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中國國民黨黨旗))

青天白日旗(中國國民黨黨旗)

青天白日(中國國民黨黨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辛亥革命時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幟。由興中會會員陸皓東設計。後來由繼承興中會的中國國民黨沿用為黨旗至今。旗面作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圖案。“青天白日”是中國國民黨黨徽。1925年後國民政府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

1895年興中會為發動廣州起義,曾議決以此旗取代清政府的黃龍旗。因廣州起義在爆發前遭清政府破壞,旗未使用。

1900年惠州起義首用此旗為標幟。其後尢列在南洋創立中和堂,各會所均懸此旗。當時旗上所列叉光多少不一。後經孫中山解釋,稱叉光代表地支之數,應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時辰。自此成為定製。

1914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後將此旗作為黨旗。國民黨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民黨黨旗
  • 外文名:The Flag of KMT
  • 別稱:青天白日旗
  • 起源時間:辛亥革命時期
  • 政黨中國國民黨
  • 相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青天白日徽
歷史發展,確立,背景,歷史價值,不同主張,代表含義,

歷史發展

確立

1893年(光緒十九年)秋天,革命黨人陸皓東居住於尢烈的聽濤閣,設計了“青天白日旗”,此旗即為國民政府國旗前身。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舉行興中會的首次幹部會議,通過了以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此後多次起義皆以此旗為標幟號召。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後,繼續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
陸皓東手繪青天白日陸皓東手繪青天白日

背景

1895年孫中山約集陸皓東等人準備廣州起義, 認為“我等倡議革命,旨在倒清立國,遲早而已,必有成功日,當今世界各國皆有國旗,以資國家的象徵。舉義在即,亦應預謀此事,以代滿清之黃龍旗”,並希望陸皓東籌辦此事,而陸皓東自幼聰慧過人,能工善畫,陸也認為有必要制定一國旗,一為革命的標誌和象徵,一為戰時方便指揮。很快陸皓東即將一面旗幟的樣式交給孫中山,孫對此旗幟大加讚賞,這就是第一面青天白日旗。陸向孫中山解釋這面旗幟的設計思路說,“青天白日”意味著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體現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觀念,在“白日”的四周還有十二個角(又名叉光)如太陽光之輻射狀,陸說此正對應著地球上一晝夜的十二個時辰,也即與中國傳統的“地支”相應。孫中山對陸皓東的設計讚嘆不已,當即表示採用。
中國國民黨黨徽中國國民黨黨徽

歷史價值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於戰場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義。這次起義給這面旗幟帶來無上的光榮。領導這次起義的大將黃福、先鋒黃耀廷率領敢死隊員200人,連續作戰20多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殺得清軍膽戰心驚。後來每次青天白日旗遇到“信任危機”時,孫中山都拿這次戰役時這面旗幟的光輝作用為由加以辯護。
五色旗作為國旗(1912年—1928年)五色旗作為國旗(1912年—1928年)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由於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於戰場,革命黨人認為此旗容易被認為是軍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國旗。
此後青天白日旗與三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一道多次亮相於戰場,起義雖多敗績,但兩面旗幟卻受到廣泛的關注。南洋的《中興報》和香港的《中國報》都刊登了這兩面旗幟,稱之為中國的新象徵,為宣傳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十八星旗作為陸軍旗(1912年5月14日—1912年6月11日)十八星旗作為陸軍旗(1912年5月14日—1912年6月11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獨立”,由於事先並沒有做統一的安排和部署,各地獨立大多屬當地舊官僚、立憲派或革命黨人的自主行為,所以在各地獨立後並沒有使用統一的旗幟,首義的武昌革命軍使用的就是鐵血十八星旗,所以在後來討論國旗時又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孫文一派人依然堅持用三色旗為國旗,但其他各派認為原旗是同盟會一黨設計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並且在反清革命目標已經實現的情形下,應以“五族共和”為新的奮鬥目標。1911年12月4日,在“共和聯合會大會”上,其他各派一致要求使用“五色旗”,革命黨人再次讓步,同意以五色旗為中國新的國旗,而孫中山倡導的青天白日旗則成為海軍旗,鐵血十八星旗為陸軍旗。儘管革命黨人一致同意同意了五色旗為國旗的決定,但孫中山一直不願接受這個決定,他認為青天白日旗“取義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恆星之最者,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並且此旗已久經戰場,已為眾多烈士的鮮血所染,不宜更改。但孫中山的堅持徒勞無益,1912年5月10日,北京臨時政府再次議定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旗的地位進一步下降,此事令孫中山苦惱不已。
袁世凱在清帝退位就任大總統後,不斷打壓革命黨人,為此黃興等人曾領導二次革命,但此時反擊為時已晚,袁世凱不僅鎮壓了二次革命,而且進一步剝奪革命黨人的權力,一步步走向帝制。孫中山為了和袁世凱展開堅決的鬥爭,1914年遠赴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呼籲革命力量重新聯合起來堅決抵制袁氏的帝制行為。回憶起以往革命鬥爭的失敗,孫個人認為是革命力量不夠團結,而力量不夠團結的原因是革命旗幟不夠鮮明,變來變去,因此要把力量集中起來,革命旗幟問題至關重要。為此在孫中山親手制定的“革命方略”中特地寫進“旗幟與制服”一節,規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旗以紅色為地,青天白日為章,章在旗之首上隅,並且還規定以原先的青天白日兩色旗為黨旗。
1920年11月25日,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當即宣布“廢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好景不長,此旗很快又被陳炯明廢除。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攻擊孫中山元帥府,孫中山被驅逐而遠走上海,此旗就又被忘卻在歷史的角落。1923年2月孫中山終於將陳炯明擊敗,孫回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舉行隆重的閱兵授旗儀式,重新“恢復”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國旗”地位。
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海軍旗 1928年成為中華民國國旗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海軍旗 1928年成為中華民國國旗
北京政變後,困境中的馮玉祥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建國大計,孫中山原本準備乘“永豐艦”經香港北上,但當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永豐”艦準備登島時,港英當局卻表示如若懸掛此旗就不能以外交禮儀接待。孫中山憤怒地答覆,如果不能懸掛此旗進人香港,他寧願不去香港。孫中山本為統一大業而北上的,但北上之行卻成了孫先生的最後的革命之旅。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勢如破竹,迅速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而北洋政府懸掛多年的五色旗也逐漸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宣布於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政府成立後,蔣介石為了顯示其“正統”地位,表示遵照孫先生遺志,以換取其他力量對他的支持,蔣宣布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旗,青天白日旗為黨旗。尚在武漢的汪精衛也表示只有此旗才能真正顯示出革命黨人的革命意志和力量。“七一五”政變後,汪精衛也像一樣打著這面旗幟大肆“剿共”。
1925年成為國民革命軍旗 1947年制憲後成為中華民國陸軍旗1925年成為國民革命軍旗 1947年制憲後成為中華民國陸軍旗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願意改易旗幟,接受三民主義。至此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旗”,一直到蔣介石政權敗逃台灣,此旗一直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國旗。但在此過程中,這面旗幟也曾受到巨大的羞辱,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汪偽國民政府,並準備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偽政府的國旗,但日本帝國主義竟然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汪精衛沒辦法,只得在原來的旗幟上方加上一塊布條,上面寫著“和平反共建國”的標語,顯示了汪偽政權的醜惡嘴臉,這面旗幟也因此而蒙羞不少。
汪偽政權旗幟汪偽政權旗幟

不同主張

1906年,革命黨人專門召集會議商討國旗問題。
革命元勛黃興革命元勛黃興
會上廖仲愷提議用帶“井”字的大紅旗為國旗,廖認為“井字旗”有“井田”之意,意味著革命黨人能讓人民過上“人人皆有田可耕”的好生活。黃興也贊成廖的提議,並認為“此旗(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並華之嫌”,還有人提議用五色旗、十八星旗等等,但是所有的建議都被孫中山拒絕。
孫堅持認為“此旗為陸皓東所發明,興中會諸先烈及惠州革命軍將士先後為此旗獻血,不可不留作紀念”,並說“我在南洋所見所聞,託命於此旗者數萬人,如欲毀棄此旗,先擯絕於我”。黃興表示不贊成。
後孫中山提議與黃興再商量,孫中山表示可以用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青天白日旗,將原來的帶十二道叉光的“白日”移到旗幟的左上角,占整面旗幟的四分之一,藍底上其餘四分之三為紅色。為何孫中山願意使用三色旗?紅色是血的顏色,象徵著願為革命而流血,藍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徵著公正平等,白色是清潔之色,意味著博愛。三色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愛,正與孫中山等人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相吻合,孫中山的提議得到同盟會眾人的認可,三色旗因此取代青天白日旗成為同盟會主張的國旗,而青天白日旗則正式成為革命軍軍旗。
1906年冬, 同盟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幹部會議, 編纂革命方略, 當討論中華民國國旗形式時, 意見紛歧, 竟有五種不同的主張:
(一)用十八星旗, 黃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黃帝子孫, 紅底示鐵血主義(孫武、焦達峰提議)。
(二)用紅、 黃、 藍、 白、 黑之五色旗, 以順中國歷史上之習慣, 且含五族共和之義(宋教仁陳其美主張)。
(三)用井字旗, 以象徵社會主義(黃興廖仲愷主張)。
井字旗井字旗
(四)用金瓜鉞斧旗, 以發揚漢族之精神。
(五)以青天白日二色旗, 再加上紅色底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以紀念陸皓東及興中會諸烈士流血獻身之精神(孫中山主張)。

代表含義

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
中華民國國徽中華民國國徽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華民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