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第十七輯

國際漢學第十七輯

《國際漢學(第17輯)》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一本綜合性學術集刊。其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最新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國際漢學(第17輯)》為第十七輯。《國際漢學(第17輯)》分期連續撰述俄國漢學形成、發展和成為世界漢學的一支勁旅全過程。從歷史溯源起,中經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謝耶夫三個歷史時期,迄今以齊赫文、米亞斯尼科夫、基達連克為代表的當代漢學新時期,是一部貫通古今的俄羅斯漢學史。

基本介紹

  • 書名:國際漢學第十七輯
  • 又名:國際漢學第十七輯
  • 作者:張西平
  • ISBN:9787534749384
  • 類別:專業史
  • 頁數:309
  • 定價:28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編者推薦,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序言,線上試讀,

編者推薦

國際漢學(第17輯)》中的馬禮遜是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開拓者,他所留下來的學術著作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影響深遠。大象出版社以馬禮遜入華200周年為契機,正式出版了《馬禮遜文集》一書。該套書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學圖書館聯合編輯,其中影印版10卷,中譯版3卷,索引1卷,影印本資料均為香港大學珍藏善本,相信此書必將成為海外漢學研究的一部經典作品。

內容提要

本書分期連續撰述俄國漢學形成、發展和成為世界漢學的一支勁旅全過程。從歷史溯源起,中經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謝耶夫三個歷史時期,迄今以齊赫文、米亞斯尼科夫、基達連克為代表的當代漢學新時期,是一部貫通古今的俄羅斯漢學史。

作者簡介

張西平(1948-),男,漢族,河南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專長西方哲學和海外漢學研究。1983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1989年獲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學位,曾先後在國防大學和北京圖書館任教與工作,1996年調入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任教,1999年聘任教授。現任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兼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歷史和階級意識》(譯著)、《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歷史哲學的重建》、《中國和歐洲早期宗教哲學交流史》等。於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張西平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漢學一家言
俄羅斯漢學史之我見
漢學家專頁
白晉的索隱派思想體系
普實克的學術活動:1943-1980年
紀念齊赫文斯基九十華誕專欄
齊赫文,中國人民的朋友——恭賀齊赫文院士九十華誕
齊赫文斯基與曹靖華——祝賀齊赫文斯基誕辰九十周年
漢學家訪談與對話
日本漢學家田仲一成訪談錄
如何思考中歐之間的對話
漢學何去何從——試論漢學狀況
為什麼、如何與他者對話?——由於連思想引起的幾點思考
漢學及漢語史研究
以“文”代“國”——以中國文學和語文學為例的說明
瑞典漢學發展述略
知識的貧困和貧困的知識:西方漢語觀的生成和發展
文史研究
約翰·韋伯漢語觀初論——走近一部17世紀的漢語論著《論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始語言的可能性》
法國漢學家德理文的中國古典詩觀
美國的中國教會教育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大公報》英斂之時代與法國天主教
劉凝與《覺斯錄》
馬可·波羅與“泉州-威尼斯軸心時代”——宋元海外貿易與地中海商業革命之關係研究
陸若漢解讀中西方哲學家對“天”的認識
論基督教在甘肅河西走廊的傳播
文獻與書評
1949年前中國對“俄蘇中國學”譯介篇目初編
我與“漢學”書目之緣——《中國書目》第一版序
德國漢學新書簡介
昨夜星辰——顧立雅的《孔子其人及其神話》
沒有過去的歷史:學術史上的日本東洋學——讀《日本的東方:將過去轉化為歷史》
動態
在後現代語境中重新商討儒學的前景——“儒學與後現代”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俄羅斯檔案總局主辦的“清代俄羅斯與中國”展覽
2007年漢學新書
追憶許理和(1928-2008)教授
後記

序言

任繼愈先生自1995年《國際漢學》創刊以來一直擔任主編。l3年來正是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國際漢學》才走到今天。我清楚記得,1992年任先生在他的辦公室里召集了焦樹安先生、我和當時書曰文獻出版社文史編輯室劉卓英主任開一個小會,討論如何創辦《國際漢學》。當時,我剛剛調入國家圖書館工作,對海外漢學這門學問雖然充滿好奇之心,但了解並不太多。任先生囑咐我可以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徐梵澄先生那裡約稿,說他剛從印度回來,對中國文化在南亞的傳播十分熟悉,又讓我找蔡仲德先生,說他寫了馮友蘭先生的年表。在任先生的指導下,我開始在京城四處約稿,為此,我結識了當代學術大師徐梵澄先生,走進了北大馮友蘭先生生前所住的三松堂,推開了住在皂君廟的龐朴先生的書房,聆聽了語言學家陳原先生的教誨。就這樣,《國際漢學》第一輯的稿件很快組齊了。當時國家圖書館焦樹安先生,商務印書館吳雋深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耿昇先生以及我的好友楊煦生都為《國際漢學》第一輯的誕生出力不小。我的德文老師,在京的德國漢學家,德國著名漢學雜誌《華裔學志》的主編彌維禮( Wilhelm R Muller)博士得知《國際漢學》的出版有了困難,就慷慨解囊,支特我們,為此,任先生專門在國家圖書館的紅廳接見了彌維禮先生,感謝他對中國學術的支持。1995年1月,《國際漢學》在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了。
1996年我從德國訪學回國後不久就開始辦理調往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工作,期間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程裕禎教授希望我從國家圖書館調到北外工作時將《國際漢學》的具體編輯工作一起帶到北外。當時我徵求任先生的意見,他欣然答應了我的要求,並希望我到北外後像在國家圖書館一樣,全力投入《國際漢學)的編輯工作,繼續辦好這份學術輯刊。就這樣,《國際漢學》從它的誕生地——中國國家圖書館轉移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今天,我所以接下任先生交給我主編這副擔子,這主要是因為北外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經過10餘年的努力,已經成長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學術研究機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學術梯隊,在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周圍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學術隊伍。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以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信任。
2007年任先生度過了他的九十華誕,2008年我也進入了“耳順”之年,我們是兩代人,但《國際漢學》將我們相聯。這正是文章千古事,薪火有傳人。我作為一名晚輩,面對著任先生這一代“中國文化的託命之人”,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學習。有季羨林、湯一介、樂黛雲、李學勤、嚴紹璗等學術前輩對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的支持,有任先生繼續為《國際漢學》掌舵,有中心諸位同仁的同努力,我不會辜負任先生的希望,一定將《國際漢學》越辦越好。
張西平
2008年1月27日寫於北京永定路游心書屋

線上試讀

田仲:我認為,祭祀戲劇是維持鄉村農耕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也可以視之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制度,農村的諸階級如地主、自耕農、佃戶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參與著。在江南同族的鄉村,有力量的大宗族把組織祭祀戲劇的演出當成是維持自己權力的一種制度,所以他們或當值年會首,或出錢籌備。這種情況可以在徽州一些族譜的記載中得到印證。鄉村社會裡雖然有流動性戲班的活動,但它必須符合大宗族的要求,才能被接受,也才能得到在鄉村演出的機會。大宗族雇用戲班,決定劇目,所以說他們實際掌控著鄉村戲劇的發展和命脈。
羅:您認為,在中國的鄉村社會,一般演出的戲劇,其劇本可以劃分為三種,即鄉村戲劇、市場戲劇、宗族戲劇。這種劃分的標準是什麼?它們所面對的觀眾一樣嗎?
田仲:我把在鄉村演出的戲劇劃分為三種類型,主要依據的是祭祀戲劇演出的不同組織形式。控制著中國地方社會的地緣、血緣集團,它們具有名義上的所謂公共性,它們同時支配著地方的戲劇演出,我將它們劃分如下:
1.地緣集團的戲劇演出
(1)中國地方戲最基本的是地緣集團所組織的戲劇演出。它的標準類型是市場性的鄉村聯合演出,它以市場為核心,通常在市場所在地的廟會舉行,兼有祀神和招攬顧客的作用。這裡又分兩種類型:大市場所在地的廟市演出(其情況是一年兩次,每次數日);小市場的圩市演出(每十天一次,每次一天)。演出的主辦者主要是掌握市場的地主聯合體、牙商、客商公會等。其經費由地主、商人所捐的錢以及市場圈內各村落的農民階層的看戲費和募集的錢來維持。
(2)農業性的鄉村聯合戲劇演出。它是以祈雨驅蝗等集體性的活動聯結在一起的村落聯合演出,這種演出的目的是祈神,一般在水神廟、八蜡廟舉行。主辦者是各村占支配地位的地主聯合體。
(3)單獨的鄉村戲劇演出。它是在鄉村的社廟或小廟裡,因為農耕儀禮(如春祈秋報、祈雨驅蝗等)或者締結鄉規民約(如禁止亂伐山林、禁止污染水池、禁止放牧牛羊踐踏禾苗等)而舉行的祀神演出。主辦者由鄉村的土地所有者(地主、自耕農等)聯合組成。費用按各戶的土地面積相應負擔。
2.血緣集團的戲劇演出
在鄉村里,在強盛的宗族集團內部,宗族長老可以根據不同需要組織各種戲劇演出,這種演出也可以大致區分為一下幾類:
(1)宗族聯合的戲劇演出。這是春秋、冬至、掃墓等祭祀祖先時或同族成員科舉及第、任官時,由同一宗族的全體成員捐資在大宗祠舉行的演出。主辦者是宗族內各支派(房)長老的聯合體,費用則宗族公費(戲田、族產等收入)來開支。
(2)宗族支派的戲劇演出。這是由宗族下屬支派(房)因冠婚喪祭而舉行的演出,其他如長老壽辰、兒子誕生、新居落成、疾病痊癒等,也進行演戲。主辦者通常是本支派或家族的長老,費用大都由本支派負擔。
(3)家長私宴的戲劇演出。家族的尊長為接待賓客,在家堂或別院舉行的演出,這是零星的不定時舉辦的私宴演出。費用由家長私人支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