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鐵路旅客聯運

國際鐵路旅客聯運

凡兩個國家或兩個以上國家鐵路間按國際聯運票據辦理的旅客、行李和包裹的運送,就被稱作國際鐵路旅客聯運。國際旅客聯運規章規定,國際旅客聯運僅限在適用的運價規程中列載的各車站間辦理,而且只能經由各國鐵路在適用的運價規程中公布的國境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鐵路旅客聯運
  • 相關協定:《國際旅客聯運協定》
  • 參加協定國家:21個
  • 國家批准的有:共有7個
  • 對象:行李和包裹的運送
簡介,規定,發展歷程,

簡介

凡兩個國家或兩個以上國家鐵路間按國際聯運票據辦理的旅客、行李和包裹的運送,即為國際旅客聯運。參加旅客、行李和包裹聯運的鐵路間,負有相應的責任。為了做好國際鐵路旅客、行李和包裹的直通聯運,明確規定各鐵路的利益和責任,參加國際聯運的各國鐵路中央機關,締結了《國際旅客聯運協定》(《國際客協》)。參加此協定的國家達到21個。

規定

各國鐵路應在適用的運價規程中公布本國鐵路辦理國際旅客聯運業務的車站站名及其至各國境線的里程。我國鐵路經國家正式批准開通的鐵路客運邊境口岸(不含辦理對港運輸的口岸)共有7個,分別是:二連、丹東綏芬河滿洲里憑祥阿拉山口、河口。

發展歷程

中國鐵路的國際旅客聯運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的。1951年4月1日開行了北京滿洲里莫斯科國際旅客換乘列車。
中國鐵路加入《國際客協》後,開始同有關國家鐵路一起積極組織開行國際旅客列車和直通客車。
1954年1月31日起開行了第一趟莫斯科北京2/1次(1970年起改為19/20次)國際旅客列車。
1954年6月3日起開行了北京—平壤國際直通客車。
1955年8月2日起,開行了北京憑祥河內國際換乘客車,旅客在憑祥站換乘。後於1978年12月22日停止掛運。1995年2月12日恢復掛運,旅客改在越南的同登站換乘。
1956年1月1日正式開辦了中、蘇、蒙3國鐵路之間的聯運。
1983年10月10日起開行了朝鮮鐵路擔當的北京平壤國際直通客車。
1990年9月12日,我國鐵路烏魯木齊西—阿拉山口段與原蘇聯鐵路在阿拉山口/德魯日巴接軌,從而實現了亞歐第二條大陸橋的全線貫通。1992年6月20日起開行了阿拉木圖烏魯木齊13/14次國際旅客列車。
1992年10月起開行了莫斯科瀋陽國際直通客車,隨莫斯科—北京20/19次列車掛運,由俄鐵擔當。
1993年4月3日起開行了烏魯木齊阿拉木圖13/14次國際旅客列車
1993年6月1日起開行了哈爾濱伯力海參崴國際換乘客車,旅客在格羅迭科沃站換乘。1995年3月9日起改為直通客車。
1997年4月18日起開行了昆明北—河內國際直通客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