後改茹塘。江浙客水下泄通道之一。區管六級航道,通航100噸級船舶。
五厙港一建設河,位於泖港鎮。岡流經五厙集鎮,故名。西起茹塘,經建設河,東北入圓泄涇。長2.4公里,底高-2.0米,底寬14米,邊坡1:5.7。1994年,在北口出圓泄涇處建浦南西水利控制工程建設河浮運節制閘;西口修築攔河壩。區管六級航道,通航100噸級船舶。
建設河,位於泖港鎮。南起金山區界,北迄五厙港。長6.2公里,底高0.0~-0.5米,底寬8~10米,邊坡1:2。1958年,為改造治理五厙萬畝泖田,實地開挖南北向排水乾河。1987年、1995年,分段疏浚。2001年實施區級河道輪疏工程,全線疏浚整治。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1950年代,在新五公社(後更為五厙鎮、
泖港鎮)結合治理泖盪田,大規模改造水系,新開建設河5.06公里,改變了泖盪田面貌。南北向以建設河為中心,平行新開5條3000米長、13米寬、2.5米深的內河,河道東西間隔各為500米
為加快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國務院批准上海實施攔路港、紅旗塘、黃浦江幹流防洪三項工程。1999年底,上海治理太湖三項工程全線開工。其中,紅旗塘工程是跨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邊界工程,位於青浦、松江兩區境內,西起浙江邊界,界河西涇港,東至圓泄涇入黃浦江口,河道全長17公里。其中浙滬邊界至潮方涇段,稱紅旗塘乾河,長5.1公里,主要工程項目是拓浚乾河,修築大蒸港、圓泄涇防洪堤防護岸、建設太浦河南片控制工程。
20世紀70年代前,上海郊區黃浦江幹流上游和吳淞江幹流上游基本不設防,僅在青浦、松江、金山低洼地區建設較低標準江泖圩堤,開展聯圩並圩,並港建閘。1977年起實施水利分片綜合治理,設立控制線,加高加固圩堤,縮短防洪堤線。至1990年,黃浦江上游江堤長136.5公里,堤高3.5~5.5米,以土堤為主。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太湖流域綜合治理的全面開展,上海先後實施太浦河、攔路港、紅旗塘和黃浦江幹流防洪4項流域骨幹工程,境內太浦河、攔路港—泖河—斜塘、紅旗塘—大蒸港—圓泄涇及黃浦江上游幹流段的堤防通過新建改建分別達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標準。
涵閘建設
建設河浮運節制閘,位於五厙港圓泄涇入口處。工程運用浮運方法將重1125噸薄壁空箱體浮運到指定位置沉放,為上海市郊首例。建成後,使浦南地區泖、新片5個圩區5060公頃耕地形成二級控制體系,縮短防洪堤線,增加內河庫容,發揮擋潮自排、調蓄水量作用。工程主要項目:興建10米孔徑浮運節制閘1座,內外河兩側採用懸臂式樁基承台結構與兩岸連線。閘上設5.0米寬人行橋1座,梁底標高為7.0米。填築五厙港西壩1座。建造管理用房200平方米。1992年1月30日工程動工,1994年6月28日竣工。工程投資689.06萬元。
供水設施
五厙水廠,位於圓泄涇渡1ZI東100米處。1991年,新五鄉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日供萬噸自來水廠。1992年初落成,3月10日通水。1997年,自來水廠管線長度40公里,售水量80萬噸。2008年,五厙地區自來水供應人數20197人,受益率100%。
航道航運
航道
圓泄涇屬杭申線航道和長湖申線航道的組成部分。
杭申線航道,自杭州三堡經潮方涇入上海境內,改走紅旗塘、大蒸港、圓泄涇至分水龍王廟入黃浦江,是上海通往嘉興、杭州的主要幹線航道。其中上海段由大蒸港、圓泄涇兩個航段組成,長17.24公里。20世紀90年代初,航道水深2.7米以上,河道面寬40米~80米,全線通航100噸級船。2003年,實施航道改造,河道面寬110米~190米,底寬80米,達到4級航道標準。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再度實施杭申線(上海段)航道整治工程,工程範圍自上海市、浙江省界至分水龍王廟,全長17.24公里,主要項目為新建航道護岸和航槽疏浚等。全航段達到三級航道標準,是繼蘇申外港線(上海段)之後,上海連線江蘇省、浙江省的第二條高等級內河航道。
長湖申線航道,是上海連通湖州長興礦區建材基地的幹線航道,西起浙江長興,東止上海西泖河。其中上海段原從浙江省界至分水龍王廟,長17.6公里,由圓泄涇、大蒸塘、潮方涇、施家浜、九曲港、余塘港等航段組成,曲折多彎,水深2.3米以上,雖符合100噸級船通航要求,但受滬杭鐵路37#橋(高水位時淨空高度為3.68米)制約,100噸級船須避開高水位,候潮通過。1992—1995年,太浦河開挖後,上海段即利用太浦河通航,自江蘇省界新池渡口至西泖河,全長縮短為14.36公里,航道順直,河道面寬175米~257米,底寬136米,達到4級航道標準。至2010年,維持4級航道標準。
大蒸塘一圓泄涇,大蒸塘西起與浙江省嘉善縣交界處的唐家厙,東接圓泄涇。流經青浦區的蒸淀、小蒸、松江區新浜等鄉,長12.5公里,河底寬25~60米,河底標高-3.0~-4.0米。浙江省於1959年在太湖流域水利規劃外自行開挖了紅旗塘,正沖大蒸塘南側,影響青浦、淞江低洼地的安全,以致交界處原施工隔堤長期遺存,直至1991年洪水時,為了照顧滬杭鐵路以北浙江杭嘉湖地區的排水才開通。
圓泄涇航道,分水龍王廟一松江區界,經五厙鎮,長7.8公里,通航噸位500噸,枯水期深度3.5-7.5米,底寬50~80米,面寬120米。
港口
松江區港口,按經濟區域、貨物集散、水陸交通和城鄉地理位置劃分為“一港五區”。一港為松江港,五區為松江港區、葉榭港區、泖港港區、泗涇港區、油墩港港區。其中,泖港港區為泖港鎮、五厙鎮、新浜鎮。五厙鎮、新浜鎮屬圓泄涇航運範圍。
渡口
三角渡,位於石湖盪鎮橫潦涇(黃浦江上游)、斜塘江、圓泄涇交匯處。元代設渡,因同時來往於三江渡口而得名。20世紀50年代末停渡。
圓泄涇渡,又名羅公渡。位於泖港鎮五厙老鎮北首,圓泄涇與五厙港分支處,河面寬120米。1985年起,由石湖盪鎮東三村接收。
池邊庵渡,位於石湖盪鎮新源村南端圓泄涇。明代初沒渡,以北岸池邊庵得名。1989年,改用機動渡船。1992年,因撞船致人死亡後停渡。
橋樑
S32申嘉湖高速公路圓泄涇大橋,在S32
申嘉湖高速公路上海段跨越大蒸港處,主橋為矮塔斜拉橋,主跨165米。該橋設計為塔梁固結、墩梁分離的結構型式。斜拉索為單索麵,主梁為預應力混凝土單箱五室,主塔為鋼—混組合結構,橋樑全寬34米。
G60
滬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橋,於2013年10月8日開始建設,原計畫施工期28個月。期間採用“單幅封閉、單幅雙向通車”的交通組織方案,先將西幅橋劃分為雙向四車道,車流全部引至西幅橋,封閉東幅橋並拆除新建;2014年國慶節前東幅新橋建成,此後以東幅新橋雙向四車道,將車流引至東幅新橋,封閉西幅橋並拆除新建。新建成的大蒸港橋,除標高滿足Ⅲ級航道通航標準外,按照雙向6車道+應急停車帶布置,總寬38米,設計車速120公里/小時。G60滬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橋改建工程全長2180米,其中橋樑結構1730米,單幅標準段拼寬2.5米,橋樑整體結構最高抬升7.4米,以滿足III級航道通航要求。
滬杭線37號橋,位於滬杭線石湖盪站——久星站區間內,新橋(圓泄涇特大橋)中心裡程為K56+940,地方政府要求該橋所在的河道通航100噸級船隻,梁底標高必須達到8.3米。為此,老線既有橋需抬高1.3米,橋兩端路基高達6米。根據現場地形,新路基填土高,不易穩定等具體情況,新橋位置選擇在老橋左側120米處。橋樑孔跨採用2孔64米下承桁梁、8孔24米和64孔16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形梁。橋樑全長1403.0米,其中正橋長129.96米,引橋長1273.04米,雙線墩台,單線鋪軌。1989年開工修建,1991年9月竣工。
2010年,跨杭申線航道的滬杭鐵路橋——滬昆鐵路(滬杭段)94號園泄涇鐵路特大橋改建。因現橋樑淨高無法滿足Ⅲ級航道的要求,故在上游約160米處新建一座符合Ⅲ級航道通航標準的橋樑,待其建成通車後拆除現橋,以滿足船舶通航和列車通行的要求。新建的滬昆線園泄涇鐵路橋設計車速(即速度目標值)140公里/小時,鐵路等級為I級,正線數目為雙線,最小曲線半徑為1200米;採用內燃DF4/電力SS4的牽引方式,建築界限滿足雙層貨櫃列車開行的要求;橋樑總長2862米。2010年10月,跨杭申線航道的滬昆鐵路園泄涇鐵路特大橋改造工程開工;2015年底,滬昆鐵路園泄涇特大橋新橋建成,2016年9月,老橋拆除完畢。
五朱公路圓泄涇大橋,又名東三渡橋、五朱公路懸星涇大橋,跨圓泄涇五厙段,橋樑總長1050米。五朱公路為浦南西部地區南北向的交通要道。項目總長約4.46公里,路幅由原先的8米拓寬到40米,設定4快2慢雙向6車道、人行道及綠化帶。道路同時設過橋主道和橋下輔道,行人、非機動車可由輔道進村。
整治
連線上海和浙北杭嘉湖地區的杭申線,全長123公里,是浙江杭州至上海最便捷的內河航線。根據國家高等級內河航道規劃,杭申線不僅是長三角地區內河骨幹航道,還是滬浙兩地內河貨櫃運輸的主要通道。其中的上海段位於青浦、松江區內,全長17.24公里,由大蒸港、圓泄涇2個航段組成。
“十一五”期間,上海根據發展內河水運國家戰略的要求,開始啟動杭申線航道整治,將原本的Ⅳ級航道提升為Ⅲ級航道,同步改建不達標的跨航道滬杭高速公路大蒸港橋、滬昆鐵路園泄涇特大橋,以實現與浙江省的Ⅲ級航道全面對接。
2009年9月,總投資12.96億元的杭申線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率先啟動了航道部分施工;2010年10月,跨杭申線航道的滬昆鐵路園泄涇鐵路特大橋改造工程開工;2013年10月,G60滬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橋改建工程開工;2015年9月底,G60滬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橋建成通車;2015年底,滬昆鐵路園泄涇特大橋新橋建成,2016年9月,老橋拆除完畢。至此,杭申線航道整治工程建設內容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