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起源
初年
定武軍首領
張勛召集北洋軍閥各系代表在
徐州舉行的4次會議。1916年6月9日,即袁世凱死後第三天,張勛利用北洋軍閥各派系感到亟需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國民黨人和西南軍閥的心理,邀請奉、吉、黑、直、皖、豫、晉7省軍閥代表在徐州舉行第一次會議。張勛企圖爭取各軍閥支持其復辟活動,後因訊息傳出,輿論譁然而中止,但卻同各省訂立軍事攻守同盟,初步取得7省盟主地位。9月21日在徐州舉行第二次會議,正式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以張勛為盟主,制定聯合會章程,通電指責國民黨議員和閣員。1917年1月11日,在徐州舉行第三次會議,提出“取締國會”、“擁護段總理”、“淘汰閣員”等主張,矛頭直指總統黎元洪。北京中央政府不許軍人干政的禁令形同具文。5月22日,在徐州舉行的有20餘省軍閥頭子或代表參加的第四次會議,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參加,唆使張勛以武力推翻
黎元洪並解散國會。23日黎元洪下令免除
段祺瑞職務訊息傳來,各省軍閥大嘩。張勛乘機公開提出“事已至此,非復辟不可”的主張。各省督軍和代表表面贊成,實則各有打算。張勛自以為水到渠成,開始了復辟活動。
會議經過
背景
馮國璋在南京召開“南京會議”,馮召集這個會議的目的,是想在袁和反袁派中間,造成第三力量,以便挾袁以對付西南的護國軍,又挾護國軍以對付袁。這時袁對馮已不放心,所以他採取以毒攻毒的手法,派張勛督理安徽軍務,仍然駐守徐州,袁的死黨
倪嗣沖為安徽省長,袁並且暗示張勛如果能驅逐馮,就派張督蘇。這一來,張、倪聯合起來搗亂南京會議,使南京會議變成無結果而散的局面。
張勛把參加南京會議的各省軍閥代表邀往徐州開會,參加的有奉天、吉林、黑龍江、直隸、河南、山西、安徽七省代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山東五省代表則因旨趣不同而沒有參加,福建代表則沒有及時趕到。
這是5年6月7日,也就是袁死後的第二天,張勛發表了“保境衛民”的通電,並在招待各省代表洗塵的宴會上,向各省代表高談闊論地談到“大清朝的深仁厚澤”。6月9日,徐州會議正式開始,張勛派參謀長萬繩栻宣布《會議要綱》十條,以“固結團體,鞏衛中央”作為煙幕,骨子裡卻是想組織北洋軍閥的各省軍事攻守同盟,用以挾制北京政府對抗西南護國軍,保全他們的權力地位。不要看張勛是個老粗,他卻把握了一個最好的時機,讓自己成為當時的政治寵兒。原來袁死後,北洋軍閥們正感前路茫茫,後顧皇皇,不知道應該怎么辦才是,他們在袁最後時期都是各為自己利益,四分五裂,怎知袁一死,他們卻感到如果不團結,
北洋系便會解體,因此求生的要求就是要團結。恰好在這個時機張勛召集了徐州會議,正符合了當時的需要。
闢謠
在這次徐州會議召開時,外間盛傳是討論復辟,因此全國大嘩,張勛乃於6月10日給北京陸軍部次長田中玉、巡警總監
吳炳湘公開否認是討論復辟,原電云:“勛在前清受恩深重,而袁大總統二十年知遇之感,尤非恆泛,故居常每對人言,君恩不可忘,知遇之感不可負,第此純系私感。至大勢所趨,則勛素以國家為重,萬不肯以一毫私見屬於其間,今者國家多故,變出無常,適勛邀集各省代表在徐集會,並有謠傳謂勛主張復辟,實無其事。勛蒸印。”
會議召開
參加徐州會議的原來只有奉、吉、黑、直、豫、晉、皖七省代表,會議後張勛繼續吸收各省北洋軍閥參加,因之九省同盟及十三省區大同盟的傳說盛行一時。加入同盟的軍閥,儘管抱有各種不同的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利用這個同盟來保障個人的權利和地位。除了參加的軍閥而外,還有帝制派和政治陰謀家在幕後興風作浪。他們也各有目的,有的企圖推翻共和制度,以便恢復個人自由,有的則是利用軍人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除徐州而外,天津也是一個策動政治陰謀的大本營,其中有推舉段祺瑞為副總統、以徐世昌為內閣總理以及驅逐黎元洪、擁戴
溥儀復位的各種不同主張。天津、徐州之間經常有秘密人物往來,傳說徐世昌也曾秘密到過徐州。
怦擊張耀曾
8月間,眾議院議員
趙炳麟提出軍人不得干涉議會案,張勛就聯合多人通電予以痛斥。9月間,眾議員陳允中等質問督軍同盟的問題,張勛等又有第二次排斥國會的通電發表。
8月5日,司法總長
張耀曾由雲南到上海,下榻孟淵旅館。正當其時,上海海關在輪船中查獲大宗煙土,據說張的隨員孫世奇有重大嫌疑,可是張否認隨員中有孫世奇其人。張是屬於國民黨右翼的閣員之一,國民黨參加內閣本來是段所不喜的。8月13日,北京政府忽然發表一道重申煙禁的命令,命令指出:“不法之徒,巧假護符,暗中販賣”。這道命令顯然是影射西南人物而藉以打擊他們的。不久查明,上海煙土案牽涉到唐繼堯的兄弟唐繼禹,而與張耀曾無關。張於8月25日到達北京。上海煙土案發生後,張勛不管與張耀曾有關無關,就發表冬電(9月2日)說:“張耀曾販土營私,喪權辱國。國務院為一國最高行政機關,豈容有此敗類廁足其間。……勛敢代表大多數之國民曰,此等閣員,此等議院,我輩國民斷難承認。”
這時國會已經通過了內閣總理同意案,並且通過了全體閣員名單,因此段不能不出面來替國會講幾句話。他勸告張勛勿再干涉國會。張勛回答說,他不是干涉國會而是“監督國會”。九月中旬,黎也派張勛的老朋友阮忠樞到徐州來疏通。不料通過勸告和疏通,張勛反而更加猖狂,公然聯合北洋軍閥多人發表元電(9月13日),用更大的火力攻擊張耀曾說:“……政府隱忍而不言,國會盲從而通過。……國會為立法之地,總長為執法之人。法若不行,何以服眾。自茲以後,勛等何能再以禁菸法律強令國民,惟有任其自種自運自吸,不過問而已。勛等料各省法庭引為奇恥,忍無可忍,必有與法部斷絕關係之一日。……張於此案為嫌犯之一,無論有罪無罪,均應停職付諸法庭。……如以勛等所言為是,請即日罷斥司法總長張耀曾,即交法庭公開審判,以謝天下。如以張耀曾所行為是,即請立罷勛等之職,以謝張耀曾。倘政府仍有為難,即請將勛等與張耀曾一律罷斥,以平其氣。……坐衣冠於塗炭,勛等所不屑為,甘緘默以終身,勛等所不忍出。敢援匹夫有責之義,不辭武人干政之嫌。期在必行,佇候明訓。”
列名這個電報的有倪嗣沖、
薑桂題、張作霖、馮德麟、孟恩遠、畢桂芳、許蘭洲、王占元、張懷芝、趙倜、田文烈、李厚基、田中玉、楊善德等。 張耀曾忿忿不平地向北京政府辭職。在辭呈中說他“無罪可言,無責可負”。並建議:“張勛目無中央,威逼政府,請嚴加懲治以安國本,”他說張勛既為“原告”,應當到法庭來和他對質,如果是誣告,應當加以反坐。黎安慰他“不必計較”。段也只說了一句不負責任的話:“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第二次徐州會議
9月21日張勛公然召集第二次更大規模的徐州會議,並將七省攻守同盟擴大為“十三省區聯合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山東督軍張懷芝、第五師長張樹元、奉天督軍張作霖、吉林督軍孟恩遠、黑龍江督軍畢桂芳、江蘇督軍馮國璋、河南督軍趙倜、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純、福建督軍李厚基、直隸督軍曹錕、直隸省長朱家寶、浙江督軍楊善德、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第七師長張敬堯、
兗州鎮守使施從濱、兩廣礦務督辦龍濟光、京師警察總監吳炳湘、北京步軍統領江朝宗等所派的代表。當這些軍閥代表到徐州時,張勛派綠呢大轎前往車站迎接,並包定徐州四大旅館為招待所。會議在巡閱使署大客廳舉行,門禁森嚴,代表入場亦須通過人身檢查。會議決定:推舉張勛為十三省區的大盟主,並制定《省區聯合會章程》十二項如下: 一、本團體以聯絡國防、鞏固勢力、擁護中央為宗旨;二、本團體為防止暴動分子私攬政權而設。國會開幕後,如有藉故擾亂與各省區為難者,本團體得開會集議為一致之行動,聯合公討之;三、本團體為維護國家安寧起見,如不得已用兵時,關於聯合區域作戰事宜,得公推領袖一人總指揮之;四、本團體對於所公推之領袖,認為盟主,凡事經開會公決後,即由領袖通告遵行;五、本團體推張上將軍為領袖,遇有重要事體發生,應行主持爭執。其不及往返電商者,經由張上將軍代為列名,但事後應將原電事由電告;六、本團體如有必須集議之事,應由各省區各派代表到會與議,其集議地點臨時決定之;七、本團體聯合以後,各方面如有妨害國家統一之行為及對於政治有非理之要求,為公論所不容者,本團體即以公敵視之;八、本團體以外各省區如有反抗中央、破壞大局者,本團體即輔助中央以制服之;九、本團體為主持公道起見,凡有扶持私忿、假借它項名義傾陷報復者,本團體應仗義執言,加以保護;十、各方面對於本團體如有存心破壞及謀削弱本團體之勢力者,本團體當協力抵制之;十一、本團體應需經費,由各省區酌量擔任;十二、本節略僅具鋼要,所有一切未盡事宜,均由眾議隨時規定。
這些條款說明:徐州會議的目的不僅在於組織一個對抗國會、國民黨和西南各省的軍事同盟,而且也在於防止北京政府的中央集權,為各省軍閥割據打下更有力的基礎。這也就是說,無論任何方面,包括北京政府在內,凡有損害他們的權力地位的,都認為是共同敵人而以武力對付。
9月22日,安徽省長倪嗣沖由蚌埠趕到徐州來,親自參加會議。在倪的建議下,當天的會議改為緊急會議。他在會議上首先發言,認為僅僅制定章程而不採取行動是不夠的,因此建議解散國會,廢止舊《約法》,罷免西南派唐紹儀、孫洪伊、谷鐘秀、陳錦濤、張耀曾五總長,並將此項決議通告北京政府,限於三日內答覆。這些建議,實際上就是要把中華民國一腳踢翻,改為中華軍國,並向西南各省採取戰鬥姿態,因此引起了各省代表的顧慮,認為沒有取得本省督軍的授權,不能擅自同意。倪退一步地想把“解散國會”改為“除去國會中暴亂分子”,但是大家仍然作不得主,因此當天的會議沒有結果就散了。
24日,國務院秘書曾毓雋從北京帶來一個電稿,因此會議以討論這個電稿為主題,張勛、倪嗣沖都竭力主張照原稿通過。25日,便用張勛、馮國璋、王占元、李純、倪嗣沖、張作霖,孟恩遠、郭宗熙、畢桂芳、許蘭洲、曹錕、張懷芝、趙倜、田文烈、李厚基、張廣建、田中玉、楊善德、盧永祥、陳光遠、李進才、李長泰、張敬堯、范國璋、蔡成勛、張永成、張樹元、王金鏡、鮑責卿、唐天喜、施從濱、徐占鳳、陸錦、楊以德等三十四人的名義,照北京帶來的原稿發出通電說:“唐紹儀學識凡庸,材智猥下,素行不檢,穢德彰聞。……唐紹儀曾借比款,以六百萬元之巨款,竟與少數人朋比分肥。及其任內閣總理,國會以比款用途相詰,唐恧顏結舌,無可為詞,竟至棄職潛逃。唐之此來,實將要結外援,陰圖不軌。……務請大總統勿令就職,倘竟不察,使長外交,必至僉壬誤國,華夏蒙兼。勛等於唐署名籤押之件,一律不敢預聞。除公舉代表與唐清算比款外,合詞電呈。”
污衊唐紹儀
這個電報比起攻擊張耀曾的電報來,火力更加猛烈。列名者由15人增至34人,除山西、陝西、新疆三省督軍未列名外,幾乎是用北洋派的全體名義與一個手無寸鐵的北洋老官僚作戰。列名者有督軍、省長、師長、都統、護軍使、鎮守使、最後一名是直隸警務處處長,堪稱角色齊全。攻擊張耀曾的事實雖不正確,但還有些牽連,這個電報列舉的事實卻都是憑空捏造的,例如比款是用以解散南方的民軍,唐紹儀辭內閣總理是由於受到袁世凱的壓迫,而“要結外援,陰圖不軌”也都是莫須有的罪名。攻擊張耀曾的電報,僅僅假設到各省司法機關將與“私運煙土”的司法總長脫離關係,而這個電報卻明顯地指出列名各省都要與“凡庸猥下”的外交總長脫離關係。以前海軍獨立,宣言“不接受北京海軍部的命令”,這次列名各省準備與北京外交脫離關係,也就是對北京政府的變相獨立,他們還怕電報嚇不退唐紹儀,準備採取派人到天津查帳的實際行動,威脅他不敢到京就職。實際上,這個電報是由張勛、倪嗣沖兩個人包辦的,各省軍閥代表有些是隨聲附和,有些表示了不同意的態度。江蘇、江西、湖北三省代表表示要向本省長官請示後才能決定簽名與否,倪嗣沖就站起來大聲地說:“你們不能代表,就讓我來代表吧”,即提筆代為簽名。因此,馮國璋、李純、王占元都通電否認同意列名,並且撤回了他們的代表。馮國璋派代表到北京聲明此電未經本人同意。這是長江三督在北洋派中另樹一幟的一個開始。
9月25日,唐紹儀通電辭去外交總長。他在電文中痛斥張勛說:
“張勛盤踞徐州,形同割據,弁髦中央命令,官吏由其任免,賦稅由其徵收。近且蒐集逋逃,號召徒黨,以悖謬不法之言論,乾犯國會尊嚴,以無稽之談,肆詆司法總長,勒令解職。”
電文附帶指責北京政府對廣東問題處理不公:
“龍濟光督粵三年,縱兵殃民,姦淫搶掠,甚於盜賊,以為政府曾獎以有世界眼光,故雖奉明令解官,而延不交代,肆為無理之要求。近雖交印,而仍占據孤山,勒索巨款,以各獨霸瓊島之需……。李烈鈞以肇造共和、矢忠民國之人,滇南起義,投袂而興,間關萬里,轉戰名城,乃其結果不及一殘暴冤酷之龍濟光,烈士灰心,端人解體。”
唐紹儀的辭職電發表後,黎派府秘書長丁世嶧到天津加以挽留。唐本來無意於到北京參加段內閣,其外交總長一職,是由黎提名,他由上海動身到天津來,也是受黎的邀請。他一到天津,就知道北方的空氣對他十分不利。段認為:黎堅決邀請唐入閣,只是為了奪取內閣總理,因此不惜採取種種手段,阻止唐到北京來就職。
尖銳矛盾
段利用徐州會議打擊了政敵唐紹儀,但是這個武器反過來又傷了自己。在
督軍團猛烈攻擊唐紹儀的同時,徐州會議還討論到內閣問題,張勛主張推舉徐世昌組織內閣,段應退為徐內閣中的陸軍總長。張勛排斥段內閣具有兩種用意,第一是與段爭奪北洋派領袖的地位,第二是要利用徐世昌為清室復辟開闢道路。因此,徐州會議在北洋派內部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張勛與段祺瑞之間的矛盾。
徐州會議還存在張勛與馮國璋之間的矛盾,這兩個人的關係從來就是不好的。馮派代表參加徐州會議,並不是甘心充當張勛的助手,而是利用徐州會議醞釀政變,企圖奪取總統的地位。但張勛自為盟主而把他看作是一個搖旗吶喊的小卒,沒有取得他的同意,冒名簽發電報,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他與自己一系的李純、王占元等都撤回了代表,表示了長江三督和徐州之間的不合作的態度。
張勛與其他各省軍閥之間也不是沒有矛盾的,由於張勛妄自尊大和獨斷獨行,各省軍閥敢怒而不敢言。張勛每發表一次意見,各省軍閥只能隨聲附和。一次,福建督軍李厚基的同意電報來遲了一步,他就大罵李破壞北洋團體,影響盟主威信,嚇得李來電謝罪,並且委過於秘書辦稿太遲。後來北京選舉副總統,張勛命令各省盟員通電為徐世昌捧場。李很快地就有回電說:“與其推戴東海(徐),毋寧推戴我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