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後勤

國際後勤,結成軍事同盟的國家之間,在國際範圍內所進行的軍事經濟(軍隊後勤)等方面的協作和相互援助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後勤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國際後勤”一詞較早見於美國退役海軍少將H.E.艾克爾斯於1959年所著《國防後勤學》一書,書中解釋為:“為了保障國際範圍內的武裝力量和民用經濟,計畫和提供物資、設施和服務的工作過程。”這一概念後為歐美一些國家所採用。國家之間的後勤合作與支援,分國家之間和各國家作戰部隊之間兩個層次。國家之間的後勤合作與支援,大體分為兩種形式:一國以租借和供給的形式,向其他國家提供必要的軍事物資援助;以合作會議形式,統一規劃有關國家的資源,並根據合作戰略對資源進行整合、分配與使用。各國家作戰部隊之間的後勤合作與支援,通常由各國軍隊自己負責實施,但在特定情況下,根據有關的相互支援協定,也可由某一國家的軍隊負責其他國家軍隊的後勤支援,或由合作國家作戰部隊統一組織後勤保障計畫的擬制與實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戰勝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中、美、英、蘇等同盟國家及其軍隊之間進行了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後勤合作與支援。1941~1945年間,美國根據其國會通過的“租借法案”,向各同盟國提供的租借物資有飛機、車輛、船隻、武器、彈藥和食品等,其價值總額達480億美元。其中,給大英國協各成員國的約值316億美元,給蘇聯的約值110億美元,給法國的約值32.3億美元,給中國的約值16億美元。在戰爭過程中,英國、蘇聯和中國對美國也給予了必要的後勤援助。英國對美國提供的援助,主要為軍用物資、勞務和石油等,總額為56.67億美元。美國和英國為了做好彼此之間後勤相互支援的協調工作和有效地利用兩國資源,曾組建同盟會議,統一解決生產資源和各種軍需物資的分配和運輸調整問題。諾曼第登入作戰時,美、英等國軍隊在後勤保障計畫的擬制與實施方面,均採取聯合統一行動。鑒於各國軍隊在後勤補給體制和行政管理方法上的不同,盟軍軍以下部隊的後勤保障仍由各國負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負責籌劃戰時經濟和後勤問題的國際後勤組織機構,除工業原料、煤炭鋼鐵、農業糧食和經濟諮詢等經濟動員機構外,還設有軍工生產、軍事預算、基地設施、輸油管線、陸路運輸計畫、海洋運輸計畫、醫療和人力計畫等後勤專業委員會。為順利實施國際後勤保障,北約國家很重視武器裝備的標準化和通用化,並注重加強各國軍隊相互之間在後勤方面的協調與支援。英國國防部1984年頒布的《英軍後方勤務條令》規定,駐在國平時和戰時可為其境內或過境的盟國軍隊和北約組織機構提供民事和軍事的援助。駐在國提供後勤支援主要包括食物、設施、道路、勞務和通信聯絡等。1991年海灣戰爭中,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及英國、義大利、法國、希臘和西班牙等國向美軍提供了食品、油料和勤務支援,這對美軍向戰區快速部署部隊乃至整個戰爭行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這些傳統的國際後勤合作方式外,為補償美國高達600億美元的巨大戰爭耗費,美國國防部制定了一個“責任分擔”計畫,得到了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聯和日本、德國提供的援助540億美元,財政困難大為減輕。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美、英等國組成的聯軍利用多種手段,爭取了20多個國家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後勤支援,啟用了在歐洲和海灣國家的醫院基地、空軍基地等大型基地15個,為聯軍的物資儲運、裝備加油、傷員救治和轉運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隨著戰爭耗費的空前增加,以及各國軍事經濟互助與合作的日益加強,國際後勤在戰爭中的作用將愈益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