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國民革命運動)

國民革命

國民革命運動一般指本詞條

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
  • 外文名:The National Revolution
  • 概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
  • 時間:1924.5—1927.4.12
  • 歷史背景: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
  • 開始標誌國民黨一大
  • 高潮北伐戰爭
  • 結束標誌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
革命發展,革命準備,歷史背景,革命高潮,發展歷程,北伐宣言,出兵北伐,國民黨北伐,失敗原因,其他,

革命發展

革命準備

革命是指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個王朝代替另一個王朝(如唐代替隋,清代替明)不算是革命,因為封建王朝的階級屬性沒有改變。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隨後,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經過1925年兩次東征,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為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歷史背景

國民革命,也稱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在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順應世界潮流,適應時代步伐,著手對國民党進行改組,並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會通過了《宣言》,孫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說,並說明通過的《宣言》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對內推翻軍閥,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大會正式決定國共合作(孫中山採取黨內合作,如:共產黨員周恩來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國共合作所採取的方式就是黨內合作。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以《宣言》發表為標誌,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強了各革命力量的聯合,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工農革命北伐革命興起。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
中華民國全圖(1921年)中華民國全圖(1921年)

革命高潮

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全國革命形勢日益高漲。
張作霖張作霖
在南方,廣州國民政府進行了統一廣東的戰爭,肅清了廣東境內的大小軍閥勢力,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了新型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軍。在北方,由於國共兩黨的共同組織和發動,反奉倒段民眾運動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1925年5月30日爆發的全國規模的五卅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外國列強在中國的統治,而且把全國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

發展歷程

北伐宣言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湘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國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確定戰略部署為“先定三湘,規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北伐戰爭是國民大革命運動的高潮。為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奪取革命在全國的勝利,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以武力打倒禍國殃民的封建軍閥(主要對象是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奉系軍閥張作霖)。7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廣州成立。

出兵北伐

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各軍軍長為:一軍何應欽,二軍譚延闓,三軍朱培德,四軍李濟深,五軍李福林,六軍程潛,七軍李宗仁,八軍唐生智。此外,還有由8艘軍艦組成的海軍和擁有3架飛機的空軍。共產黨員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別擔任2、3、4、6軍的黨代表。參加北伐軍各級負責工作的共產黨員還有陳毅、陳賡、蔣先雲、張際春、包惠僧葉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產黨為了討論黨在北伐戰爭中的方針政策問題,在上海召開了4屆中央第3次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對於時局的主張》,號召全國民眾積極推動和回響北伐,迅速擴大民眾運動,鞏固革命的聯合戰線,推翻國內軍閥與打倒帝國主義。根據敵眾我寡和軍閥內部貌合神離的情況,北伐軍採納了蘇聯顧問的建議,確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為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改編廣西軍隊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參加國民革命,部隊改編為第八軍。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為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
北伐戰爭打擊的對象是占據中國廣大地區、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北伐軍的主攻方向是湖南湖北。在湖北戰場,北伐軍連克吳佩孚重兵把守的汀泗橋、賀勝橋,接著攻下武漢。吳佩孚主力被殲滅。北伐軍主力隨後轉戰江西戰場。消滅孫傳芳主力,進而占領南京,進逼上海。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的四、七、八軍分別在湖南、湖北擊敗了吳佩孚;一、二、三、六軍則在江西、江蘇一帶擊敗孫傳芳及張宗昌。西路進攻吳佩孚,四軍七軍和八軍氣勢如虹,8月9日克湘鄉,10日得湘潭,擊敗葉開鑫後,八軍李品仙第三師在11日勝利進入長沙;8月22日,占領岳州;隨後又攻克汀泗橋、賀勝橋,擊潰吳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漢;9月6日、7日第8軍主力占領了漢陽、漢口;10月10日,第4軍主力和第8軍一部攻克已被圍困月余的武昌。至此,兩湖戰事,大體結束。“先定三湘,規復武漢”已經實現。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在湖南和湖北戰場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如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戰役中英勇搏殺,建立了重大功勳,因此,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被譽為“鐵軍”,而第7軍則被稱為“鋼軍”。接下來槍口對準了孫傳芳
吳佩孚吳佩孚
對於進攻江西的部署是,1、2、3軍為右翼,由蔣介石親自指揮(蔣為北伐總司令):二軍由贛南的吉安北進,三軍由萍鄉出高安,一軍一師和六軍為中路,程潛指揮,出修水,武寧,直指德安。七軍為左翼,李宗仁任指揮,沿長江南岸東進,直搗九江孫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軍先發制人,攻下萍鄉,控制贛南。19日程潛六軍和一軍王柏齡師乘南昌沒有主力,在市民學生的幫助下,輕易攻入南昌。孫傳芳大部隊迅速反撲,北伐軍無法抵抗,潰不成軍。蔣介石得知南昌情況後,駐進高安,親自指揮南昌方面戰事。10月12日,又幾批北伐部隊入贛,經過近一個月的調兵遣將,北伐各路大軍雲集南潯一線,並於11月1日在南昌,南潯鐵路一帶發動猛烈進攻,7日再得南昌。孫傳芳逃入南京,北伐軍又取江西。經過修整,擴編,北伐軍再成三路,何應欽統領東路,在東路福建戰場,原來留駐粵閩邊境的第1軍兩個師也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於12月4日進占福州。又北上攻入浙江,3月18日,得杭州。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也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員劉伯堅、鄧小平等的幫助下,於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師,繞道甘肅東進,參加北伐。北伐軍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裡,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主力,進占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以兩湖為中心的全國工農運動亦迅猛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還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蘇聯政府不僅以大批武器彈藥、軍需物資裝備北伐軍,還派遣了大批軍事幹部擔任顧問,參加作戰指揮。1927年北伐時國民革命軍接管位於湖北的英國租界。
孫傳芳孫傳芳
由於北伐軍的英勇善戰,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及廣大人民民眾的有力支援,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就將革命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黃河流域,席捲了半箇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勝利,北洋軍閥迅速崩潰。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裡,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的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反革命政變的爆發
汪精衛汪精衛
革命勢力的猛烈發展,直接威脅到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27年3月,帝國主義藉口外國領事和外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命令它們在下關的軍艦對南京市內的北伐軍和市民開炮轟擊,製造了中國軍民死傷2000餘人的南京慘案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同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右翼勾結起來,加緊反革命陰謀活動。4月12日,蔣介石公開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叛變後,4月15日,李濟琛、錢大鈞、古應芬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加緊反革命活動。6月10日,汪精衛和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策劃反共。19日,馮玉祥又和蔣介石在徐州會談,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定。這時,中國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在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他們放棄革命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對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活動採取妥協退讓政策,拒絕黨內的一切正確意見,對國民黨不但不加戒備,反而還命令武漢工人糾察隊將武器交給汪精衛的武漢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隨即對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實行大屠殺,還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民眾遭到殺害(“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至此,蔣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四·一二”政變
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工農運動的高漲,使整箇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使飽受災難的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然而,當革命者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勝利的喜悅之時,一場厄運便降臨了。在國內外反動勢力支持下,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18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主席的武漢國民政府相對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寧漢分裂
1927年4月26日發生寧漢分裂,北伐一度中斷。國民黨分裂成左派的武漢及右派的南京兩個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開始進行清黨,將共產黨人從軍隊內清除,並且取消國民革命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至7月,寧漢複合;蔣介石於8月辭去總司令職。
“七·一五”政變
1927 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的反革命政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帝國主義、蔣介石集團等反革命勢力對武漢地區加緊進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三省工農運動繼續高漲的形勢下,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逐漸由動搖走向反動。1927年4月,汪精衛提出制裁所謂“違反本黨主義、政策之言論行動”。國民黨中央黨部決議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組織特別委員會,檢查各級黨部、政府機關和民眾團體一切言論行動。5月,武漢政府連續發出通告、訓令,不準工農團體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禁止工會、農會逮捕反革命和沒收其財產,保護“公正紳耆”,保護“軍人田產”。指責農民協會“幼稚過當”、“騷擾後方,撓動人心”。下令解散湖北黃崗、黃陂兩縣的農民協會。在汪精衛的慫恿下,5月17日,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在鄂南叛變。
5 月21 日,駐長沙的第三十五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發動叛亂。5月29日、6月5日,江西省長兼第三軍軍長朱培德將共產黨人“遣送出境”。湘鄂贛地區的土豪劣紳乘機反攻倒算,破壞革命組織,殺害革命民眾。6 月初,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把共產國際發來的緊急指示不向中共中央傳達,直接拿給汪精衛,汪即以此作為“分共”的一個主要藉口,召集武漢地區非共產黨員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開會,策劃反共辦法。6月10日,汪精衛等與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策劃反共。19日,蔣介石、馮玉祥等舉行徐州會議,密謀“寧漢合流”,共同反共。在革命的緊急關頭,陳獨秀主持的中共中央繼續堅持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下令制止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自動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30日,中共中央舉行擴大會議,通過了一個關於國共兩黨關係的決議案,企圖用投降式的讓步拉住汪精衛,致使汪的反革命氣焰更為囂張。7月15日,汪精衛不顧宋慶齡鄧演達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擴大會議,討論“分共”問題。決定:在一個月內,開第四中央全體會議,討論決定分共問題。在未開會以前,制裁共產黨人“違反本黨主義政策之言論行動”。隨後,反動軍隊封閉了工會、農會和所有革命團體。在“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下,大規模地逮捕、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由於蔣介石的“清黨”,汪精衛的“分共”,第一次國共合作遭到破裂,國民革命遭到失敗。國民黨由各革命階級的聯盟變為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反動政黨,國民政府由各革命階級聯合的政權變為地主買辦階級的反革命專制政權。

國民黨北伐

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開始進行清黨,將共產黨人從軍隊內清除,並且取消國民革命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至7月,寧漢複合;蔣介石於8月辭去總司令職。孫傳芳乘機發動的反攻被何應欽李宗仁龍潭擊敗。
二次北伐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聯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革命軍併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國軍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蔣介石為總司令。至6月,張作霖退出山海關外時被日本關東軍皇姑屯炸死。國軍亦進至北京。
東北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將軍當天向全世界通電,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在東北將原北京政府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改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行動,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東北易幟”。
1928年7月4日,張學良正式主政東北。他受命於危難之時,集國難家仇、內憂外患於一身,面臨的軍政形勢十分險惡。日本要他實行"自治",揚言如蔑視日本警告,日本將自由行動;南京則敦促他早日易幟,實現全國統一。由於張學良將軍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在當時全國各地高漲的反日浪潮推動下,於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換共和五色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東北易幟"。張學良將軍當天向全世界通電,宣布這一訊息,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尊嚴,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攫取中國東北的陰謀。12月,張學良在關外易幟後,北伐宣布“成功”,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除蒙藏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

失敗原因

一、客觀方面:
反革命力量過於強大,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資產階級發生嚴重的動搖、統一戰線出現劇烈的分化,是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後被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進反革命陣營里去了。
二、主觀方面: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民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歷史意義
(1)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傳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黨在民眾中的影響;其次,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第三,廣大民眾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禮。
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又稱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此期間,帝國主義策動、支持下的軍閥混戰繼續擴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社會的兩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於匯合,社會根本矛盾表現為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在華代理人——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標誌著國共兩黨實現合作和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建立,國民革命運動(大革命)由此逐步興起。五卅運動代表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在工農運動推動下,廣東實現了統一,成為北伐根據地。北伐軍勝利進軍,革命由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中下游,極大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促進工農運動的發展,國民政府遷往武漢。當革命日益深入,與北洋軍閥矛盾即將解決之時,新矛盾上升並迅速激化,統一戰線內國民黨右翼分子與帝國主義買辦和大資產階級相勾結,分裂、背叛革命。蔣介石率先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國社會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大革命失敗了。

其他

與俄國革命異同點
國民革命與俄國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處,主導方向是資本主義的,但又由於相似的國情,在革命中,無產階級顯示出了驚人的能量,而最後革命的領導權都落入資產階級之手,而接下來中國確實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這就忽視了中國的國情。
怎樣認識中共在國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國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確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進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過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來表現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據歷史發展的進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口號。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政治領導,大革命的發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②在組織上,在中共的推動、幫助和組織下,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積極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③在民眾運動方面,大革命時期的工農運動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領導下發動起來的。大革命的特點就是民眾運動。如“五卅運動”、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和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
④在軍事上,在中共推動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戰爭中,中共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由於中共還處在幼年時期,由於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中共在這一時期的領導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全面認識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兩大歷史成果:①使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主要表現在: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軍閥內部發生分化,馮玉祥傾向革命,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權;孫中山北上,全國掀起國民會議運動;工農運動興起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勢,為北伐戰爭創造了條件。②使北伐戰爭取得初步勝利。主要表現在它基本上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兩大軍閥集團,革命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原因
①國共兩黨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革命形勢發展。
②戰略部署的正確。
③北伐軍英勇善戰,尤其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起了先鋒模範作用。
④工農民眾支持回響,大力支援。
⑤北伐軍政治思想工作出色。
⑥馮玉祥北方回響。
⑦蘇聯的幫助。
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錯誤和危害
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既有理論上的失誤,也有策略方針上的失誤,具體而言:
①在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上,鼓吹“二次革命論”,否認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陳獨秀認為中國工人階級幼稚,農民階級保守,不能成為獨立的革命勢力,。而資產階級比農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社會基礎和主導力量,因此,應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中共三大上,他就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認為國民黨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當然領導。
革命的前途是資產階級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只有等到資本主義在中國高度發展之後,才能搞社會主義革命。“二次革命論”的實質是把中國的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放棄革命的領導權,這成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理論基礎。
②在統一戰線問題上,放棄中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陳獨秀對資產階級採取“一切聯合,否認鬥爭”的投降主義政策,認為只有採取退讓的方針,才可以表明共產黨人沒有奪取權力的企圖,使蔣介石和其他國民黨領導人放心,國共合作不致破裂。實際上,蔣介石和國民黨右派正是利用陳獨秀的妥協退讓,不斷削弱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地位和影響,從而作好了發動突然襲擊的一切準備。
③在農民問題上,否認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壓制農民運動。陳獨秀對蓬勃發展的農民運動提出種種限制,反對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指責農民運動,從而使無產階級失去了可靠的同盟軍。
④在武裝問題上,忽視掌握軍隊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陳獨秀極力限制工農武裝,當蔣、汪叛變革命時,中共無力組織有效的抵抗,終於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
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的比較
相同點:①背景相同----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②革命任務相同---都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鬥爭矛頭都指向帝國主義扶植的代理人。
③革命性質相同----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④失敗原因相同----都由於帝國主義干涉、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以及革命派的軟弱妥協造成的。
⑤意義相同----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大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②領導階級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國民大革命是在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
③民眾基礎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資產階級、會黨、新軍;國民大革命主要是農民階級、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
④鬥爭對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統治;國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獨裁統治。
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①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大革命後期,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者在統一戰線的問題上,強調“一切工作歸國民黨”,對資產階級採取“一切聯合,否認鬥爭”的右傾政策,以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犧牲工農根本利益的方法來維持國共合作。1927年4月,在蔣介石反革命活動已經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反而和汪精衛發表聯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聽信“國民黨領袖將驅逐共產黨,將壓迫工會與工人糾察隊”等“謠言”,企圖以此來拉住蔣介石。實際上是為蔣介石塗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蔣介石叛變後,他又吹捧汪精衛是國民黨左派的“中心領袖”,更導致了革命的失敗。
②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還必須建立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鬥爭,妥協退讓只會斷送革命。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沒有一支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也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在武裝鬥爭問題上,陳獨秀繼續反對建立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主張,並壓制工農武裝。結果,在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革命發動屠殺時,沒有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終於導致大革命歸於失敗。
大革命的意義
①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勢力,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實際上是迎接未來革命勝利的一次偉大演習。因為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初步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並且從大革命的失敗中汲取了嚴重的歷史教訓,開始懂得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也正是由於經歷了這場大革命,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裝。所有這些,為把中國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階段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②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使中國共產黨經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禮,積累了初步的革命歷史鬥爭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